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字體設計基礎知識分享

字體設計基礎知識分享

字體設計基礎知識分享

之前在公司內部做的分享會,整理的過程中自己也感覺受益良多,在此分享出來,希望對小夥伴們也能有些幫助。

在正式說之前先簡單地了解一下漢字的發展史吧

甲骨文

甲骨文是我國商代的先民所使用的文字,為我國至今存在的最早最系統的文字。據統計大約有五千多個字(其中可識字義的約有1500個左右),它們用刀刻在龜甲和獸骨上,大多是記載當時占卜凶吉的卜文。

甲骨文脫胎於圖畫文字,完全用線條來構成,筆畫多方折,交叉處有崩剝痕迹,姿態勁峭剛健,其中一些象形文字更接近大寫意的原始圖畫,生動、拙樸。甲骨文的書體結構靈活多變,筆畫也增減不定,充滿了藝術的自由風格。

金文

殷周時代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稱金文,其形體與甲骨文接近,筆畫比甲骨文簡易,其中還夾雜著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

石鼓文是在唐代發現的戰國時期秦國的刻在十個鼓狀石頭上的詩文。

籀文是在漢代流 傳的古字書《史籀篇》中的文字。

古文是漢代發現的藏於孔子宅中牆壁內的《尚書》、《禮記》、《論語》等經籍使用的文字。

以上的文字統稱大篆,大篆較甲骨文有了較大的發展,它逐漸脫離了圖畫原形,結構趨向整齊,筆畫的線條更加粗細均勻,為漢字的方塊字形奠定了基礎。

篆書

小篆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秦代通用的標準字體。相傳是由秦國丞相李斯所創。它從大篆字體簡化演變而來,並把它線條化、規範化,發展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

小篆筆畫均勻,粗細幾乎一樣,字體長方,上密下疏,顯示出平衡凝重、飄逸舒展的特色,在章法上橫豎成行,每個字大小一致,均勻布白,婉轉圓通,充滿了圖案的裝飾美。

隸書

隸書,有秦隸、漢隸等,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來,提高了書寫效率;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小篆還保存了象形字的遺意,畫其成物隨體詰屈;隸書就更進了一步,用筆畫符號破壞了象形字的結腹,成為不象形的象形字」。

楷書

楷書從程邈創立的隸書逐漸演變而來,特點在於規矩整齊,是字體中的楷模,所以稱為楷書。

草書

草書,是快速書寫和不斷簡化而自然產生的。

草書分章草、今草和狂草。

章草是在漢代隸書定型的同時產生的,是隸書的簡便快速的寫法。這些草寫的隸書,經過草書章法的條理化和規範化,在不完全失掉隸書用筆的情況下,不僅提高了書寫速度,同時形成了章草的書法藝術。

今草,是由章草演變而來,比章草更為靈活多變,字體可以大小不同,粗細雜糅,正斜相倚。如果說章草是隸書的快寫體,那麼今草也可以說是楷書和行書的快寫體。

狂草,是比今草更加狂放的書體。狂草雖然看起來狂放,但它也有規律和標準,絕不是胡亂塗寫。唐代大書法家張旭的《千字文》和懷素的《自敘》帖就是狂草的典型代表。用筆奔放,大氣磅礴,筆勢連綿迴繞,縱橫開合,變化無窮。

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它保留了楷書工整規範、清晰可認的長處,又兼備草書筆勢連綿、快速書寫的特點,可以說是實用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書體。所以行書從產生到現在,一直盛行不衰。東晉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就是長於行書而名垂史冊,他的《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宋體

唐宋兩代經濟發達,文化藝術達到鼎盛時期。公元11世紀,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此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變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楷書字體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工規範,產生了結構方正,筆畫橫細豎粗的印刷體,後世稱為宋體字。北宋時所刻的宋體有仿顏體、柳體、歐體。

到了明代,又從宋體字演變為筆畫橫輕豎重,字形方正的明體字。後來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當時民間流行的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了膚廓字體。由於其筆畫橫平豎直,規範醒目,便於閱讀,因此被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流行至今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俗稱「老宋體」,因為它形成於明朝,所以也稱「明體」。

印刷字體

印刷字體是報刊書籍等印刷品最基本和最常用的字體。它要求十分嚴謹,特彆強調在字形大小,黑白關係,結構安排,筆畫塑造和藝術風格上和諧統一。

學習掌握漢字的字體設計,首先應該熟練掌握印刷字體的繪寫能力。

老宋體在印刷字體中是歷史最長、使用最廣的印刷字。

老宋體外形方正,橫細豎粗,橫畫和橫豎連接處都有裝飾角(頓角),點、撇、捺、挑、鉤的最寬處與豎畫粗細相等,其尖峰短而有力。

繪寫字體分三步,寫骨骼,勾雙線,填墨。

在這些字體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兩個字體:宋體和黑體(對應西文中的襯線體和無襯線體)。

宋體

宋體字於明朝以降才出現,那何以謂作「宋體」?明朝出版界多翻刻宋本,但為求便捷,這些仿宋刊本經常只刻出「膚廓字樣」,而非原來楷味濃厚的字。康熙十二年,敕廷臣補刊經庵《文獻通考》的序文中,規定:「此後刻書,凡方體稱宋體字,楷書均稱軟字」。「宋體」之名,乃清朝康熙皇帝指定。這命名是有問題的,除了「宋體」非宋,歷代隋、唐、宋、元的刊本字樣也各有特色,卻一概劃作一類。然而皇帝之令,不能不從,中國文人自此習稱明代刊本字作「宋體」。

由於此字體盛行於明朝,日本於19世紀製造鉛字字模時,稱此字體為「明朝體」,及至20世紀中葉,從鉛字凸字排版過渡到照相排版時,台灣從日本引進照相排版及相關字模,連帶引進「明體」一詞,台灣華康科技於八十年代製作電腦字型時,也以「明體」作稱呼,但在台灣教育部官方則稱為「宋體」,因此台灣教育部所編定的字體稱為「教育部標準宋體」。故雖然香港和台灣稱之為「明體」,在中國大陸稱為「宋體」,但兩者只是名稱上的不同。

傳統型宋體字面與胸線較小,線條寬度的變化大,雖然具有古典感,但也會給人太過生硬與古板的印象。

中間型宋體既具有明快開放的現代感,同時也具有古典風格的字體,易於閱讀,沒有什麼缺點,是使用最普遍的字體。

現代型宋體在幾何形的構造里,字面與胸線都比較大,線條寬度變化小的一種字體。雖然具有明快開放的特點,但同時也給人冷峻的印象。

宋體基本筆形

黑體

黑體,歷史並不長,國內最早出現1910年,它受西方19世紀產生的無飾線體和埃及體的影響,是在現代印刷術傳入東方後依據西文無襯線體所創造的,傳入日本名為哥特體。

黑體字所有筆畫粗細基本相等,外形方正,起筆落筆均呈方頭。

傳統型黑體字面和胸線比較小,給人凝聚內斂的印象,但也有溫暖、古典的風格,以及嚴肅、古老的感覺。

中間型黑體相對的,這種字體字面與胸線都大,又有一種用筆書寫出來的溫暖感覺,不管是大尺寸或者小尺寸字體,使用起來效果都很好。

現代型黑體字面與胸線較大,成幾何形的構造,經常使用在雜誌的正文中具有現代而冷峻的效果。

黑體基本筆形

字體骨骼

但是宋體、黑體只是一個類別的總稱,具體也分很多種,不同廠家的字體看起來也是相似的,區別他們的主要的是字體骨骼

在同一款字體家族中,分有應對不同需求的字重。

中宮、粗度、筆形還有重心

說中宮,大家可以看像中間列中間那個田字的部分,有的窄有的寬,那會給人一種什麼印象呢?中宮小的字給人感

覺比較昏暗,聰明,成熟的感覺,中宮比較大,則給人比較明快,大氣,孩子氣的感覺。

從粗度上來說,太細的話給人比較纖細的感覺,更柔弱更女性化更輕薄,粗的字給人感覺比較強勢,更男性化更粗重。相同的字體不同的粗細叫做不同的字重。

右邊比較低,左邊比較高,大家能看得出來嗎?那有什麼區別呢?左邊重心高的比較年輕,聰明,右邊比較年長、穩重,大氣。不是說所有都能對號入座的,絕大多數人的感覺應該是差不多的。

筆形可能不好辨認,仔細看筆畫是越來越圓潤的,起筆的地方變得稍微粗一點。這樣的筆形變化會發生什麼效果呢?相對單純,酷一些,也比較機械化,沒什麼風情。相對複雜一些,感覺比較熱情,更有風情。

結構

結構是指漢字里筆畫與筆畫之間的搭配關係。中國漢字是由筆畫組成部首,再由部首組合成文字,在組合構成的過程中,漢字各個構成部分所佔位置不同,面積也有大有小,因此分配、組織、安排得是否得當,直接關係到字形的美醜和意念的表達。想起來 小學的時候老是要求寫作業,有的同學就是把握不好結構關係,每每總是要挨老師的責備。

上緊下松

人的眼睛在辨認形體時存在著一些錯覺,這是心理作用及生理現象的反映。例如在一個長方形框內用眼睛找出的視覺中心,要高於用儀器量出的幾何中心。人的身材上半身緊湊,下半身修長看上去才順眼。字體設計也是如此,要將一個字的中心點定在視覺中心上,上緊下松,才符合人們的審美心理需要。

大小調整

雖說漢字是方塊字,但也有部分漢字的外形呈三角形、菱形、六角形,如果將這幾種不同外形的字都撐滿方格書寫的話,那麼方形字最顯大,六角形、三角形其次,而菱形字顯得最小。

在同樣大小的方格內,一個畫滿橫線,一個畫滿豎線,畫滿橫線的方格顯寬,畫滿豎線的方格顯高。因此,在處理以橫畫為主的字(王、重、童等)上下要壓縮些,左右要頂格或出格;以豎筆畫為主的字(川、洲、酬等),則相反。

漢字筆畫繁簡懸殊,對字型的大小影響很大。如「月」「身」「耳」等長形字不要寫成方字。「皿」「四」等扁字則要保證扁的基本形。再比如「日」字 「口」字身形較小,不能與「國」字寫成同樣大小。特殊的字一定要保持它們的自身特徵,不能循規蹈矩撐滿格書寫。

重心一致是繪寫漢字最基本的原則之一。如重心處理不妥當會將文字繪寫得上下歪斜、左右不平,整行字出現忽高忽低的現象。因此我們在處理單字時要將字的重心點放在視覺中心上。在組合字體中往往存在兩個以上的中心點。

在處理成行的群字時,每個單字的中心位置應統一在視覺中心上,這樣整行字才會有和諧統一、均勻穩定的效果。

筆畫粗細一致是繪寫漢字最基本的要求。但由於漢字筆畫多少相差懸殊,如果一組文字中,每一個文字的理不妥當會將文字繪寫得上下歪斜、左右不平,整行字出現忽高忽低的現象。

主筆粗,副筆細

在漢字中,我們把其中起支撐作用的筆畫叫做主筆畫。一般來說是指橫豎畫,它在文字中佔主要位置,所以可稍粗一點。其餘筆畫主要是指點、撇、捺、挑、鉤等為副筆畫,在文字中是從屬地位,可處理得稍細些。

少筆粗,多筆細

在同一組字中筆畫少的字顯得清疏、分量輕,這時可將筆畫略微增粗一些。筆畫多的字,全字顯得緊密、分量重,處理時可將筆畫略微減細一些,這樣字與字在視覺上可取得均勻一致的效果。

橫細豎粗

同樣粗細的一條橫線和一條豎線,看上去橫線顯粗一點。處理時橫畫應略減細一點。另外漢字中橫畫多於豎畫,書寫時就形成了橫細豎粗,老宋體、黑體字最為典型。

筆畫交叉處要細

漢字的筆畫在組合過程中交叉處會顯得粗黑一團,要想達到視覺上的黑白均勻,粗細一致,交叉處的筆畫一定要減細些。

疏粗, 密細

有一些組合字筆畫分布很不均勻。有的上密下疏,有的左密右疏等。如繪寫時調整的方法為筆畫疏的地方要粗些,筆畫密的地方要細些。

我們可以看到,同樣是黑體,區別並不僅僅只是字體骨骼上的不同,黑體可以說是一種裝飾性很弱的字體了,但並不是就完全沒有了裝飾的元素,有些裝飾性的元素其實是有實用性的

灰度

字體通常不是單字出現的,那麼成段出現的文字就涉及到了字體灰度的統一性了,通過對字體筆畫粗細的調整,來統一筆畫過多而造成的,某一個字在文段中過於突出的問題,黑塗塗一團。

黑體的筆畫橫豎粗細統一,宋體豎粗橫細,通過上圖的兩組對比,我們可以感受到,黑體的灰度統一性要優於宋體的,相對較少的出現灰度不均衡。

我們在使用一款字體的時候難免會遇到缺字的情況,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是字體設計師,無法快速有效的寫出沒有的字形,我們可以通過使用原有的字形進行拼字,或者找到字體骨骼類似的字體,在此基礎上進行修改。

以上就是我前段時間搜刮整理的一些字體設計的基礎知識,相信小夥伴們其實上學的時候都已經學習過了,只是上課太無聊,難免會走走神兒啊,打打遊戲啊,翹翹課啊,或多或少有些記憶模糊的地方,希望看到這個能給小夥伴們一些幫助。

夢裡是無法創造出來一個陌生人的,所有在夢中出現的人絕對是在現實生活中你看到的,哪怕是只看過一眼的路人,或者電視中的人物,更或者書上的。所以少年,請多看些好的設計,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作為你的靈感湧現出來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懂點設計簿 的精彩文章:

TAG:懂點設計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