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翟國勝 《閱讀魯迅》

翟國勝 《閱讀魯迅》

【作者簡介】

翟國勝,漢族,1955年10月出生,河南省開封市人。曾任河南省黃泛區農場副場級調研員、教授級高級政工師,系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政協文史資料撰寫員、周口市散文協會副會長。出版有《名人與黃泛區農場》《黃泛區的足跡》《歲月有痕》《黃泛區往事》等作品。

閱讀魯迅

(原創) 體裁|散文 作者|翟國勝

閱讀魯迅

---翟國勝

幾年前報刊上又在討論「中小學語文教材該不該減少魯迅作品」,我無意對這個問題發表意見,因為我對魯迅的作品讀得不多,沒有發言權。但我對魯迅先生,一直像司馬遷所說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爭論的喧囂聲又促使我靜下心來讀了三本關於魯迅的書,一是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魯迅代表作品選》,二是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魯迅小說名篇》《魯迅詩文名篇》。不計重複的篇目,三本書大致選小說33篇,散文30多篇,雜文120多篇,詩歌70多首。260多篇文章讀罷,儘管有些並沒真正讀懂,但還是有些感受想一吐為快。

1

魯迅先生是一個清醒的思想家。對於民族的弱點、人性的弱點,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樣一針見血地準確指出來,且這種觀點幾十年都「不過時」。「在中國,尤其是在都市裡,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車捽摔傷的人,路人圍觀或甚至高興的人盡有,有肯伸手來扶助一下的人卻是極少的。」2012年「上海街頭老人倒地無人敢扶引老外大罵」的報道不正印證了七十年前魯迅先生的論斷?我在欽佩魯迅先生「好眼力」的同時,又不禁為國人悲哀,因為這在眼下中國絕對不是個案。「凡看一部縣誌,這一縣往往有十景或八景,……『十』字形的病菌,似乎已經侵入血管,流布全身,……點心有十樣錦,菜有十碗,音樂有十番,閻羅有十殿,葯有十全大補,猜拳有全福手福手全,連人的劣跡或罪狀,宣布起來也大抵是十條,彷彿犯了九條的時候總不肯歇手。 」魯迅將國人「自戀自大」、「貪大求全」的傳統觀念和思維模式,凝練概括為「十景病」三個字。看看當今中國,「十大實事」、「十大青年」、「十大標兵」、「十佳勞模」、「十大建築」、「十大感動中國人物」,大江南北,上上下下,名目繁多的「十」,在讓人眼花繚亂的同時又總覺得有形式主義之嫌。

2

魯迅是一個高明的畫家。他擅長運用「白描」,通過「畫眼睛」、「勾靈魂」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沒有長篇大論,廖廖幾筆,就給讀者刻畫出一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形象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和典型意義。魯迅善於概括人物的特點,善於抓住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中最有特徵的東西,善於運用肖像刻畫、行為刻畫、語言刻畫、心理刻畫等多種藝術方法描寫人物,刻畫人物力求寫「形」傳「神」,形神兼備,「神情畢肖」。孔已己、阿Q、祥林嫂、閏土,一個個典型的人物進入了世界文學的人物畫廊。有人遺憾魯迅沒有長篇小說,但在汗牛充棟的當代長篇小說里,又有哪一個作家筆下能有這麼多被人們所熟悉的鮮明的人物形象?

3

魯迅愛憎分明,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他寫詩言志:「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他熱情讚頌「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魯迅先生是青年的導師,也是青年的朋友。他號召青年們「聯合起來,同向著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你們所多的是生力,遇見深林,可以劈成平地的,遇見曠野,可以栽種樹木的,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的。」他希望「青年們先可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大膽的說話,勇敢的進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開了古人,將自己的真心話發表出來。」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文中,他語重心長地寫道:「先從覺醒的人開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負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他告誡青年讀書必須與實踐相結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遺囑海嬰「萬不可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魯迅通過對中國歷史的深入研究和對中國現實的深刻洞察,總結出了一條重要的經驗教訓:「『犯而不校』是恕道;『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是直道。中國最多的卻是枉道:不打落水狗,反被狗咬了。這其實是老實人自討苦吃。」因而魯迅先生有一句名言,即「打落水狗」。他激奮地說:「世上如果還有真要活下去的人們,就先該敢說、敢笑、敢哭、敢怒、敢罵、敢打,在這可詛咒的地方,擊退了可詛咒的時代!」魯迅去世前44天所寫的《死》中,披露了他重病時擬定的七條遺囑。其中第七條是:「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魯迅坦言:「歐洲人臨死時,往往有一種儀式,是請別人寬恕,自己也寬恕了別人。我的怨敵可謂多矣,倘有新式的人問起我來,怎麼回答呢?我想了一想,決定的是: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

4

魯迅是語言大師。他的作品,不論是小說、散文,還是雜文、詩歌,非常善於選擇富有表現力的詞語,通過靈活多變的句式準確傳神地狀寫客觀事物的特徵,鮮明有力地揭示客觀事物的底蘊。語言豐滿而洗鍊,雋永而含蓄,詼諧而峭拔,極富感情色彩,滲透著作者的強烈愛憎。我尤其喜歡他作品中那些富有哲理,耐人咀嚼的警句式的短語或箴言式的文字。「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曾經闊氣的要復古,正在闊氣的要保持現狀,未曾闊氣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墨寫的謊說,決掩不住血寫的事實。」「專制者反面就是奴才,有權時無所不為,失勢時即奴性十足。」像這些語言,既包含著人生哲理,又蘊藏著熾烈的激情。感情的濃烈,增強了思理表達的效果,而思理的深刻,又加重了感情的份量。在中國現代文壇,除了魯迅,誰的語言還有這麼大的藝術魅力呢?

5

當然,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魯迅先生的作品也有瑕疵之處。

作為語言大師,魯迅的寫作態度無疑是嚴謹的,他一再倡導「文章寫完以後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他對自己的文章也是嘔心瀝血,反覆修改。但這種修改,往往是字詞的修改,力求準確、通暢,偏重於「形式」,而在內容上主要是史料的引用上則還存在著一些不準確的地方,有一些主觀想像的成分。如《偶成》中將莊子的話誤寫成老子的話,在《外國也有》中將笛福誤記成「斯惠夫德」,在《再論「文人相輕」》中將殺嵇康的司馬昭誤記成司馬懿等。魯迅是人不是「神」,是人都免不了有出錯的地方,這很正常,有個別失誤之詞並不妨礙他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地位。幾十年後,我們能看出先生文章中的瑕疵之處,只能說明時代在前進,也並不證明我們的高明。我們完全不必「為尊者諱」,也不應該對指出先生的不足有任何心理負擔。

6

魯迅是中國現代的一位文化巨人,魯迅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結晶。這一點是早有定論的。

毛澤東的一段話許多人是耳熟能詳:「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按說,曾被魯迅痛罵過並表示「一個都不寬恕」的論敵,對魯迅不會有什麼好感吧,其實不然——

被魯迅罵為「焦大」 的胡適對魯迅的評價歷來不低。胡適說「魯迅自有他的長處。如他的早年文學作品,如他的小說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 被魯迅罵為「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的梁實秋,1934年在《現代文學論》中論及「散文的藝術」時說:「新文學運動以來,比較能寫優美的散文的,我以為首先應推胡適、徐志摩、周作人、魯迅、郭沫若五人。這五人各有各的好處。魯迅的散文是惡辣,著名的『刀筆』,用於諷刺是很深刻有味的,他的六七本雜感是他的最大的收穫。」1941年11月,魯迅去世5年後,梁實秋在重慶《中央周刊》發表《魯迅與我》一文,文中說到:「平心而論,魯迅先生的雜感是寫得極好,當代沒有人能及得他,老練潑辣,在這一類型中當然是應推獨步。但是作為真理的辯論看,我並不心服。」

魯迅逝世時,郁達夫在《懷魯迅》中寫下這樣的話:「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雖有了偉大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拜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時光飛逝,魯迅永在。 我們應當像法國人愛戴巴爾扎克、雨果、莫里哀,伏爾泰,英國人愛戴莎士比亞、狄更斯,德國人愛戴歌德、海涅,俄羅斯人愛戴普希金普、托爾斯泰、高爾基,印度人愛戴泰戈爾,美國人愛戴海明威一樣,為中國有魯迅這樣的文化巨人而感到驕傲和自豪,要進一步弘揚魯迅精神,即使當不了「中國的脊樑」,至少也應該將腰板挺直,做一個堂堂正正有尊嚴的人。

至於魯迅作品在中小學語文教材中有所減少,我認為這也是很正常的,因為社會在發展,教材需要補充一些新的記載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推動人類進步的作品。如果內容只增不減,那教材只能會越來越厚,學生負擔也只能是越來越重了。這並不意味著魯迅精神的過時,和對魯迅的評價也無關。

詩夢文學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三菱Elenessa無機房減速故障圖文分析原創投稿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