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省女子初婚年齡竟高達34.2歲!你們的班花為什麼還單身?
編輯:小西
來源:蘇州發布、青糰子、每日經濟新聞
最近,二孩出生人數超過一孩的消息讓很多年輕人十分傷感:沒經濟實力的年輕人不敢生,只能養養青蛙兒子體會為人父母的感覺。
但在此之前,另一條消息被大家忽略了,2017年江蘇省的初婚年齡竟高達34.2歲!
根據江蘇省民政廳的數據,2017年,江蘇共有67.49萬對情侶喜結連理。這100多萬人中,平均初婚年齡為34.2歲,其中女性34.3歲,男性34.1歲。最關鍵的是,江蘇全省13個城市平均初婚年齡都在30歲以上,揚州、泰州等五個城市甚至過了35歲。
原來,不是不想生娃,得先結婚啊。
晚婚晚育,這是一個全球化的問題。一方面,生活的壓力,讓年輕人不敢輕易結婚生育;另一方面,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當年輕人更加獨立地進入職場,結婚的需求相對減弱。
在「婚姻市場」上,有個有趣的現象:很多看似普通的女生,能很快找到男朋友,畢業後也很快結婚;但有時候,班花都可能一直單身。
其實,這都和大學的男女比例相關。
近日,德國IZA勞動經濟學研究所(IZA Instituteof Labor Economics)發布的一篇論文,就重點研究了大學男女比例對年輕人婚姻的影響。結果發現,女生比例越高的學校,女生就越難找到對象;而即便學校男生比例高,也不妨礙男生找對象。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班花為什麼會單身?男女比例失衡耽誤終身大事
在中國,高中時期的「早戀」是不被提倡的。因此上了大學,找對象的重要性並不是亞於學業,都是終生大事。而大學期間的戀愛往往純真爛漫,如果能找到未來的結婚對象,感情基礎會相對穩固。
然而,在同性扎堆的專業性大學裡,找到心儀的另一半並不容易。
2015年,中國高校新媒體聯盟發布了全國719所高校男女比例排行榜:前十名中,4所師範類院校和4所外國語大學赫然在列。相反,排在榜單後10名的高校中,除1所刑事學院、2所體育院校外,其餘7高校均為理工類大學。
文科專業學校女生多、理科專業學校男生多,無論從經驗上看,還是從數據看,這個現象都是普遍的。如果給這個榜單換一個名字——單身排行榜,可能也能成立。
2017年11月,德國IZA勞動經濟學研究所發布的一篇論文顯示,女生比例越高的學校,女生就越難找到對象;而即便學校男生比例高,也不妨礙男找對象。雖然這份研究是基於德國的情況,但在中國,這種現象依然普遍。
首先,從1977年到2011年,德國女大學生的比例從1/3上升到了48%,與此同時,工程專業以男生為主,人文學科女生為主,建築、法律、醫學等專業逐漸由男生專業變成女生專業。這和中國情況非常相似。
研究員Nico Pestel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在女生多的學校或專業里,女生單身的可能性更高,女生比例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女生結婚的可能性就減少1.5個百分點;
但男生卻不受此影響,男生比例每增加一個百分點,男生單身的可能性減少0.6個百分點,而不結婚的比例減少0.4個百分點。
也就是,男生越多,男生單身的可能性反而越低。因此,在理工科學校里,女生找到對象的可能性高於文科院校。
究其原因,就要引用「擇偶梯度」這個術語。
這個術語是美國社會學家巴納德提出的。他發現,在婚姻關係中,男性總是傾向於選擇社會地位相當或較低、年齡較小的女性,而女性往往要求男性的受教育程度、社會地位、收入、年齡等等於或高於自己
因此,德國IZA勞動經濟學研究所報告指出,在女性多的學校,女性要在本專業、本學校找到對象更加困難;而高學歷男性的擇偶範圍則可以擴大到大學以外。
年齡在婚姻中真的很重要嗎?
大部分長輩的心裡都存在著一張「婚戀時刻表」:25歲結婚,27歲生孩子,30歲之前完成二胎。因而不少青年男女剛剛跨過25歲的門檻,就陷入被催婚的境地。
然而,年齡對一個人的婚戀狀況真的有那麼大影響嗎?
近日,國內知名婚戀相親網站珍愛網發布《2017單身人群調查報告-愛商篇》,數據顯示,超半數的單身男女表示隨著年齡增長,擇偶選擇面變窄,遇見真愛概率降低;90後擇偶更期待,80後擇偶更焦慮。
報告顯示, 90後認為伴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邊異性的質量也有明顯提升;80後認為伴隨著年齡增長,自己擇偶的選擇面在變窄;而70後則認為年齡和閱歷會使他們更有魅力。
其中,超半數的80後不僅表示自己的「選擇面變窄」,還坦言自己「追求愛情的慾望也在降低」,婚戀處境最為尷尬,焦慮感不言自明。珍愛網調研顯示,有超半數的單身男女表示隨著年齡增長,自己的擇偶選擇面在變窄,遇見真愛的可能性大幅降低。
珍愛網婚戀專家張莎莎表示,雖然說到底年齡只是一個數字,但它給大多數人帶來的「威脅」是切身的。
最後,小編想對未婚的青年男女說一句:結婚是一種權利,而並非一種義務。只有合適結婚的感情,沒有合適結婚的年齡。婚姻是自由的,不要被一個數字所束縛!
TAG:AI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