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你心裡最放不下的緩震科技,也是最酷的那一個!
評比最舒適的緩震科技或許眾口難調,但如果比拼最Cool的緩震科技,我相信Nike Shox一定榜上有名。
這種出現於2000年的傳奇緩震科技,它的騰飛與隕落都頗具傳奇色彩,它擁有那個時代最超前的外觀設計,它擁有令很多人難以企及的高昂售價,它擁有文斯·卡特輝煌的半神青春,它更引領了結構緩震的裝備競賽,然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它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凝固成心牆上的「蚊子血」和「紅玫瑰」。
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Nike CEO馬克·帕克親口宣布了Nike Shox的歸來,一代Sneakerheads苦苦等待的青春記憶瞬間活化,飾以Nike Shox Gravity之名反重力發射。它變了嗎?是的,但舉手投足間仍是經典的味道。
Nike Shox的複雜系統
Nike Shox科技通過一個完整的系統發生作用,如同汽車的底盤,這個系統通常由三部分組成,即是氣柱本身、上承托盤和下承托盤,大部分情況上承托盤還需要單獨的TPU組件和中底橋接,所以也可以視做第四個部分,在Nike Shox Gravity上使用的全新Nike Shox科技仍然如此。上承托盤的作用類似車架,起到穩定氣柱的作用,令來自足跟的能量可以均勻分散到每個氣柱上;下承托盤則針對複雜的地面,在不同落地情況下平穩吸收衝擊力;氣柱本身的作用就如同避震器一樣。
火箭時速
Nike Shox Gravity的鞋底花紋來自火箭騰空時的爆炸煙霧,寄託了Nike Shox科技如同火箭般騰空的震撼視覺效果。然而Nike Shox的回歸併沒有經歷太久的嘗試和討論,2017年3月Nike開始設計Nike Shox Gravity,利用八個月的時間將概念成型並且製造鞋款,在2018年1月Nike Shox Gravity已經開始陸續在北美髮售,售價為150美金。Nike Shox Gravity的主設計師亞倫·庫珀(Aaron Cooper)表示:「我們可以拿出一款看得見,摸得著的產品,迅速地摸清它的分寸,同時生產出一款我們可以穿在腳上的鞋子」,為此他和其他設計師在俄勒岡州比弗頓Nike全球總部,利用Nike快速開發原型樣品的能力,迅速地把他們最初的概念變成了工廠級別的產品。
運動基調
Nike Shox Gravity是一款隸屬於Nike Sportswear的產品,但為了保證Nike一貫的品質,設計過程中它仍然接納了來自運動員的反饋。Nike Shox Gravity的另一位設計師格雷格·湯普森(Greg Thompson)曾是Nike麾下的一名鐵人三項運動員,運動員的敏銳直接幫助他快速為這款鞋定下基調,而來自其他跑者的反饋突出了兩種獨特的感覺,幫助設計師確定了他們希望創造什麼樣的體驗。首先是輕盈,一位運動員對它的描述是「當你從新鮮鬆軟的雪地上滑過時那種飄然的感覺」。南加州的跑者希望這雙鞋子能夠複製他們站在衝浪板上的感覺,他們說他們想「在人行道上體驗衝浪的感覺」。雖然有著和過去相同的結構,但Nike Shox Gravity所使用的Nike Shox科技明顯更加柔軟,相信使用了全新的材料製作,它更加註重日常通勤中的舒適感,對足部反饋也更為柔和,而不是強烈的控制。
Nike Shox的領航員
亞倫·庫珀是負責Nike Shox Gravity的主設計師,這位傳奇設計師和Nike Shox科技淵源頗深,也經手過很多驚人的鞋款,曾與艾瑞克·埃瓦爾共同設計了第一款使用Nike Shox科技的籃球鞋——Nike Shox BB4。
簡約流行
作為專為Nike Sportswear設計的鞋款,Nike Shox Gravity帶有很多和過去不同的特徵,也應用了很多這個時代的最新科技產物。
例如鞋身兩側的四條拉帶,它們類似於流行的Flywire科技,但是完全暴露在外,成為了鞋面上不多的裝飾細節;傳統的鞋帶被快速系帶系統代替,八個靈活的拉扣輕巧便利,只需輕輕一拉就可以緊固系帶,不會破壞鞋面系統的完整性,也提高了整體設計的科技感;後跟的TPU托盤飾以金屬塗裝,在光線的照射下明艷動人,但並非十分堅硬,令足跟位置仍然保留有一些活動空間;下方的格柵狀TPU則延續了Nike Shox的科技感,也與整體風格保持一致。Nike Shox Gravity的整體造型採用了時下流行的極簡風格,已經與傳統Nike Shox鞋款給我們的機械感大相徑庭。
服務生活
在鞋身內側有兩塊別出心裁的織嘜,一塊寫著「Dream Big」,筆者猜測或許Nike從未想過放棄Nike Shox科技,而另一塊寫著「Engineered to the exact specification of athletes from the track to the street and everywhere in between」,代表Nike Shox將在運動生活領域發展的決心。坦白來講Nike Shox一度觸礁的原因就是因為它的舒適性,過於強烈的場地感令它很難在場下穿著,而過於強烈的機械風格設計也令它很難服務於日常穿搭,相信Nike Shox Gravity的到來將會扭轉這一局面。
若隱若現的秘密
在Nike Shox Gravity的鞋舌上有一塊橡膠鞋提,仔細觀察後筆者發現了一個秘密,這裡隱藏著一個「P」字Logo。這個Logo最初出現在Nike Presto系列的衍生鞋款上,是Nike Presto Logo的一個後期變體,代表這款鞋的幫面設計遵循了Nike Presto概念。Nike Shox Gravity鞋面確實採用了彈性網布打造,鞋領的開口也遵循了托比·哈特菲爾德的「V切」設計,令鞋面和腳踝部位都能更貼合足部。不過出於未知的原因,Nike並沒有隨著Nike Shox Gravity的發布公布這一設計理念。
機械實驗
Nike的結構緩震的夢想始於1984年,也正是那時,Nike開始了以優化能量回彈技術為目標的生物機械實驗。剛開始時,Nike設計師和工程師在跑鞋的中底添加了鋼製彈簧,想試驗它能否提升跑步效率。一年後,他們試驗了一款多層葉片式彈簧鞋跟,想看看能否找到最佳的緩震和平衡點。在之後的整個80年代,他們都在不遺餘力地對各種合頁和機械柱體進行試驗。直到1997年,採用雙片式泡沫柱體結構的原款Nike Shox終於誕生了,並最終在2000年被眾多運動員穿在了腳上。不計其數的試驗和難以忘懷的審美風格讓這雙球鞋在許多鞋迷心中始終保持著高度的地位(包括之後在其基礎上推出的眾多籃球鞋、跑鞋、訓練鞋和網球鞋)。
彈簧傳奇
第一款搭載Nike Shox科技的鞋款是Nike Shox R4,這是一款誕生於2000年的專業跑鞋。在Nike早期的網路宣傳圖中,我們能夠清楚的看到它與傳統跑鞋的對比,也能看到它在衝擊模擬下的受力過程。
雖然是最傳統的4柱型Nike Shox,但無論受力的位置是怎樣的,單獨的氣柱會發生形變,而承托盤則使整個後跟保持平穩,並且將衝擊力快速轉化為反作用力,推動跑者前進。這樣的受力過程正是Nike Shox鞋款被稱作「彈簧鞋」的原因,很多人都相信穿著Nike Shox鞋款會增加彈跳,這或許並非是無稽之談。然而Nike Shox的弱點在於它無法很好的處理水平方向的形變,這也是它逐漸隕落的一個原因。
半神回憶
真正幫助Nike Shox揚名海外的是它的籃球鞋系列,更是得益於百年一見的代言人文斯·卡特。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卡特穿著第一款Nike Shox籃球鞋BB4為美國隊出征,在與法國隊比賽中跨過2.18米的法國中鋒弗雷德里克·魏斯的頭頂完成單手劈扣,這記被稱為「世紀之扣」的扣籃也順便為Nike Shox籃球鞋打開了銷路,無數少年在街頭模仿卡特的扣籃,也模仿卡特穿上了Nike Shox鞋款。
此後卡特成為了Nike Shox系列的專屬代言人,Nike Shox VC 1、VC 2和VC 3都使用了全掌多氣柱的設計,並且氣柱的排布方式和數量不斷變化,而Nike Shox VC 5和VC 6則採用了半掌6氣柱與Nike Zoom Air的組合,被譽為是Nike Shox的最佳配比,但隨著卡特傷病的增多,Nike Shox也逐漸走出了歷史舞台。然而每當回憶起卡特的驚世扣籃,Nike Shox總扮演了重要角色。
彈簧和「啵、啵」
Nike Shox科技的Logo是一個橫向的「N」字,既代表了Nike也形似一個彈簧,在Nike Shox Gravity中這個Logo仍然被沿用,出現在鞋墊上。Nike Shox最初的宣傳語是「Boing」,這並非是什麼單詞,而是來自電視廣告中鞋子走起來發出「啵、啵」的聲效,這是Nike Shox的特殊標誌,而這個詞在國內的宣傳中被演化為「能量持久」。
Nike Shox興衰簡史
2000年Nike Shox一經問世便以極快的勢頭迅速躥紅,並且在短時間內發展出各種不同形態,從半掌到全掌、從跑鞋和籃球鞋到全品類,在2000年初佔領了各大裝備新聞的頭版。快速的更新令Nike Shox越來越酷,然而卻也暴露出它的一些短板,後期Nike Shox發展出更加穩定和使用的Impax和Air Shox版本,卻是以犧牲外觀的Cool為代價。通過Nike Shox科技的簡史讓我們再次認識這項傳奇科技的興衰。
Nike Shox R4
第一雙Nike Shox產品R4於2000年首次上市
Nike Shox BB4
第一雙Nike Shox籃球鞋Shox BB4,由艾瑞克·埃瓦爾設計
Nike Shox Stunner
由亞倫·庫珀設計,由2002年NCAA錦標賽獲勝者穿著
Nike Shox TL
2003年推出,以出奇平穩的穿著體驗而廣受稱讚
Nike Impax Run
2004年為彌補Nike Shox穩定性推出Nike Impax科技
Nike Shox Experience
2008年設計師在Nike Shox外包裹氣囊帶來了Air Shox
Nike Shox TLX Mid SP
2014年耐克運動生活系列推出了這款引人注目的Nike Shox TLX Mid SP
結構減震競賽
Nike Shox的出現激發了結構減震的革命,幾乎所有品牌都在頃刻間投入到這場軍備競賽,當時的盛景猶如「美蘇爭霸」。但實際上真正能夠與Nike Shox匹敵的對手並不多,同時代的包括adidas的a3和Bounce,Reebok DMX Shear、AND1 Trinity Pro System和Li-Ning「弓」等等。
adidas KG Bounce
Reebok Premier Ultra KFS
AND1 Mystique
Li-Ning SHAKE君臨
Nike Shox Gravity並不是2018年唯一的一雙Nike Shox鞋款,格雷格·湯普森會幫助推出25雙不同設計版本和更多配色,結構緩震的春天回來了嗎?
碎碎念
TAG:SIZE傳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