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王陽明:地方官的執行力是喚醒百姓的向善之心

王陽明:地方官的執行力是喚醒百姓的向善之心

《孫子·謀攻》說:「上下同欲者勝。」然而在封建社會,很多官員只把注意力放在哄上級開心上,卻無視同百姓的關係,執政全靠官府強力硬推,效果不免差強人意。王陽明卻恰恰相反,將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處理同百姓的關係時,著力喚醒百姓的向善之心,短期內將一個訴訟大縣治理得井井有條,創造了無經驗的書生治理好基層的奇蹟。

公元1510年,一道吏部的公文下到貴州,擢王陽明為江西吉安府廬陵縣知縣。吉安廬陵文化發達,曾出過歐陽修、文天祥,楊士奇等文化名人。但是民風刁蠻、好訟,不僅抗稅不交,還天天上演山寨版的《一號法庭》。官府每天要接八九百訴訟,越級到省里的訴訟每年也在三四千,每篇訴狀都洋洋洒洒上百數千言。歷任地方官都深感頭疼,王陽明的前任更是不勝其苦,乾脆辭官不幹了。面對這樣一個令官員頭疼無措的訴訟大縣,沒有一點兒基層工作經驗的王陽明又會怎麼開展工作呢?

一、深入基層,廣泛調查研究,了解掌握第一手資料。

憑自己的良知,王陽明認為自古百姓都是弱勢群體,「民不與官斗」是他們最基本的生存智慧。現在廬陵百姓上訪訴訟成風,必是他們的正當權益受到了嚴重侵犯。王陽明到各鄉村調查後發現,這裡賦稅一直很重,而且近年百姓收入沒有增長,賦稅卻年年增加,單是歲辦各種木材、炭、牲口的稅收就增長了過去的三倍。且廬陵縣的賦稅中有一項明顯不合理的攤派——葛布捐。廬陵本地並不生產葛布,上級卻向百姓徵收葛布捐,是明擺著的亂攤派。再加上近幾年的旱災、瘟疫又起,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縣城各處都有全家而死者,倖存者又為徵求所迫,弱者逃竄流離,強者群聚為盜,攻劫鄉村,沒有寧日。地方官不開展救災安民,還強行徵稅,這是把百姓往地獄裡推,如果還不寬免廬陵賦稅,逼跑地方官是小事,還有可能激起大變。

二、敢做敢為,為民做主,解除不合理攤派

王陽明冒著丟官受處分的危險,向上級江西布政司提交了一封《廬陵縣為乞蠲免以蘇民困事》,擺事實,講道理,終於成功為廬陵百姓減免了「葛布捐」這項多餘的攤派,廬陵百姓彈冠相慶。這樣為百姓辦實事的好官,讓廬陵百姓對王陽明這個新任的父母官刮目相看。

三、講道理、喚良知,組織鄉民自救。

針對當時旱災肆虐、瘟疫橫行的現實,王陽明寫了篇感人肺腑的布告。他說:「雖然是天災,不可避免,也不能違抗,所以我們要適應它,並且在適應它時感悟人生道理。你們怕傳染,所以就把得了病的親人拋棄,表面上看,他們是因瘟疫而死,實際上是死於你們的拋棄。瘟疫並不可怕,通過正確的方法可以控制,可怕的是人心,一旦你們的心被恐懼侵襲,就會讓你們做出沒有天理的事來,這是逆天啊!我現在為你們指明一條消滅瘟疫的道路,那就是用你們的心。你們心中本就有孝心、仁心,你們不必去外面尋求任何東西,只要讓你心中的孝心和仁心自然流露就萬事大吉了。」通過將心比心,與百姓正面溝通,喚起百姓的良知,讓他們在天災面前,不要只等官府救濟,而要積極開展自救和互救。

四、定製度、立規矩,規範訴訟程序。

王陽明發告示立下明確規矩,規定百姓只有重大事情才能打官司,而且要一訴一事,狀紙不能超過兩行,每行不能超過三十字,超過者一律不予受理,故意違反者更要處罰。告示發出後,老百姓一片嘩然,但王陽明堅持不受理那些不符合規定的官司,將官員從訟案纏身中解脫出來,集中精力恢復廬陵的經濟文化生產秩序。

五、加強「公民」道德建設。

王陽明深知,道德雖然是每個人自己的問題,可有些人的道德被多年來時間的俗氣所污染,已不能自動自發地流露,所以必須要樹立道德楷模,讓道德楷模喚醒他們內心正要睡死過去的善良。他恢復了設立於朱元璋時代的申明亭和旌善亭「兩亭」制度。旌善亭是光榮榜,申明亭是黑榜,表彰賢良,警戒醜惡,用道德建設去喚醒百姓心中的向善之心,使他們逐漸由他律走向自律。

通過這幾個措施,王陽明在七個月內一舉扭轉了當地一直未能解決的政事積弊,把廬陵縣治理得井然有序。

王陽明的故事啟示我們,手執權力「公器」的地方官,只有用一顆公正、愛民的真心,體現在公正合理的行政行為中,建立起百姓對官員及政府的信任,喚醒百姓對世上「大道良知」的信心,他的行政行為才能達到預期效果。所以,地方官的執行力其實就是用自己的「愛民心」和「利民行」喚醒、激發百姓的「同理心」和「向善心」,引導人民專註於各人的本職,走向人生的正途,達到上下齊心,其利斷金的理想效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快餐式閱讀時代 看看古人的「笨辦法」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