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獅嶺鍛銅人的十年匠心獨運:打造摔不爛的茶壺
隨著工業的發展,很多日常用品的量產化,使得原始的手工藝顯得更為珍貴。九號線開通的當天,花都廣場非遺展區的偶然一瞥,讓我們迫不及待想要知道這鍛銅背後的故事,了解這鍛銅工藝的純粹。
時間的流逝,留下成熟技藝,厚繭的生長,彰顯出品精細。獅嶺鍛銅人宋敏權的十年鍛銅路,緣起謀生,興於酷愛,貴在堅持。從鍛銅工具到鍛銅,靠的是一雙巧手,在反覆的「呲呲呲」以及「叮叮噹噹」的聲響中,精緻的銅器皿逐漸成型。
宋敏權專心致志製作打火機外殼
宋敏權家裡偏廳架子上擺放了四五十種銅製品
鉗工經歷入行 做打不爛的茶壺
冬日早晨,走在獅嶺中心村利隆的村口,遠遠便聽見「叮叮噹噹」的打銅聲。51歲的宋敏權坐在家門口工作室的小板凳上,手握鐵鎚,將一塊銅片放在前面的鐵樁上敲敲打打。而他真正的寶貝則收藏在家裡偏廳。一跨進偏廳,架子上掛滿各種器皿,既有宋敏權自己親手打造的銅器,也有他千辛萬苦從別處淘來的紫砂壺樣本。
宋敏權祖居花都獅嶺,13歲初中畢業就入行學習鉗工。「家裡面很窮,沒得選擇,」宋敏權說,家裡有倆兄弟,那時父親剛從廣州的工廠退休,大哥頂替了父親的職位,那麼小兒子怎麼辦呢。為了讓小兒子日後能夠有個謀生手段,於是父親在村口位置蓋了間小房子,把鉗工技術傳給了宋敏權。
二十多年的鉗工工作,宋敏權對金屬的屬性已非常熟悉,這也為他日後的鍛銅路奠定了基礎。2005年前後,妻子打掃家裡衛生時,不小心打爛了他心愛的紫砂壺,當時宋敏權產生了「做打不爛的茶壺」的念頭,並打造了兩三個不鏽鋼的茶壺。宋敏權說,那時有個朋友說,你可以做不鏽鋼的,不如做銅茶壺,現在流行仿古,銅壺既實用又有收藏價值。
宋敏權的鍛銅路由此正式展開。此前,他曾嘗試用銅片打造炒鍋、湯鍋,同時依照平時使用的茶壺樣式,嘗試打造銅茶壺。在宋敏權的記憶中,自己打造的第一個銅茶壺已被到家做客的友人拿走。「當時喜歡,做著玩,主要給家裡做些花灑等工具使用,並沒有想過以此來賺錢,」宋敏權說道,後來又陸陸續續做了三個銅茶壺。
然而茶壺擺放時間久了,光滑壺身容易氧化成巧克力色,這令他非常懊惱。偶然間,宋敏權看到村裡兄弟的銅器購物袋上的電話,打電話過去請教,這才知道,外層巧克力色,內層變黑色,這樣的茶壺才好看。那時起,宋敏權和聯繫人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有了指定的銷售渠道,宋敏權的鍛銅工藝堅持到了現在。
銅製南瓜、竹子形狀的茶壺
銅製玫瑰花
純手工銅鍛造 落錘千萬成器
我們在宋敏權家裡偏廳的架子上看到,相比紫銅器皿,黃銅器皿較少。據了解,黃銅是由銅和鋅所組成的合金,強度高、硬度大、耐化學腐蝕性強;紫銅則是較為純凈的銅,強度、硬度較差,同時具有優良的導熱性、延展性和耐蝕性,加熱後易於鍛造。據宋敏權介紹,一般使用紫銅居多,紫銅壺質量最好,銅的含量更高、更純,更易於保養。
交談間,宋敏權給我們示範鍛打壺蓋,他先是用機剪(類似學生用的圓規)和標尺,裁剪直徑15厘米的紫銅片,高溫加熱,水中「呲呲呲」冷卻後,把變軟的銅片放在自製的模樁上邊轉動邊敲打,如此反覆,逐步把壺蓋鍛打平整、圓整並打出準確的形體轉折。「壺蓋上面的圓球是空心的,要把銅片錘凹回來,變成類似椎體,然後再收回來,」宋敏權比劃道。
讓宋敏權頗為自豪的是,他所打造的銅器純手工一體化,無任何焊接痕迹。角度、力度、準確度的掌握,這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實踐。在宋敏權看來,從一塊光滑的銅片開始,落錘千萬,用的並非蠻力,錘打多了錘打少了都不行,錘打少了出不來效果,錘打多了容易穿孔,穿孔後就不能再用了,這需要鍛造者賦予強大的耐性。
十年的鍛銅路,因力道不均錘爛的銅片不計其數,因尺寸偏差壺嘴低於壺口不勝枚舉……經過多次的摸索嘗試,宋敏權的鍛銅工藝才日漸嫻熟。「鍛銅真的需要時間,不能急於求成,」宋敏權感慨道,「每天掄著鐵鎚鍛打,一個銅器的製作少則十天八天,多則將近一個月。」為了打造出精湛的銅製品,他三兩天不出家門已是常有的事。
宋敏權說,握錘時間長,手容易抽筋,容易錘到手指,因此注意力需要集中。同時,他認為,技術成熟並不意味著花費的時間短,一方面是鍛銅是慢工出細活,快不了,另一方面,隨著年紀漸長,力量不夠,錘打已有些吃力。為了避免手滑錘落砸到自己,無論酷暑還是嚴寒,握錘的手不能戴手套,我們看到,多年的鍛銅經歷,厚厚的老繭早已爬滿宋敏權的雙手。
宋敏權用銅打造的倒流香,燃燒後的香如流水般流入下面的」財「字
鍛造銅茶壺的過程
銅器機理多樣 融入皮具文化
鍛造完工的銅器,需要進行錘點機理效果處理。令人驚嘆的是,宋敏權工作室的銅器不僅純手工一體打造,就連鍛銅所用的鎚子、鐵樁等工具,都是宋敏權根據鍛銅需求打造。我們在他的工作室看到,打造壺口、壺身、壺底所用的鎚子、模樁,以及壺身紋路機理所用的鏨子,大大小小、形狀各異,圓弧形、長方體、類圓錐體、圓柱體的工具不下百種。
「每個工序所需的工具不同,這個是敲打大茶壺外身的,這個作茶壺收尾的,茶壺鍛打到這個位置後,就要換另外的模樁。」宋敏權興趣盎然地說,鍛銅用的鎚子圓的、扁的各式各樣,模樁的功用,根據茶壺形狀也有所不同,如做壺嘴、壺蓋有其專門對應的鎚子、模樁,「打造一個茶壺,換過的鎚子、鏨子、模樁等工具起碼三四十件以上。」
不僅是銅壺本身,壺身的紋路機理也是通過鏨子、鎚子敲擊出來的。「這些都是錘印,」宋敏權指著壺身向我們介紹,不同形狀的鎚子、鏨子可以在壺身敲擊出豐富多彩的圖案,敲擊的方向不同,能得到不同的效果。宋敏權家裡偏廳架子上的銅器,南瓜、竹子、蓮花等形狀的茶壺,以及玫瑰花瓣、打火機殼、茶托、行軍壺等機理都是通過鎚子、鏨子敲擊而成。
為了能夠打造出格式各樣的銅器,創造出形狀各異、栩栩如生的紋理,宋敏權喜歡搜羅各種各樣的杯具、茶具作為樣本,同時在鍛打茶壺時,結合花都本土文化,融入皮革皮具元素,從皮帶扣、皮包鏈、紡織物等方面鑽研摸索,對茶壺柄的圖案進行多次的嘗試,鍛造出具有花都特色的皮具紋理茶壺。
運用鎚子、鏨子將銅器鍛打出鎚點,錘的力度相同,錘點間距、行距都幾乎相等,這種機理突出了手工工藝的自然和精確。經過一段時間的擺放,很多銅器皿本身早已變成巧克力色,用食用醋酸洗去除銅表層氧化物後,銅器光澤再現,落錘萬千後,茶壺的呈現是對鍛銅人最好的讚美。
操作台旁各式各樣的鎚子以及模樁,均為宋敏權自製
來源丨文化花都、今日花都、花都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TAG: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