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入窯前完好無損的紫陶坯,為什麼有的會被燒裂?

入窯前完好無損的紫陶坯,為什麼有的會被燒裂?

這也是我們雲南紫陶網收集到的陶友提出的問題:建水紫陶容易燒裂的原因。我並沒有親自燒過紫陶,平時和做陶的朋友閑聊時偶爾會涉及到這個話題;更多的答案只能通過查找資料獲得。因此這篇屬於紙上談兵吧,僅供大家參考。

看過拉坯的朋友都知道,拉坯之前匠人都會先揉泥。為什麼要先揉泥?是泥料不夠軟不夠細嗎?當然不是。揉泥的主要作用之一是讓泥料的乾濕度均勻。

一塊泥料放置在倉庫,如果罩上塑料薄膜還好,表面不容易被風乾。但即使這樣,時間長了,泥塊表面的乾濕度與中心部位還是有差別的。因為泥塊表面的環境溫度和內部不一樣,久而久之,差別就明顯了。

在實際的製作過程中,泥料會經常暴露在空氣中,其表面與內部的乾濕度有明顯的差異。如果直接將這樣的泥料拉製成陶坯,陶坯各個部位的乾濕度也會不同,燒制時收縮程度就有差異,進而導致坯體被收縮撕裂。這是導致陶坯燒裂的第一個原因:泥料乾濕度不均勻。

揉泥還有第二個重要作用:排除泥料中的空氣。這一點很好理解,空氣的特性是熱脹冷縮,如果陶坯中殘留有空氣,那麼在超過1100℃的高溫下急劇膨脹,情況好一點,可能會出現氣泡;情況比較嚴重的,直接導致坯體迸裂。這是導致陶坯燒裂的第二個原因:泥料中殘留有空氣。

撇開種類,陶瓷的基本燒制原理是:當溫度達到573℃左右時,陶坯晶體外的晶格結構被破壞,其中的結構水組成水分子從礦物中析出,同時陶坯中的硅土在體積上開始發生一系列的變化。溫度逐漸上升,陶坯最終被燒製成熟。

具體到紫陶,燒成後其收縮率會達到18%左右。這裡有一個問題大家容易忽略,就是一件陶坯,器型不同,其各個部位的收縮程度有細微的差異。

以茶壺為例,壺把的上粘接點,即靠近壺口的那個粘接部位,它的上部和下部收縮程度其實不同。收縮率小的泥料影響不大,但遇到紫陶這種18%左右的收縮率,影響就比較明顯。常見的下部位撕裂和上部位產生一個隆起的小疙瘩,是收縮程度不同與粘接泥料和坯體本身乾濕度不同而共同引起的。這是導致陶坯燒裂的第三個原因:不同部位收縮程度不同以及粘接的失誤。

陶瓷雖說是一門藝術,但陶瓷燒制更多的是一門科學。有些匠人對不同材料體系的燒結原理不了解,燒制過程操作失當,也是導致陶坯被燒裂的重要原因。

哪些原理?比如說手中的材料是固相燒結還是液相燒結?或者是兩者並存?燒結過程中有無相變(體積變化)等等?這些原理如果搞不清楚,很可能會整窯燒廢!

另外,陶坯厚薄不均勻,製作、晾乾、搬運時不經意的碰撞導致陶坯內部受損,也可能導致陶坯被燒裂。這些原因大家都好理解,不再敘述。

我覺得要減少燒裂的可能,除了盡量避免製作過程的損傷以外,最重要的還是要了解不同材料的燒結原理。燒結的實質其實就是傳質。所以首先要保證坯體各個部位均勻受熱,其次是在發生燒結(陶坯產生液相、出現新相)的溫度段減緩升溫的速度,適當延長保溫時間,盡最大努力避免燒裂。

以上觀點都是耳濡目染和查資料得來的紙上談兵,如有不對,專業人士多多包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南紫陶 的精彩文章:

「泡鐵觀音能用紫陶壺嗎?」

TAG:雲南紫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