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與印度王波羅斯的戰役
世界之王的勝利無比榮耀
該畫面表現的是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和印度王波羅斯的戰役。亞歷山大在無數次戰役中打敗了大流士,這場最後的征戰傾覆了波斯國國的王位,整個東方成為馬其頓國王屬地。
原畫作藏於國王內閣。查爾斯·布倫是 17世紀法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首席宮廷畫家,皇家美術學院的第一任院長,法國學院主義創始人,是17世紀路易十四「偉大風格」(後來發展成為的古典主義風格)的代表人物。他在畫界和政界都地位顯赫,獨攬法國美術界大權,對法國美術界的影響長達一個多世紀。
世界之王的勝利無比榮耀——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與印度王波羅斯的戰役
畫家:查爾斯?勒布倫Charles Lebrun(1619-1690,法國)
版畫家:讓?奧德朗Jean Audran(1667-1756,法國)
材質:銅版版畫,18世紀版畫橫紋紙
版畫年代:18世紀
尺寸: 29×60cm
歷史背景簡介:
吉達斯普河戰役是公元前326年,在亞歷山大東征中,馬其頓王亞歷山大的軍隊和印度王波羅斯的軍隊在吉達斯普河左岸進行的一場交戰。波羅斯和他的大軍在這場戰役英勇抵抗入侵的馬其頓軍,儘管最後失敗,但贏得亞歷山大的讚賞和尊敬。
吉達斯普河是印度河的支流,傑赫勒姆河(比達達河,貝哈達河)的古希臘名稱。印度軍隊(近3萬名步兵,3000—4000名騎兵,300輛戰車和約200隻戰象)在吉達斯普河左岸紮營,擋住馬其頓軍隊向印度國土進軍的道路。馬其頓軍隊(3萬人,其中有5000名騎兵)駐紮在河對岸。
亞歷山大隻將一部分兵力(1.1萬人)留在印軍對面,親自率領全軍主力繞道上游渡過了吉達斯普河,消滅了敵軍派來阻擋的先頭支隊(2000名騎士和120輛戰車),迫使波羅斯王率軍隊離開營寨展開戰鬥隊形(第一線是戰象,第二線是步兵,兩翼是騎兵和戰車)。波羅斯王決定以強有力的正面突擊消滅馬其頓軍隊。激戰中馬其頓騎兵穿插印軍翼側,切斷印軍步兵與營寨的聯繫,使之不得不在重圍中作戰。馬其頓軍的方陣從正面,其騎兵及從河對岸開來的新銳力量從翼側和後方同時進行夾擊,從而決定了亞歷山大的勝局。印度軍隊傷亡殆盡,僅戰死者計約2.3萬人之眾。
在戰鬥中,波羅斯不僅作為統帥,也相當英勇。緊管他的軍隊已經敗亂,但他並未率先逃亡,而是繼續鼓舞士氣,在戰象上拚命作戰。直到波羅斯負傷後,知道大勢已去才撤離戰場。根據羅馬查士丁記載,波羅斯在這場戰役曾經與亞歷山大單挑,當時亞歷山大騎著戰馬奮戰,但在兩人決鬥時落下戰馬,亞歷山大的護衛連忙衝過來搭救並俘虜了波羅斯。然而根據阿利安記載,是亞歷山大相當讚賞波羅斯的英勇,在戰後派人勸降了他。
這場戰役由亞歷山大獲勝,但他疲憊的軍隊之後不久發生嘩變,士兵們拒絕亞歷山大繼續往印度內陸深入的遠征計劃,亞歷山大不得不準備返回巴比倫,並往印度河口前進。雖然之後一路上還與一些印度部族起衝突,但依舊獲得勝利,亞歷山大最後在印度許多地方建立殖民城市來做為日後的據點和貿易中心。
了解更多歐洲版畫作品請關注「自在FUN藝術生活館」微信公眾號及微博。
TAG:自在FUN藝術生活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