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7年度上古漢語研究學科發展報告

2017年度上古漢語研究學科發展報告

2017年古文字學研究成果豐碩,精彩紛呈,下面擬從古文字學理論研究、古文字考釋、資料著錄與彙集、普及讀物等幾個方面加以簡要介紹。由於新材料的公布、新刊物的創刊、新媒體的利用、學術會議的頻數,使得古文字的研究進入空前繁榮的階段,也給了解古文字研究的全面動態和發展趨勢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限於眼界和條件,本文討論的範圍僅限於正式紙質出版物,見於網站和會議的論著暫付闕如。

古文字學理論研究

古文字學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於部首系統、演變規律和書寫習慣等方面。

黃天樹的論文《說文部首與甲骨部首比較研究》(《文獻》第5期)對許慎540部與島邦男164部進行比較研究,評判二者的優劣,為構建一個新的自然分類法甲骨部首體系提供參考。陳劍《說「規」等字並論一些特別的形聲字意符》(楊榮祥、胡敕瑞主編《源遠流長:漢字國際學術研討會暨AEARU第三屆漢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討論了一些特殊的形聲字意符,某些形聲字的意符是另一個相類之字或其省形,如楚簡「刑」字或加網旁,是受到「罰」字的影響,「規」字偏旁夫來源於「矩」字,等等。禤健聰的專著《戰國楚系簡帛用字習慣研究》(科學出版社)以楚系簡帛為研究對象,歸納總結其用字習慣,分析其時空分布,探討其使用規律和形成理據,並遵循這些規律釋讀出土文獻、傳世古書的疑難字詞。

隨著戰國出土文獻的日益增多,古文字國別研究的理論探索也逐漸深入。李守奎《楚文字研究與「楚文字學」的構建》(《戰國文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中西書局)對「楚文字學」構建做了宏觀闡述和初步設想。李守奎、白顯鳳《楚文字的歷史發展與地域文字系統的形成》(《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1期)認為楚文字是個具有包容性的概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其不同的含義。

古文字考釋

古文字考釋一直是古文字研究重點,其中甲骨文和金文考釋由於材料和語篇的限制而進入平台期(攻堅期),考釋成果相對較少,而簡帛文字考釋則由於材料和語篇的支持以及跟傳世文獻對讀的優勢逐漸進入繁盛期,考釋成果十分豐富。

古文字考釋論文散見於各類學術期刊,也集中收錄在一些集刊或論文集中。其中集刊主要有:《中國文字學報》第7輯、《簡帛》第14輯和第15輯、《簡帛研究二〇一六(秋冬卷)》《簡帛研究二〇一七(春夏卷)》《出土文獻研究》第16輯、《出土文獻》第10輯和11輯、《上古漢語研究》第2輯、《青銅器與金文》第1輯。論文集主要有: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的《青銅器與山東古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鄒芙都主編《商周青銅器與先秦史研究論叢》(科學出版社)、李守奎主編《清華簡〈系年〉與古史新探》(中西書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戰國文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中西書局)、楊榮祥、胡敕瑞主編《源遠流長:漢字國際學術研討會暨AEARU第三屆漢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個人論文集主要有:曾憲通著《曾憲通自選集》(中山大學出版社)、趙平安著《文字·文獻·古史:趙平安自選集》(中西書局)、白於藍著《拾遺錄——出土文獻研究》(科學出版社)、謝明文著《商周文字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以下我們主要介紹古文字考釋中一些涉及難點和熱點的研究成果。

甲骨文考釋成果主要有:蔣玉斌《釋甲骨金文中與「匹」字有關的兩種形體》(《源遠流長——漢字學術研討會暨AEARU第三屆漢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根據新出胡應姬鼎銘文「玄布二乙」對舊釋「匹」的字形進行了補充論證,並認為從辵乙聲的甲骨文可以讀為「匹配」之「匹」。袁倫強、李發《甲骨文考釋三則》(《殷都學刊》第1期)對甲骨文中的三個未識字進行了考釋,認為其中一個應是「安」字的異體、一個是「乎御」的合文、一個是「艾(刈)」字的異體。王子楊《釋甲骨文中的「阱」字》(《文史》第2期)把甲骨文中上從「歺」(即鏟臿類挖土工具)、下從「井」或「凵」的字釋作「阱」,並且對相關甲骨卜辭進行了簡單的說解。單育辰《釋「」》(《出土文獻》第10輯)認為甲骨文中的應釋為「」,從止丙聲,在卜辭中讀作「逢」。

金文考釋成果主要有:李學勤《胡應姬鼎再釋》(《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4期)再次對胡應姬鼎銘文進行解讀,指出西周金文尚未發現「匹」字用作布帛單位的例證,因此一些學者釋「乙」為「匹」的觀點不能成立。西周金文常見之「蔑歷」一詞的釋讀,自來眾說紛紜,近年有學者根據清華簡「飛廉」之「廉」與金文「蔑歷」之「歷」形體近似,認為原釋「歷」之字實從甘得聲。王志平由此將「蔑歷」讀為「伐勞」,李零讀為「伐矜」。而鞠煥文《金文「蔑歷」新詁》(《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4期)根據新見伯碩父鼎銘文「天子六」句認為「蔑歷」之「歷」與「廉」讀音無關。袁金平、孟臻《新出伯碩父鼎銘考釋》(《出土文獻》第10輯)主張將該器銘文中「天子」後之字釋為「光」(陳劍將該字釋為「圥」讀為 「懋」)。孟蓬生《「」字形音義再探》(《饒宗頤國學院院刊》第4期)對金文中舊釋為「?」、孟蓬生讀為「懈(弛)」、陳劍讀為「惰」的字繼續進行討論,分繁簡兩系疏理了該字字形的演變序列,認為「懈」和「惰」是同源詞,支(錫)部字(、易、虒、、倪)代表較早的讀音,歌部字(惰、憜)代表較晚的讀音。李春桃《說「夬」「韘」——從「夬」字考釋談到文物中扳指的命名》(《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1期)認為趞曹鼎銘文中舊釋為「虎」的字應改釋為「夬」,並指出「韘」為「夬」中的襯墊,兩者不是一物。陳英傑《〈陝西韓城市博物館藏銘文青銅器〉釋字商榷》(《考古與文物》第4期)認為尊的「」應改釋為「印」,把叔元父盨的自名應改釋為「匜」。劉桓《琱生諸器聯讀中的「」與「許」——兼釋曶鼎第二段銘文》(《考古與文物》第1期)認為琱生諸器中舊釋為「許」的其實是兩個字,一個是許,另一個從言、缶聲,當讀為保。劉雲《釋鍾銘文中的「晉」字》(《考古與文物》第4期),該文認為銘文中舊釋為「至」或「舌」的字應改釋為「晉」,讀為「次」(「雜次」)。謝明文《釋魯侯簋「逝」字兼談東周文字中「噬」字的來源》(《青銅器與金文》第1輯)討論了魯侯簋銘文中表示地名的字,認為該字應釋為「逝」,從止聲,即「吞噬」之「噬」初文。該文認為邿遣簋等銘中舊釋作「遣」的字亦當釋為「逝」。石小力的專著《東周金文與楚簡合證》(上海古籍出版社)將東周金文與楚系簡帛加以全面比較,通過新出土的簡帛文字來解決金文中的一些疑難字釋讀問題。

簡帛文字考釋成果主要有:季旭升、高佑仁主編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讀本》(萬卷樓圖書公司)對簡文進行梳理,每篇含題解、原文、語譯、注釋四部分,除全面探討文字訓詁以外,對文義內容之詮釋亦多有新解。趙平安《試說「邇」的一種異體及其來源》(《安徽大學學報》第5期)認為戰國文字「逐(邇)」的一種異體「」系由甲骨文的「」(上「埶」下「犬」)字簡省而來。徐在國《談楚文字中的「兕」》(《中原文化研究》第5期)根據正在整理中的安徽大學藏戰國楚簡《詩經》的材料,指出楚文字中舊釋為「」的字當改釋為「兕」,字形分析為從「兕」,加註「厶」聲。蘇建洲《據楚簡「愧」訛變為「思」的現象考釋古文字》(《戰國文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根據楚簡「愧」因形近而變為「思」的現象討論了古文字和古書中一些相關的文字。李家浩《北大漢簡〈蒼頡篇〉中的「秭」字》(《出土文獻研究》第十六輯)考訂北大漢簡《蒼頡篇》15號之「」字並非從甫,實為「秭」字。

其他文字材料方面,考釋成果也很豐富,例如:鄔可晶、郭永秉《從楚文字「原」的異體談到三晉的原地與原姓》(《出土文獻》第11輯)根據清華簡柒《晉文公入於晉》所記地名「原」寫作,考證三晉古璽中、、、等形皆應讀為「原」,字實從丱泉。石繼承《釋兩方秦印中的「姚」字》(《中國文字研究》第25輯)認為新見秦印中從癶從女的字應釋作「姚」。曹錦炎《古璽通論(修訂本)》(浙江大學出版社)根據新材料、新成果對舊版做了修訂,增補了部分內容。

資料著錄與彙集

古文字資料的著錄是古文字研究的一項基本工作。今年主要的資料著錄成果如下:

一是原始資料的著錄。甲骨著錄主要有張惟捷、蔡哲茂編著的《殷虛文字丙編摹釋新編》(「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和李霜潔編著的《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刻辭類纂》(中華書局)。這兩部書都是在吸收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原有資料的二次整理。陳夢家《海外中國銅器圖錄》(中華書局)反映了上世紀40年代青銅器流散在歐美的真實情況。此書原有三集,解放前曾送香港印刷出版,因日軍佔領香港,僅於1946年出版了第一集。此次印刷據國家圖書館所藏第二集的手稿,與第一集合編,仍非全璧。《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柒)》(中西書局)共收錄竹簡四篇,均為傳世文獻及以往出土材料所未見的佚篇,引起學界的熱烈討論。璽印著錄主要有:李鳳龍編《不遠復齋古璽印輯存》(平湖璽印篆刻博物館)、許雄志編《鑒印山房新獲古璽印選》(河南美術出版社)、施謝捷編《新見古代玉印選續》(日本藝文書院)、吳硯君主編《盛世璽印錄續(壹、貳)》(文化藝術出版社)、施謝捷等編《洛泉軒集古璽印選萃》(日本藝文書院)、張小東主編《戎壹軒藏三晉古璽》(西泠印社出版社)、陳瑞江《新見漢印集萃》(山東美術出版社)等。

二是字形的著錄。黃德寬主編、徐在國副主編的「古漢字字形表系列」(上海古籍出版社)計有《商代文字字形表》《西周文字字形表》《春秋文字字形表》《戰國文字字形表》《秦文字字形表》等五種。該套叢書以時代為綱,網羅各時期古漢字字形,收錄較廣,字樣豐富。沈建華、曹錦炎編著的《甲骨文字形表(增訂版)》(中西書局)在舊版基礎上增補6種甲骨著錄書新發現的194個甲骨文字(含合文)。陳年福《甲骨文字新編》(線裝書局)是近年來新出版的又一部甲骨文文字編,該書分為上下兩編,分別收錄甲骨文已釋字和未釋字,其中上編收錄甲骨文已釋字2129個。嚴志斌《四版〈金文編〉校補》(商務印書館)則是對《金文編》第四版的校訂和增補。陳松長《嶽麓書院藏秦簡(壹-叄)文字編》(上海辭書出版社)是嶽麓書院秦簡字形的首次彙集。

三是文字考釋成果的彙集。重要的成果是何景成編著的《甲骨文字詁林補編》(中華書局)。該書整理和總結了近二十年來甲骨文字的研究成果,對《甲骨文字詁林》進行了修訂和補充,集錄了1989年(《詁林》收錄材料截止年份)至2013年以來在甲骨文字考釋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並對《甲骨文字詁林》漏收的重要成果進行補充,修訂其中存在的一些錯誤。

普及讀物

古文字讀本既是初學者的入門書,也是非專業人員了解古文字和古代文化的一個窗口。鳳凰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古文字讀本,包括曹方向《甲骨文讀本》、凡國棟《金文讀本》、禤健聰《戰國簡帛讀本》、蕭毅《古璽讀本》四冊。劉翔、陳抗、陳初生、董琨著《商周古文字讀本(增補本)》(商務印書館)由董琨負責對初版進行了修訂,增補了部分簡帛文獻內容。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語言學 的精彩文章:

【大百科詞條】語言理解

TAG:今日語言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