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代時期畫家董源山水畫
董源(?-約962年),五代南唐畫家。源-作元,字叔達,江西鍾陵(今江西南昌)人,自稱「江南人」。事南唐主李璟時任北苑副使,故又稱「董北苑」,南唐亡後入宋。據畫史記載,董氏善山水人物、雲龍、牛虎,無所不能,尤以山水畫最為著名,開創南派山水。其山水多以江南真山入畫而不為奇峭之筆,記載說他山水多畫江南景色「平淡天真,唐無此品」。米芾曾盛讚其山水曰:「峰巒出沒,雲霧顯晦,不裝巧趣,皆得天真」。五代的《畫鑒》里記載:「董源山水有二種:一樣水墨,疏林遠樹,平遠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樣著色,皴文甚少,用色濃古,人物多用紅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種皆佳作也。」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董源善畫,龍工秋嵐遠景,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山峭之筆」,又稱「其用筆甚草草,近視之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擅畫水墨及淡著色山水,喜用狀如麻皮的皴筆表現山巒,上多礬頭(山頂石塊)苔點,多畫叢樹繁密,丘陵起杖,雲霧顯晦和溪橋漁浦、汀渚掩映的江南景色,後人稱其所作平淡天真,為唐代所無。也有設色濃重之作,山石皴紋甚少,景物富麗,近於李思訓格調,而較放縱活潑。兼工龍、牛、虎和人物。
董源 洞天山堂 絹本設色 183.2×121.2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畫山谷間白雲瀰漫,澗流清駛,林木搖曳,樓台隱約,造景幽深雅靜,與畫幅上所題「洞天山堂」四字頗為切合。本畫無款識,清初王鐸題為董源之作,不知何據。從全畫布置創意看,所畫景山物範圍已比北宋全景山水縮小,近於李唐《萬壑松風圖》的體制,其時代應相當於南宋。但圖中所畫宮室的特點又非南宋而近於金元,故此圖更可能是金代作品。
董源 龍宿郊民圖 絹本設色 156×160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代的《畫鑒》里記載:「董源山水有二種:一樣水墨, 疏林遠樹, 平遠幽深, 山石作披麻皴;一樣著色, 皴文甚少, 用色濃古, 人物多用紅青衣, 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種皆佳作也。」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董源善畫, 龍工秋嵐遠景, 多寫江南真山, 不為奇峭之筆」, 又稱「其用筆甚草草, 近視之幾不類物象, 遠觀則景物粲然……」《龍宿郊民圖》畫的是秋日江南丹碧掩映, 華輦之下, 歌舞昇平, 儘管筆法是與李思訓多少有關的青綠設色, 然而山頂作「礬頭」, 山坡用「披麻皴」, 已發展了李派的體貌。
董源 溪岸圖 絹本設色 221.5×110厘米
大都會博物館藏
此圖以立幅構圖表現山野水濱的隱居環境,上端繪崇山峻岭,聳立的山口間露出一股溪流蜿蜒而下,山澗又有流泉飛瀑。在山腳下匯聚,山麓築有竹禽茅舍,岸邊水榭中高士閑坐。此畫以墨色染出山石體面,溪水波紋以細筆畫出,在董源的傳世作品中很少見。此畫的左下有「北苑副使臣董源畫」款識,鈐有「天水趙氏」及「柯九思印」,及近人張大千、張善孖諸藏印。
董源 寒林重汀圖 179.9×115.6厘米
日本兵庫縣黑川文學院藏
此圖表現江南水鄉風景,畫下方近處以重墨擦染沙岸,細筆勾出蘆荻,畫面中部陂陀上寒林叢中露出村舍板橋,遠方溪水對岸也繪有山丘村舍,再遠處溪岸重重,延伸至畫外,以濕墨擦染而出,予人以一望無際之感,是典型的董氏水墨江南風景。畫幅右上鈐有「宣文閣寶」大印,可知在元代曾為內府收藏,詩堂上有「魏府收藏董元畫天下第一,董其昌鑒定」題識。
董源晴嵐飛瀑圖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董源 山水
董源 江隄晚景 台北故宮藏 張大千遺贈
張大千 臨董源江堤晚景圖
台北故宮藏
上世紀二十年代初,張大千曾先後拜名書法家曾熙、李瑞清為師。由於曾和李收藏曆代名畫甚豐,使大千有機會飽覽眾多古代名跡,以古為師,進而開始了以石濤藝術為中心,旁及八大山人、漸江、石溪、唐寅,徐渭、陳淳等人的研習,涵泳了唐宋元明百家之長,獲得了"石濤專家"的美譽。他臨摹水平極高,進而到作偽,很多大收藏家、鑒賞家都難以辨認。據張大千考證,《江堤晚景圖》為文人畫宗師南唐畫家董源之作。史載董源「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畫者以披麻皴表現山石紋理,再藉赭石打底,層層敷染石綠石青,一片春意盎然。此作帶有董源遺韻,同張大千《臨董源江堤晚景圖》遺贈給台北故宮博物院。
五代 董源 平林霽色圖卷 紙本水墨
37.5×150.8厘米 美國波士頓博物館藏
此圖繪山巒並峙,古寺深藏,山腳下有茅屋,行旅之人在平林小徑間穿行。另一側是開闊的水面,岸邊有人等待泊舟。山石用短線皴,畫法尚存北宋遺風,而與南宋畫風無涉。董其昌將此圖題為董源,實與董源的畫法有較大的距離。近年有學者指出圖中茅屋裡的曲尺形炕是金元時典型的北方屋室特點,為推斷此圖系金代作品提借了有力的佐證。此圖曾經清王時敏、張應甲、完顏景賢收藏。
TAG:書畫文玩古玩國畫字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