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滿族人
我是滿族人
——2016年頒金節上的發言
(整理修訂補充版)
geren sain大家好:
今天是2016年11月12日,農曆十月十三日。
三百八十一年前的今天,天聰九年(1635)的農曆十月十三日,淑勒汗皇太極下詔定族名為「滿洲」。
二十七年前,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研討會上,以西林和璠老族長為代表的族內有識之士共同倡導議定:以每年的農曆十月十三日為滿族的頒金節。
「頒金」是滿語,漢意為「生成、誕生」,農曆十月十三日正是滿洲族的命名日,故而定節名為頒金。
(2016年頒金節)
我是滿族人——2016年頒金節上的發言(整理修訂補充版)
今天我們因為紀念頒金而聚在一起,除了互相的話舊敘親之外,我們還能為自己的民族做些什麼呢?
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做不出什麼大的成就,但只要做好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的分內事就好。
民族的大歷史自有專家學者們去研究,我們要做好的就是把自己家族的歷史和文化習俗傳承下去。
何謂家族的歷史?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幾個疑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的祖先是誰?我的族親有誰?我的滿洲(蒙古)老姓是什麼?我家在八旗里是哪一旗?屬於哪一個甲喇(參領)、牛錄(佐領)?荊州旗營的老屋在哪裡?
雖然我們現在與漢族兄弟姐妹在一起,從外表來看,幾乎沒有什麼不同,但我們要在心裡永遠記著——自己是滿族人。不是因為高考的時候會加分,只是因為我從心裡認同滿族。
清朝時期,為鎮地方,分八旗勁旅駐守各行省、邊疆之要地,其中關內之大者有八駐防,相當於現在的大軍區,以將軍領之,荊州駐防即為其中之一。八地駐防將軍多與地方的總督、巡撫一級的封疆大吏、軍政首腦同城,駐防於省會,唯因荊州地處形勝要害之地,而舍省會之武昌,獨踞荊州。順治年間,雖偶爾派遣駐防,卻未形成定製。康熙十二年(1673),三藩之亂,吳三桂軍進逼兩湖,聖祖以荊州為防禦重點,首命都統巴爾布、前鋒統領碩岱率滿洲精騎三千,兼程趕到荊州進行扼阻。後以順承郡王勒爾錦為寧南靖寇大將軍駐守荊州,率滿、蒙 、漢八旗及察哈爾、科爾沁等蒙古兵共十一萬餘,築起長江防線,使吳軍未能過江北犯,逐漸敗亡。康熙二十二年(1683),三藩亂平,由京師(北京)、江寧(南京)、西安三地駐防選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官兵四千駐防荊州,是為荊州駐防之始。後築牆分荊州城東部以為旗營,終定兵員約五千攜眷駐防,設荊州將軍一名總理,輔以左、右翼副都統及八旗協領等。因對內、對外戰爭,康熙六十年、同治十年、光緒元年、光緒二年另分撥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官兵近三千人駐防成都、江寧、杭州三地,脫離荊州駐防體系。
(《荊州駐防志》)
我是滿族人——2016年頒金節上的發言(整理修訂補充版)
因此,我們荊州旗人的先祖不是本地人,最早都是從東北的滿洲故里進的關,再遷居荊州的。
本地俗語有云「軍三民四王侯二十五」,就是說旗人(駐防的八旗官兵及家眷)的小年節是臘月二十三,民人(本地的官吏、百姓)是臘月二十四。為了彰顯區別、繼承傳統、不忘根本,我們才要在每一年的臘月二十三這一天聚會聯歡過小年,在農曆十月十三日這一天追憶過去慶頒金。
(2010年小年、2016年頒金節 聚會請柬)
我是滿族人——2016年頒金節上的發言(整理修訂補充版)
做了三百多年的荊州人,大家還有多少知道自己的來處?我的祖籍是東北的哪一個省區、哪一個縣市、哪一個鄉鎮,甚至哪一個村屯?
每一個人都不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都有自己的先祖、先輩。他們為了民族、為了國家、為了家族披堅執銳,其中有很多人血灑疆場,甚至馬革裹屍。作為後輩子孫,我們還記得、還知道他們的名字嗎?
(富察·魁玉:荊州駐防鑲紅旗滿洲,曾任江寧將軍、署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成都將軍)
(噶奇特·恩澤:荊州駐防鑲藍旗蒙古,曾任吉林將軍、黑龍江將軍)
(舒穆祿·恆齡:荊州駐防正藍旗滿洲頭甲,曾任寧夏副都統、署荊州左翼副都統)
俗話說「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可我們滿族人因為歷史等諸多原因,幾乎所有的家族當年都改了漢姓,有的還改了名,甚至一個家族的兄弟姐妹改成了不同的姓。「您貴姓?」這一句普通的問候語,對於我們來說是那麼沉重,我的滿洲、蒙古老姓是哪一個哈拉呢?
(《滿族姓氏尋根辭典》)
以哈拉和血緣為紐帶形成一個個親族集團謂之家族,每一個家庭都是其中一個小小的細胞,涵蓋其中的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族親。親親睦合,和睦親親。現代人流動性強,如今已是親人四散,聯絡遙遙。很可能幾代人之後,已是親人相見、卻互不相知了。拖延越久,了解情況的家中老人越少,能把族親聯絡、組織到一起的長輩越少。因此,家譜的編寫已是時不我待。它不但可以聚親族、分長幼,還可傳家訓、繼傳統。
(滿族家譜)
滿族人不都在旗,在旗的也不一定都是滿族。但作為當年駐防荊州八旗軍人的血緣後裔,我們都是旗人之後。是旗人就有自己身屬的旗分和甲喇(參領)、牛錄(佐領),不管是八旗滿洲,還是八旗蒙古,我們都是八旗子弟,都是旗胞。聽荊州老人說,當年有句問候語是「固沙在?」開始一直不懂是何意,後經內蒙古佟鴻舉族胞的解釋方才明白,這原來是一句「滿漢兼」,「固沙」乃是滿語「旗」的音譯,「在」是漢語,連在一起就是詢問「您在旗嗎?」荊州旗人全都在旗,除了哈拉、祖籍,身屬的旗籍佐領也是我們最重要的身份之一。
[荊州八旗滿洲姓氏旗籍表(部分)]
[荊州八旗蒙古姓氏旗籍表(部分)]
荊州的駐防旗人原都住在城內東部的旗營里,也就是說,我們的故居都在東城。那裡有祖輩三百多年的身影和足跡,了解故居的所在,也是對祖先的一種紀念。當年的旗人都是分旗而居,所以當年曾有鑲黃旗大街等八條以八旗命名的街道,找到了故居的大致位置,所屬的旗籍也就基本清楚了。
(荊州旗城圖)
荊州將軍府圖
所謂文化習俗,就是了解本民族的風俗習慣,並在日常生活中盡量落實遵行。
滿族有別於其他民族的一大習俗就是尊敬烏鴉、喜鵲,不殺狗、不吃狗肉,不佩戴、使用狗製品。網上說有的族人不遵習俗,吃狗殺狗,這是不好的行為,也會讓他人看不起。我小時候因不知此一風俗,吃過狗肉,但知道以後再也不碰了。個人(他族)有其自由和習俗,我們無權禁止,但作為滿族人的我們,要自己做到不殺狗、不吃狗肉。
滿語、滿文作為滿族文化的主要代表,我們一時難有學習掌握的有效途徑,但可以學幾句日常用語,比如:你好si sain、大家好geren sain、謝謝baniha……
(我的滿文課本和作業)
…… ……
以上這些僅僅通過個人的力量很難完成,這就需要我們在座的大家共同努力。做小輩的,要耐心向長輩請教;作為長輩,應該細心對小輩傳承。有的老人因為某些顧慮,不太願意多說家族的往事,可總不能讓這些慢慢消亡了吧。做長輩的應該拋棄這些顧慮,向小輩慢慢敘說;做小輩的,要更加耐心地詢問。了解一點是一點,知道一點,總比什麼都不知道要強。
在了解家族歷史和民族文化習俗的過程中,有可能的話,多看些有關滿族的書籍。如今網路普及到每一戶家庭,甚至每一個人,通過滿族網站或濱海滿族等微信公眾號這些渠道增長民族知識也是一種極其方便的選擇。
現在生活好了,旅遊的機會也多了起來,可否考慮多往東北、河北走走,回故鄉看看。那有十幾個滿族自治縣,各有自己的滿族特色。我每年都旅行一次,滿族聚居區和民族歷史遺迹是我重點考慮的地方。前年去了遼寧的撫順、瀋陽,祭拜了清帝先祖的永陵、老汗王努爾哈赤的福陵和小汗王皇太極的昭陵,參觀了赫圖阿拉古城和盛京故宮。去年又去了吉林的長春、吉林等地,尋訪了葉赫古城、烏拉古城,參觀了關雲德的滿族民俗博物館、伊通滿族博物館等,增長了民族知識,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尤其是看到伊通滿族自治縣幾乎所有的政府機關都有滿文銘牌,滿大街70%以上的商鋪招牌也都有滿文,而且都是店家自發的行動,這在別處基本是看不到的。現在我們荊州也有了第一塊滿文招牌,真是令人高興啊!
(伊通滿族博物館)
(荊州餑餑鋪滿文招牌)
紀念頒金節,牢記我們是滿族人!
民族文化的傳承,要靠我們自己!
geren Baniha 謝謝大家!
(荊州旗胞送給大連滿聯的滿文賀詞)
後記:
劉組長囑我準備頒金節的發言,可一直到頒金節那天坐上回荊州的車之前,腦子裡還是一團亂麻,不知該談些什麼。車行進了約莫二、三十分鐘,突然蹦出了民族歷史文化傳承這個話題,便拿出記事本在顛簸的小巴上寫了起來。文思一通,下筆便如有神助,車子進站,也寫到了臨近尾聲,再趕到會場在聚會開始前寫完。我不善於言談,仍不習慣於話筒,等緊張地發言完畢,沒想到,效果還不錯。
作者獨孤雁-滿洲里
滿族文化網編輯出品,轉載請註明。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