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蒙曼品最美唐詩:《望月懷遠》

蒙曼品最美唐詩:《望月懷遠》

點擊下方音頻,收聽今天的文章

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張九齡的《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張九齡是個大詩人,五古寫的最好,上承陳子昂,下開李太白,給唐詩定了一個典雅高華的調子。《唐詩三百首》一開篇,不就是他的《感遇四首》嘛。但是呢,跟一般大詩人不同的是,他還是一個大政治家,官至宰相,而且是唐玄宗開元盛世時代最後一位賢相。

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受李林甫排擠,被貶為荊州長史,從此唐朝就進入了長達十九年的李林甫時代。開元盛世也一步一步蛻變成天寶亂局,直到安史之亂爆發,整個大唐王朝由盛到衰。那回顧這段歷史,很多人會認為,不用等安史之亂,其實張九齡罷相就已經意味著唐朝要走下坡路了。甚至還會有人講,如果唐玄宗始終信任張九齡的話,安史之亂根本不會發生。

為什麼呢?因為就在開元二十四年,當時還在幽州當小軍官的安祿山,違犯了軍令,打了敗仗,被長官押送到了長安,請朝廷發落。那張九齡呢,早就知道安祿山性情狡黠,內心陰險,所以堅持按律斬首。

但是唐玄宗卻可惜他將才難得,刀下留人,放虎歸山。這才會有後來改變中國整個歷史命運的安史之亂。那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唐玄宗逃到四川,痛定思痛,還特地祭祀張九齡,表達自己的追悔之意,這才真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不過呢,唐玄宗雖然在諸多問題上和張九齡有矛盾,乃至最終罷免了張九齡的宰相之位,但是他對張九齡的人品和風度卻一直高度認可。

認可到什麼程度呢?在張九齡以後,每次再任命高官的時候,唐玄宗都要問一句「風度得如九齡否?」這個人的風度是否能比上張九齡啊?當然回答永遠是否定的。

為什麼呢?首先,張九齡風度確實好。更重要的一點,唐玄宗後期越來越重視功利,能夠上位的,都是李林甫啊,楊國忠啊,這樣的急功近利之徒。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會有張九齡那樣的君子之風啊?

那我為什麼要在這首《望月懷遠》之前講這些呢?首先《望月懷遠》就寫於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被罷相之後,前面咱們說的這些,都算是張九齡這首詩的創作背景。

那麼另外還有一點,在我看來,所謂的「九齡風度」,大體就像月亮的風度,輕而有光。這首《望月懷遠》的基調也正是如此。先看前兩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這前兩句真是氣象不凡!「海上生明月」,其實就是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呀,多自然啊,彷彿脫口而出,沒有任何修飾。但是你想,那茫茫無際的大海,高懸海上的月輪,還有灑遍海天的清輝,是不是已經像畫兒一樣呈現在我們面前?而且這幅畫它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

我們甚至都可以感覺到冰輪湧出,海浪翻滾,清輝閃耀的力量了,這是一副多麼渾雄壯美的畫卷啊!所以這句話呀,歷朝歷代評價最高。人們往往把他和謝靈運的「明月照積雪」,以及謝佻的「大江流日月」相提並論。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這幾句詩,都是那麼自然渾雄,又是那樣氣象高華。這是首句,首句寫景,點望月的主題。

下一句「天涯共此時」,這就是由景及人,開始懷遠。那面對茫茫大海,皎皎月輪,詩人的心胸一下子展開了,思緒一下子飛遠了。飛到哪去了呢?飛到眼睛看不見,腳更走不到的地方,飛到天涯了。此時此刻,無論天涯海角,人們都面對的是同一輪明月呀!

你看這句「天涯共此時」在情感上是自然而然的,但是在文本上可是頗有來歷的。當年南朝的謝庄寫《月賦》,「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所謂「隔千里兮共明月」,不就是「天涯共此時」嘛。那還有呢,初唐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這不也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嗎?這都是張九齡之前的文本,那在張九齡之後,蘇東坡《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結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不還是「天涯共此時」嘛!這幾個都是詠月的名篇啊。

但是呢《月賦》的結尾以及《春江花月夜》它的語言都更流蕩,有歌行的特點,而《水調歌頭》呢,是更直抒胸臆,是詞呢。

而《望月懷遠》怎樣,它是更明亮,更渾厚,這正是五言古詩應有的氣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開頭兩句詩已經把整個詩題的內容全部納入了,而又一點兒不費力氣,氣象還那麼渾厚,這就是張九齡了不起的地方,由望月而懷遠。

那接下來下兩句,「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注意這個情人可不是我們今天講的情人,男女朋友,它是指多情之人,說白了,其實就是指詩人自己,那所謂「情人怨遙夜」就是多情的我,埋怨長夜遙遙沒有盡頭。

為什麼詩人會嫌夜長了?下一句解釋,「竟夕起相思」,因為我一整夜都在思念你呀,我思念你,睡不著我才覺得夜長啊。一看就是在順承前兩句,因望月懷遠,因懷遠而相思,因相思而無眠,又因無眠而怨夜長,這層層鋪敘的情感多細膩呀,真不愧是一個多情之人!

要把這四句詩併到一起想,前兩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是一個外景,也是一個全景,它描述的是一個最廣闊的海天世界以及詩人最廣遠的思緒?

那後兩句呢?「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則是從室外回到室內,從全景來到焦點了,本來「天涯共此時」還可以是泛泛而論,但是一旦到了「竟夕起相思」,我們就知道了,詩人心裡是有一個非常明確的思念對象,這個人和他遠隔天涯,但是呢,又時時藏在他的心裡。

這種相思之情一旦被一輪明月觸發,就一發不可收拾,讓詩人輾轉反側,徹夜無眠了。這就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從宏大的背景出發走進深邃的情感,就像一個廣角再拍一個特寫一樣,讓人覺得那麼豐富,又那麼有層次。

那接下來呢?「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這是夜深不寐的人在給自己找事兒做。睡不著覺,是不是因為燭光太亮了?於是詩人起身把蠟燭吹滅。那吹滅之後,一個意想不到的情景出現,吹滅蠟燭之後,屋裡可不是漆黑一片,恰恰相反,如練的月華透過打開的窗戶一下子灑滿了整個房間。

大家想想,原來有蠟燭的時候燭光是強勢的,強勢到讓人覺得它就是唯一的光源。可是呢?一旦蠟燭熄滅,月光就靜悄悄地現身了。它不是燭光了呀,熾熱的一團火苗,而是散布均勻的滿是清光。

它毫不張揚,但是又無所不在,這也是潤物細無聲啊。這樣樸素低調而又無所不包的光輝,像什麼呀?真像君子之德。這樣的光芒也罷,這樣內蘊的德行也罷,怎能不令人憐愛,所以才「滅燭憐光滿」?那清輝滿是,詩人當然更睡不著覺了,乾脆起來走一走吧。

披上衣服在平院之中徘徊,徘徊著徘徊著……夜越來越深了,清涼的露水悄悄灑下,不知不覺已經沾濕了詩人的衣服,這就是「披衣覺露滋」。你看,「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讀這兩句詩是不是一種寧靜的感情油然而生啊?就在這清輝的沐浴之下,內心歸於平靜。

那接下來,「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月亮的清輝,讓詩人釋然了,寧靜了。詩人真想把這清輝掬起來、捧起來,送給遠方的朋友。可是呢,西晉大才子陸機就說過「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月光是無形的,它可以充滿天地,但卻不能捧在手心兒。

那怎麼辦?那就乾脆回去睡覺吧,期待著在夢中與你歡會,這就是「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相思還是綿綿不絕,但內心已歸於寧靜平和,是月光惹起了相思,又是月光安撫了詩人多情的心。

那我們開始的時候就講過,這首詩是張九齡開元二十四年,被貶荊州的時候寫的,那麼詩人思念的人到底是誰?是愛人,是家人,是朋友,還是遠在長安的皇帝,沒有人知道。但是無論是誰,這思念都是深沉的。

那麼是什麼讓詩人由「竟夕起相思」的焦慮,回到「還寢夢佳期」的寧靜?就是這滿滿的,而又靜悄悄的月光,或者你也可以說是詩人強大而又豐盈的內心世界。所以有人說。這首詩是五言的離騷啊,也就是說,你可以當它是就事論事,就是講月亮,就是講懷遠,但是你也可以當它延續了離騷用香草美人兒做政治庇護的傳統。但是無論如何你都會覺得,它是那樣的高潔那樣的明凈,又是那樣的餘韻悠長,這就是就「九齡風度」啊!再讀一遍: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少年禮學教育 的精彩文章:

TAG:青少年禮學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