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的勤奮都是不值一提!還談什麼發財賺錢?

你的勤奮都是不值一提!還談什麼發財賺錢?

為什麼大部分人每天忙忙碌碌、疲憊不堪,卻收穫甚微,依然只是一名「低品質勤奮者」?因為大家擅長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表面上看似很勤奮,實際上卻刻意迴避了真正困難,卻更有價值的部分。

01、一個普通「勤奮者」的模糊肖像

行色匆匆的上班族

如果你足夠勤奮,多半會按照被這個時代所鼓勵的方式去生活——熱愛學習,擁抱變化,走在快速成長的風口上——或者至少你是這麼認為的:

首先,你會耳濡目染相當數量的缺乏實現路徑的勵志故事,相信天道必然酬勤,在地鐵上也不忘用一本《創業維艱》或者《窮爸爸富爸爸》來配合自己的定位;

然後,你對潮流的走向也相當敏銳,羅輯思維的語音一天不落,忙著穿梭於各互聯網創業訓練營,一言不合就用微信來掃一掃,自以為與各種大咖建立了連接;

當然,作為崛起的中產階級一份子,你對於旅遊也持有支持的態度,說走就走的事情也不是沒幹過,體驗不同的生活固然是一個很文藝的說辭,然而往往下面才是重點——用美顏相機精心地採集好你「生活在別處」的證據,通過朋友圈被選擇性地展示出來。

可是問題是:你做完了以上所有事,你會如願得到你想要的結果嗎?或者你有認真考慮過結果嗎?

是的,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我們討論的絕不是「勤奮的姿勢」,而是「勤奮所帶來的結果」。

02、表演「勤奮」,還是想把事情搞定?

大概很少人會拒絕「成功來自勤奮」這種說法。就像大多數人擁有夢想的人一樣,說不定凌晨四點,你就踏上了一天的征途,去迎接一整天的忙忙碌碌和東奔西走,好不容易處理好一天的工作,顧不上身體被掏空,又趕著最後一班地鐵回家。

我相信,你這麼一復一日地努力,無非想結果更好一些,離成功更近一點,不過令人遺憾的是,時間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不舍晝夜地消逝。

不經意間小半年過去了,接著一年又沒了,直到你盤點收穫時,才尷尬地發現以下事實:

之前計劃好的雅思沒有準備好,只得棄考或者硬著頭皮裸考,導致無法出國;

一直想提高的演講和寫作技能也沒大長進,所以那次難得的公眾表達機會就這麼白白溜走;

甚至你一直期待的「減肥成功後,自信滿滿地向女神大膽表白」這樣的美好畫面也沒有出現,原因想必大家都了解。

這所有的一切,都與你制定目標時的雄心壯志相去甚遠,壓迫著你的神經,以至於你會顯得忿忿不平:我投入了這麼多時間,卻沒有收到預期的回報,實在是不公平!

事實上,「時間不公平」才是最大的不公平。進一步解釋,時間甚至是絕無僅有跨越國籍限制、打破階級邊界、罔顧古今之別的神奇資源,它被無差別地分配到了每一個人手中。而具體到用相同的時間資源產生大不同的結果,原因也是有的,即每個人對時間的感知能力和利用效率不同。

這一點李笑來老師在《把時間當做朋友》這本書里已經詳細剖析過了——不同的心智水平會讓同樣的時間資源在不同人那裡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學會感知時間,做時間的朋友

這種優秀的心智能力更多的是一種策略利好,它會對你的實踐起到「思維工具性質」的幫助。

但是,如果拿一輛法拉利跑車為例,一名老司機想要真正發揮其威力,那除了「跑車足夠新、司機足夠老」之外,還有一點不可或缺——油箱里必須有足夠的油。

所以,我質疑的從來不是「勤奮有沒有用」,而是認為「表演勤奮」的這種行為沒有價值,這種看似勤奮的行為實質上是一個人「思維懶惰」的保護色。用一句流傳甚廣的話來概括:

這根本是在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表面上你很勤奮,實際上卻刻意迴避了真正困難卻更有價值的部分——而這種「思維懶惰」的行為最終會導致你成為了文章開頭中所提及的「低品質勤奮者」。

其實,我是個演員

結合文章開頭的場景來談:

你聽完羅輯思維的語音後,一時心血來潮地下單買了很多書,卻從來不看——不難理解,畢竟買書的行為容易,看書則要困難得多;

而更加困難的是,你完全沒有思考過你應該系統地讀哪些書來更好地解決你的實際問題,哪些書對你的幫助最大。

你下了血本,花了大幾千塊去聽風頭正勁的某大咖演講,哪怕他標價¥38 的書里所闡述的思想完全一樣——這也好理解,畢竟聽演講這個行為有逼格又輕鬆,況且還可以勾搭上大咖;

而相對讓人不那麼愉悅的還是埋頭看書這件事了,至於能否勾搭上大咖,我認為唯一靠譜的判斷標準就是你的咖是不是夠大,但是思維懶惰者總會有自欺欺人的理由。

至於「旅遊去體驗生活」這件事,我很認同其價值,不過其美好特質依然與思維懶惰者無緣。

我問過好多朋友:你旅行的目的是什麼?令我吃驚的是,雖然答案五花八門,但是好像沒幾個人能真正說出一個讓他們自己滿意的答案。

思維懶惰,你有嗎?

以上行為的價值有高有低,但毫無例外,你很有可能就選擇了價值更低的那種。在此聲明,雖然我用的代詞是「你」,實際上也是「我」,這是我們每個人的思維傾向。

事實上,一旦我們選擇了「思維懶惰」,我們也就選擇了做一名「低品質勤奮者」,同時也就選擇了低價值的行為和由此而來的低價值結果。

到這裡,我有了這麼個初步結論:「思維懶惰」所帶來的「低認知水平」才是「低品質勤奮者」產生的原因。

不過依然困擾著我的是:費這麼大勁,苦也沒少吃,福卻沒多享,從經濟學角度看,「低品質勤奮者」的勤奮行為性價比極低,完全不具備投資價值,那為什麼包括自己在內的這麼多人還樂此不疲地投入其中?也許美團王興的一句話道破了天機。

03、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

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愣了半天,我想如果你初次看到這句話,並且足夠走心,多半也會被震撼到。這句話的力量在於它放棄了自我欺騙,毫不留情地拒絕了任何尋找借口的可能。

事實上,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在其著作《思考,快與慢》中對此有過精妙描述。他認為,我們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作決定的方式。

常用的無意識的「系統 1」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作出判斷,它見聞廣博,反應快速,但很容易上當。

有意識的「系統 2」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並作出決定,它比較慢,不容易出錯,但卻很懶惰,經常走捷徑採納系統 1 的直覺型判斷結果。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種處理方式——面對於變化緩慢的環境,基因採納系統 1 的直覺型判斷結果——不存在任何問題。

一方面,它做出了一個大概率靠譜的決定來應對環境的緩慢變化;另一方面,懶惰地走捷徑也讓基因節約了能量,這對於遠古時期食物獲取成本極高的人類而言意義非凡。

所以,當我們談到為什麼人會「思維懶惰」、或者為什麼不習慣於「深度思考」的時候,我們實際上是在通過向基因施壓,讓其減少對於「條件反射」這種救命神器的能量分配,轉而向「深度思考」這種奢侈品傾斜。

這對從遠古穿越而來的基因而言,無異於降低基因攜帶者的生存概率。簡單來概括,深度思考在基因層面是反人性的。

基因不鼓勵原始人深度思考

讓我們從遠古穿越到現在,那麼目力所及,現在社會究竟是什麼樣的存在? 變化,急劇的變化,非常急劇的變化!

事實上,變化早已經成為了我們彼此心知肚明的共識,這種越來越快的變化所導致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信息的指數級發展,從信息的承載方式上亦可見一斑——從甲骨、竹簡、羊皮卷、印刷紙,一直到理論上無限大的虛擬存儲空間。

對於這種信息瘋狂蔓延所引發的知識洪荒,每個人可憐的認知能力顯得是那樣微不足道,認知能力取代了知識信息儲備成為了更為稀缺的資源,構建起人與人之間新的壁壘。

如果此時還順從頑固不化的基因,繼續思維懶惰下去,避免反人性的深度思考,會導致什麼結果?

04、「深度思考」才能帶來「認知升級」,從而成為「高品質勤奮者」

談到「深度思考」,愛因斯坦說過這麼一段話,讓人印象尤為深刻:

如果給我1個小時解答一道決定我生死的問題,我會花 55 分鐘來弄清楚這道題到底是在問什麼。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問什麼,剩下的 5 分鐘足夠回答這個問題。

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

死生亦大矣,這段話用事關生死的極端描述強調了「深度思考」的重要性,很有說服力。而事實上,在真正生死命懸一線的戰爭場景中,「深度思考」這種特質的地位不僅沒有因為兵荒馬亂的緊迫性而被削弱,反而是因為沙場嗜血的殘酷特質被大大提升了。

我們都知道《孫子兵法》,在這部被譽為「兵學聖典」一書的「軍行篇」中有這麼一句: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意思是說,在兩軍短兵相接之前,就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努力收集一切渠道的信息,充分評估當下態勢,殫精竭慮地質問己方一切的隱患和可能發生的問題,然後在腦海里推測、模擬戰爭可能的走勢,利用現存資源來精心籌划出解決方案。

寫到這裡,我基本上也理清了自己的思路:勤奮很重要,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它是優秀結果的必要非充分條件。

那麼如何讓它變得充分必要?我給出的答案是——拒絕思維懶惰,習慣於深度思考,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

而至於如何深度思考,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嘗試著給出自己的答案。「拒絕思維懶惰,習慣於深度思考」其實是在同人性抗爭,必須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作者介紹:布洛迪,簡書原創作者,賬號名:布洛迪的後花園

別只顧埋頭苦幹!試試巴菲特追捧的5小時原則

你可能不想耽誤哪怕一秒的賺錢工夫,但事實上,在埋頭苦幹中快速度過每一天等於是減緩了自我提升的速度。

如果你每天都是在重複這樣一套不間斷工作的作息安排,那麼你該仔細考慮一下做出改變了。因為——

每天工作時間的長短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一天如何分配。那些工作中時不時休息的人比連續長時間工作的人效率高很多。

理想的工作-休息比例是52分鐘的工作之後進行17分鐘的休息。

按照這種時間分配,工作時會格外集中注意力。約1小時的時間裡,大腦會100%專註於將要完成的任務,而不會去刷微博或被郵件分心;1小時結束大腦開始感到有些疲勞時,完全放下工作,短暫地休息一會,又有助於在接下來的1小時重新高效率工作。

GIF

大腦的最佳節奏:

工作1小時,休息15分鐘

這種時間分配比例的妙處在於恰好觸及了人腦一項基本的需求:大腦通常在高能量運轉一段時間後(約1小時),會有一小段的低迷時期(15-20分鐘)。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種生理現象使得注意力在集中與分散之間周期變化。

如果遵循生理規律,有計劃地將時間打散,一天8小時會過得非常有效率。

1

把一天按小時分段

我們通常制定計劃會寫上一天、一周或一個月內完成多少工作,事實上如果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要完成什麼任務效率會更高。除了節奏更加契合大腦的生理需求外,按小時計劃的方式還可以將任務簡化為更細緻的模塊方便管理。如果你是處女座,可以按照每52分鐘進行劃分,但是按每小時劃分的效果是一樣的。

比爾·蓋茨、沃倫·巴菲特等商界大佬,堅持每天抽出一小時進行放鬆性學習。這就是「富蘭克林的5小時原則」,即從周一到周五每天保留一小時給自己。

簡單來說,5小時原則的核心理念在於給自己創造一個留白空間。在有鬆弛的日程計划下,人們不再只思考自己想要完成的目標,還思考想學習的目標;不只是無意識地自動做事,而是能運用刻意練習證實出的原理來持續進步;此外,經常反思也將有助於更進一步消化所學的經驗教訓及吸收新想法。

至於具體用這段留白的時間做什麼,不同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嘗試不同的方案。在每天空白的時間裡,你可以進行閱讀、與人交談、參與策劃、上課、觀察他人等活動。白手起家的億萬富翁Dan Gilbert每天就會花1到2小時閱讀,富蘭克林年輕時每周五的主要愛好就是跟一群朋友聊那些能夠提升自我及對周圍世界認知的話題。而你,在今天可以嘗試給自己留出一小時,仔細想想自己的職場競爭力在何方面還有待提高,評估一下自己的職業安全邊際,是否需要充電、考證……

2

尊重自己的時間

分段時間策略的原理是我們在一個相對短的時間內把最好的精力用以實現高水平的注意力。然而如果時間被用來發簡訊查郵件刷微博,這種安排就完全失去了原有的目的。

3

認真休息

研究發現,那些頻繁休息而不是一歇一小時的員工比那些從來不休息的效率要高。同樣,那些認真休息的人比那些休息時還忙工作的人效率高。離開電腦和手機可以大幅度提高效率,散步、閱讀、閑聊都是不錯的休息放鬆,只要你不再關注工作。在忙碌的工作日,你可能滿腦子都是工作郵件和電話,千萬別讓這些耽誤了你的小憩。

4

不要等到身體的極限

如果總是等到累得不行了才休息就太晚了——你已經錯過了效率的峰值。要嚴格遵照時間表的安排,在高效率的時間工作,在低效率的時間休息。要說服自己,休息片刻比在疲憊不堪時堅持工作效率高多了。

GIF

總之,按照身體的生理需求劃分工作和休息時間會讓一天過得很快,效率也更高。

文:布洛迪的後花園,來源:簡書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均來源於網路,感謝原作者的辛苦創作,如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GIF

經營之道:思維 · 案例 · 技能·全方位解讀成功要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businessman 的精彩文章:

在懂你的人群中,方能成大事!

TAG:businessm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