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巴黎的電影拍攝取景地(一)——左岸和拉丁區
作者:殷梵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巴黎是一所古老的城市,自公元358年羅馬人佔領此地,開始逐漸修築宮殿、花園、浴場、競技場,再到公元12世紀末動工的巴黎聖母院,以及腓力二世建設的巴黎城牆和堡壘盧浮宮,歷史留下的痕迹直到今天還充斥在巴黎的每個角落。在很多影視作品中,巴黎的場景頻頻出現,那麼這些場景究竟位於哪裡,又表達了什麼意義呢?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巴黎的電影拍攝取景地吧。
塞納河的左岸(Rive Guche),即市中心南岸、拉丁區,這裡與巴黎右岸相比發展較晚,卻一直是文化與知識的代名詞。
關鍵詞
文學、藝術、年輕、哲學、中產階級、清新……
聖日耳曼德佩修道院(Abbayede Saint-Germain-des-Prés)
位於法國第六區的聖日耳曼德佩修道院,這座在公元558年完成的巴黎現存的最古老的教堂仍在使用中。那時的左岸還只是時常被洪水淹沒的的郊區荒地,而如今這裡已經變成了熙熙攘攘的拉丁區核心。
拉丁區(Quartier latin)
中世紀這裡興建了很多大學,當時的拉丁語是歐洲通用的教學語言,由此稱這個區域為拉丁區,現今處於五區六區之間,並無真正界限。
如今我們看到的左岸,寬闊的林蔭大道、蔥鬱的綠地公園、華麗的噴泉、統一的建築,這一切來自1853年開始的奧斯曼男爵主導的巴黎城市大改造。改造後整齊劃一的建築風格,由此被稱為奧斯曼風格——這也是現今巴黎最常見、最典型的建築風格。
在這座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的教堂旁邊圍繞著的,既有Louis Vuitton、Cartier等奢侈品商店,又有雙叟咖啡館(Les Deux Magots)和花神咖啡館(Café de Flore)這樣的著名咖啡館,還有巴黎第五大學、巴黎第四大學等氣勢恢宏的古老學院,可謂是巴黎左岸文化最完美的體現。
雙叟咖啡館(Les Deux Magots)
1885年開業,得名於店內擺放的兩座木製清朝官吏雕像。這裡曾經擁有巴黎文學和知識精英聚集地的聲譽,這聲譽來自於來此光顧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西蒙·波娃和薩特等知識分子,和歐內斯特·海明威等年輕作家。加繆和畢加索也是這裡的常客。自1933年以來,法國文學界設立了向法國小說屆每年頒發的雙偶文學獎。
關鍵詞
1973年電影《母親與娼妓》(La Maman et la Putain,導演讓·厄斯塔什)
1959年電影《獅子星座》(Le Signe du lion,導演埃里克·侯麥)
2014年電影《非我族類》(Pas Son Genre,導演盧卡斯·貝爾沃克斯)
花神咖啡館(Café de Flore)
創建於1887年的花神咖啡得名於聖日耳曼林蔭大道旁的花神Flore雕像,店內採用巴黎當時盛行的裝飾藝術(Art déco),自二戰以來客人一直是中產階級及上流社會人群。和它的主要競爭對手雙叟咖啡館一樣,戰後很多知識分子流連於此,自1994年這裡也設立了又一個文學獎——花神大獎(Prix de Flore)。
關鍵詞
1963年電影《鬼火》(Le Feu follet,導演路易·馬勒)
1973年電影《母親與娼妓》(La Maman et la Putain,導演讓·厄斯塔什)
2012年電影《愛情只能持續三年》(L"amour dure trois ans,導演Frédéric Beigbeder)
聖日耳曼大道(Boulevard Saint-Germain)
這是左岸最重要的兩條大道之一,東西向弧形,穿過最重要的聖日耳曼德佩區。
聖米歇爾大道(Boulevard Saint-Michel)
左岸第二條重要的大道,是一條南北走向的林蔭大道,沿著巴黎的大學和盧森堡公園延伸。
巴黎大學(Université de Paris)
在此區域創立並發展的巴黎大學是世界上最悠久的大學之一,自公園13世紀初以來培育了無數的精英,建築也氣勢不凡。
盧森堡公園(Jardin Luxembourg)
這座1612年由路易十三的母親瑪麗·德·美第奇在位時修建的拉丁區中央公園,直到現在都近乎維持著原貌。林蔭道間,聞名的自由女神像的原型以及各種希臘神話人物動物雕像,分布其中,四季皆有其美。
關鍵詞
左岸和拉丁區保留了歷史的韻味,古典文化和現代氣息交織著,又充滿了生活的味道。如此多的美景,如上例舉的僅僅是滄海一粟,你眼中的巴黎左岸,是否選到了心儀的場景呢?圖片和介紹遠遠不夠,那些小巷子里的美好,是取景之前必須要去一步一步探訪、發現、記錄的。
敬請期待下一期:巴黎的右岸和瑪黑區。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