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鉅獻——印壇大家林健篆書吉語第二波來襲
林健 字力帆,1942年出生,福建福州人。師沈覲壽、陳子奮。致力研究秦漢篆隸,融於書法篆刻創作之中。出版有《補硯齋書法篆刻》、《臨漢祀三公山碑示範(CD)片》、《補硯齋集臨篆刻文字類編》、《林健篆書千字文》等。
藝術獨白:世上沒有無根之木,無源之水。自古於藝能別開蹊徑者皆學有淵源,貫通古今之變,而成佛作祖。學習書法應倡導真善美,在真善美的前提下創新才有意義。書法藝術以線條為生命,線條與造型相輔相成,所以創新旨在尋常一畫,別具筋骨風神而獨樹一幟。
我自幼遊藝於書法篆刻,不勝愉快。今已古稀,更足以忘歲月,益延壽。
在當代印壇,出產壽山石的福建,篆刻家並不多,但卻出了三位可以寫進當代篆刻史的人物,老師陳子奮,學生石開,還有石開的師兄林健。
2008年,石開受命主編《中國美術60年》篆刻部分,曆數建國60年最有代表性的篆刻家25人,毫不掩飾對林健的誇獎。
1942年,林健出生於福州烏石山北麓的三坊七巷間,幼承庭訓,喜好書法。他的父親際陽公乃閩中名醫,喜與藝苑文士交往。林健十歲時,際陽公見兒子私下臨寫顏體楷書,即請沈覲壽先生指授。拜師後,林健寒暑假都到沈府寫顏楷碑帖。心之所好,日書兩三百大字,不以為苦。15歲後漸好篆隸和刻印,後經沈覲壽先生引薦,得以從游金石書畫家陳子奮。在陳子奮指導下,攻讀《說文解字》,並臨寫三代、兩漢篆刻文字,從中領悟篆書盈縮增損變易之法。上世紀90年代至今,他為學日新,手寫的《補硯齋集臨篆刻文字類編》一書,正是他文字學功力的綜合體現。
林健先生的書法一如其印,或曰書法與篆刻高度統一。使人見其印如觀其書,賞其書亦知其印。他常說:「篆從印入,印從篆出。說明篆與印二者相輔相成之關係。學篆與學印,猶如划船必須左右雙槳齊力,此為印學不二法門。篆書之進步有利於刻印演變,篆刻之成績亦有益於篆書創新,篆書形成風格用之刻印則有水到渠成之功。」林健先生的書法作品,文字或跌宕多姿,隨意而成,於變化中求統一;或綢繆正整,屈曲慎密,於統一中求變化。先生還時用隸筆磔法甚或楷書捺法。給人以奇兵突出且渾然無礙之感。雄勁奇肆,饒有金石氣息。
林健先生平尺吉語書法作品,有一部分齊白石的篆法,也融進了漢簡和伊秉綬筆意。用筆簡潔勁利,下筆毫不遲疑,線型剛銳明凈。線條粗細、疏密的穿插變化恰到好處,柔而不軟、松而不散、細而不弱、密而不過。筆法靈活多變,顧盼生情,挪讓有節,妙筆生花。在大量直筆中時用曲筆,既豐富了線型,又能化呆板為神奇,有的還頗帶漢碑額中的曲筆意趣。加之落款行草書縱然開闊,隨心所欲,簡潔高古。這種隨心所欲,信手拈來,其實是先生數十年功力的厚積薄發,是一種爐火純青,無為無不為的境界。這種平平淡淡的童心意趣,抱元守一的質樸無華,已不單單是一種技術的表現形式,更是一種文化、修養的體現,是一種吃茶悟禪、平和心態的外化。也是林健先生書、印風格有別於他人易識別的獨特之處。其形式感適合現代居室、書齋的懸掛裝飾,深得儒雅藏家的青睞。
在農曆春節即將到來之際,盛世藝拍組織了一批林健先生篆書吉語作品在平台拍賣,內容喜慶,書法勁健,價格親民,是收藏、送禮及居家裝飾優質選擇。歡迎關注!
TAG:中國書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