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牛還牛,武岡小山村這八匹馬直「闖」國家博物館
【文化武岡】石羊走馬燈代表湖南省參加首屆中國民間花燈精品展
為弘揚中國傳統民間花燈文化,深入挖掘我國各地區燈彩藝術資源,集中展示民間優秀燈彩作品,繼承和弘揚優秀民間藝術,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四川省文聯、自貢市人民政府等單位決定於2018年1月底至3月上旬在四川省自貢市中國彩燈博物館舉辦「首屆中國民間花燈精品展暨第十四屆山花獎?優秀民間工藝美術作品」初評活動。我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石羊走馬燈,以點燈走馬的獨特舞蹈形式、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宏大主題思想被湖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定為湖南選送代表作品之一。
武岡石羊走馬燈是我市迎春亭街道辦事處黃沙沖一帶的楊氏家族文化。黃沙沖是個較為偏僻的小山村,楊氏集中居住院落現有人口400餘人,除了兩戶入贅異姓,其餘全部姓楊。元末明初江西填湖廣時,楊氏始祖紮根此地繁衍生息。
古時因地理位置偏僻,村莊周圍又是深山環繞,為防匪防盜防獸,初來乍到的楊氏先人們自發組織了夜間點燈騎馬巡邏的隊伍。後來隨著人口的增加,楊氏家族勢力大增,這種巡邏隊伍逐漸演化為獨特的走馬燈民間藝術。
另一個神話傳說是這樣說的:相傳古時候,村裡的嬰兒多夜裡啼哭,不得安寧。有人說是村頭溪邊有一匹石馬作怪,族人就將那馬精頭尾敲去。雖然孩子安靜了,未想到卻又招來瘟疫之災。族人無奈,四處求神問仙,神說你們得罪了馬神。族人急求贖罪補救辦法,神說你們每年扎馬燈敬馬神方可保一方平安。
故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前,每逢佳節,楊氏家族都要扎馬燈、舞馬燈,族人們自得其樂的同時,也常到山下的石羊橋一帶演出,故被世人統稱為石羊走馬燈。石羊走馬燈以生活氣息濃郁,地域特色鮮明,藝術風格突出深受當地百姓喜愛,至今流傳500餘年。
石羊走馬燈的製作最初以竹篾為骨架,外糊彩繪草紙,內點蠟燭、洋油燈等,每年需重扎一次。現在則採用不鏽鋼骨架、絨布、電子彩燈等裝飾,配以古裝戲服、戲帽等,正式表演時,演員均需化妝、裝扮臉譜,足有一百八十餘道工藝流程。
(武岡石羊走馬燈傳承人楊啟元)
在省、市領導的關懷指導下,在武岡明德文化公司的精心組織和策划下,現年80餘歲的傳承人楊啟元老先生帶領他的孫子楊濤,經過辛勤的挖掘和整理,現已將《楊家將》中佘太君、楊再興、穆桂英、楊中保、楊五郎、楊六郎、孟良等靈魂人物形象融入表演當中。通過這些人物騎著戰馬陣勢的變換,演繹古戰場上敵我雙方對峙、奮勇廝殺的戰鬥場面。配以鑼鼓、嗩吶、旗手舞動的節奏,給人同仇敵愾,一鼓作氣的激越之感,對鼓舞民族士氣、激發愛國主義情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黃沙沖村文化廣場上正在表演的石羊走馬燈)
(全體演藝人員在村文化廣場舞台前合影留念)
現在的黃沙沖村,是邵陽市紀委結對駐村幫扶,這支駐村幫扶工作隊對石羊走馬燈非遺文化項目十分上心,積極爭取政府支持,解決專項經費,在村裡修建了寬敞的文化活動廣場,且利用這個平台開展了以石羊走馬燈為主題的才藝演出活動,讓石羊走馬燈走進群眾視野,更加深入人心。在幫扶工作隊幫扶下,全村上下,對石羊走馬燈非遺文化項目的進一步發展充滿信心。
溫馨提示:愛家鄉,愛武岡,繼續專註武岡歷史文化,水雲生文化微信公眾號即將遷移到武岡旅遊網,感謝一路有您相伴!
TAG:雲詩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