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笑問客從何處來(二)客家人的遷徙 客家方言、客家諺語和客家山歌

笑問客從何處來(二)客家人的遷徙 客家方言、客家諺語和客家山歌

客家人的遷徙

幾千年來,客家人先後經歷了六次大規模的遷徙:

客家人的遷徙圖

第一次遷徙: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他先後派遣一百多萬中原將士「南征百越」、「南戍五嶺」,征討居於閩、贛、粵等地的百越土著。秦亡後,大批駐紮在此的秦兵便不得不留在了當地,成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遷徙:漢朝至東晉期間,先後有大批中原望族為了避難舉族南遷,寄居在長江中游兩岸,後來西晉司馬皇室的「八王之亂」直接導致了西晉的滅亡,隨之而來的「五胡亂華」(「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但事實上五胡是西晉末各亂華胡人的代表,數目遠非五個。)又將中國北部及中原地區捲入了戰爭頻繁、哀鴻遍野的亂世之中。於是,大量的漢人扶老攜幼,跋山涉水,一路南遷,其中一部分人跨過長江,沿著贛江一路南下,進入贛南,還有一部分人經寧都、石城進入福建和廣東。

第三次遷徙:客家人第三次大規模遷徙發生在唐朝。「安史之亂」致使唐朝的國勢由盛而衰,唐末爆發了「黃巢起義」,動蕩不安的社會迫使大量北方難民不得不背井離鄉,南逃遷移,奔赴當時相對安寧的閩粵贛山區,使得這一地區的人口激增。

第四次遷徙:客家人第四次大規模遷徙發生在兩宋時期。公元1127年,發生「靖康之難」,北宋都城開封城破,宋徽宗、宋欽宗父子被俘,京城被金兵佔領,宋高宗南渡杭州,建立南宋王朝,逾百萬的官吏、軍士及百姓隨之南遷。緊接著元軍南侵,戰火橫飛,民不聊生,一批批中原避難者只能繼續南逃,進入江西西部、福建西南部及廣東東北部。

第五次遷徙:明末清初,一部分客家人參與了反清復明,失敗後被迫散居各地,其中一部分人便追隨鄭成功去了台灣。期間更多的客家人移民則是西進遷入四川。

明末清初發生了令人髮指的「屠蜀」之災,一說是張獻忠領導的農民軍,一說是入關的清軍,他們先後入川,大肆殺戮,再加上大旱、饑荒、瘟疫,造成四川人口銳減,從明朝萬曆年間的400餘萬人減少到不足50萬人。而彼時偏安於閩贛粵山區的客家人經過上千年的繁衍,人口膨脹,所居之地卻山多地少,資源不足,正謀求向外發展。

清康熙年間政府審時度勢,提出「湖廣填四川」。政府的鼓勵加上民間的自願,這場西進的移民運動持續了數十年,涉及人口多達百餘萬,遷徙的目的地除了四川,還有湖南、廣西、雲南等地。朱德、郭沫洛、韓素音等名人便是當年這些客家移民的後代。

值得一提的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因為三峽工程的建設,很多客家後人又經歷了新一輪的移民。

洛帶古鎮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是中國西部一個著名的客家人聚居地,鎮上將近90%的人口是客家人,他們的祖先便是當年從閩贛粵西進而來。小鎮的名字來源於蜀漢後主劉禪,因他的玉帶不慎落入鎮旁的八角井中而得名,「落帶」取其音為「洛帶」。

洛帶古鎮(大黃同學攝於2015年)

徜徉在老街上,一座座客家風格的建築鱗次櫛比,耳畔偶爾傳來幾句客家方言,恍惚中宛若穿越在天地時空之中。

老街(大黃同學攝於2015年)

湖廣會館(亦稱禹王宮,大黃同學攝於2015年)

江西會館(亦稱萬壽宮,大黃同學攝於2015年)

傷心涼粉滑嫩爽口,據說這種小吃是由當年湖廣填四川的客家先民發明製作的。 「傷心」,以簡單直白的詞語表達出他們背井離鄉的無奈和思鄉心切的感傷。

傷心涼粉(大黃同學攝於2015年)

第六次遷徙:清朝咸豐、同治年間,粵中的客家人和當地土著發生了大規模的械鬥事件,雙方傷亡逾百萬,導致大批客家人被迫西遷至粵西、廣西,甚至海南等地。期間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失敗,而太平軍的多數領導人及將士均為客家人。為了躲避滿清政府的清算,很多客家人開始四處逃散,他們先是去往廣東南部、海南、香港及台灣等地,隨後或經陸路從雲南、廣西進入越南、泰國、緬甸等地,或經海路下南洋,去往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然後再逐步遷移至北美、歐洲,乃至世界各地。

客家人是因移民而產生的一個特殊的漢族民系。為避戰亂,翻山越嶺,過河渡江,輾轉奔波的艱辛經歷造就了客家人獨特的生存方式和頑強堅韌的生命力。斗轉星移,而今客家後裔已遍布世界五大洲的8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口約1億人,占漢族人口總數的約5%。「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

以「河洛郎」自居的客家人因著對故土河洛地區(以洛陽為中心的洛河流域)的眷戀,世世代代秉承著對中原傳統文化、河洛文化的堅守與承傳,再加上吸納了部分當地少數民族的文化精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語言、風俗和文化,而這些正是所有客家人共同的精神家園,也是他們自我認同感的共同源泉。

客家方言

客家話是中國七大方言之一,本屬中原雅言,它是隨著客家先民的南遷,將中原地區的中州官方語言帶到南方,和當地的土著方言相互融合而成的。客家話的主體仍是中古雅韻,保留了很多古漢語中的音韻,尤以唐風宋韻為主,故而被稱為「古漢語的活化石」。

客家話是一種極富敦古、雅緻美感的語言。如果你想領會古代文人墨客的風雅情懷,可以試著用客家話吟誦幾首唐詩宋詞,那獨特的古風雅韻所賦予的代入感一定會讓你感同身受,沉醉不已;如果你想領略古漢語的腔調與韻味,學幾句客家話是個不錯的選擇。比如客家話稱白天為「晝」,白天的上午叫「案晝」,下午叫「下晝」。「晝」在古漢語中的意思有《詩經》中的《國風·豳風·七月》為證:「晝爾於茅,宵爾於綯。」(白天外出割茅草,晚上搓繩長又長)。現代人簡單直接的「吃早飯、吃午飯、吃晚飯」,在客家話里卻變成了充滿詩意與雅韻的「食朝、食晝、食夜」。

由於遷徙年代的不同,中原祖居地語言的不同,再加上受不同落腳地的不同百越土著語言的影響,客家話內部還是存在一些差異的,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類型:以長汀話為代表的閩西客家語,以梅州話為代表的粵東客家語,以贛縣蟠龍話為代表的贛南客家語。如果要細分的話,客家話還可以分為以下八個片區:汀北片(又稱閩西片)、粵台片、粵中片、惠州片、粵北片、寧龍片、於桂片、銅鼓片。

客家方言在中國的分布

客家諺語

客家諺語言簡意賅、寓意深厚,凝聚了客家人的生存智慧,既反映了客家人的生產生活,又體現了客家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譬如:

「食唔窮,著唔窮,無劃無算永世窮。」(吃不會吃窮,穿不會穿窮,計劃失當就會一輩子窮。比喻正常吃穿不會窮,沒有良好的規劃才會陷入貧困。)

「早起三朝當一工,早起三年當一冬。」(勉勵人們要珍惜光陰,充分利用時間做事,如此才容易成功。)

「好女唔貪嫁時衣,好男唔貪爺田地。」(意指好兒女不需要父母的幫助,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開創事業和生活。)

「唔貪郎田地,只貪郎精緻。」(說明嫁夫首選不在對方的財產多寡,而在對方的人品高低。)

「出門看天色,入門看面色。」(出門要觀察天色以了解天氣,進門要觀察人的臉色以了解其情緒。)

「天晴防落雨。」(比喻在事故或災害發生前,就應採取預防措施,特指有錢不要亂花,要有所積蓄。)

「話唔好講死,事唔好做絕。」(指說話、做事都要留有餘地。)

「千跪萬拜一爐香,唔當生前一碗湯。」(對死去的父母虔誠禮拜,不如生前恭敬地侍奉一碗湯,勸人要及時行孝。)

「看山倒樵,看菜傍飯。」(比喻應該從實際出發,看待和處理問題。)

「打蛇打七寸。」(七寸是蛇的要害。比喻做事要抓住主要矛盾,掌握關鍵點。)

「你有春風,我有夏雨。」(比喻禮尚往來,投桃報李。)

「唔讀書,瞎眼珠。」(不讀書、不識字,如同睜眼瞎,是乃勸學箴言。)

……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則更是獨具特色,它的內容與其他地區的民歌類似,主要與客家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包括勞動生產、生活習俗、情感交流和娛樂身心等。而它與其他民歌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的藝術審美,它既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又繼承了漢魏樂府的遺風,受唐詩律絕的影響,遣詞造句善用比興手法,韻律齊整,頗具中原古風。

舉個例子,興國的客家山歌《生死纏》「入山看見藤纏樹,出山看見樹纏藤;樹死藤生纏到死,藤死樹生死也纏。」以樹藤相纏比喻一對戀人對愛情忠貞不渝、生死相伴的真摯情感,這與《詩經》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實乃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語言是人類思維與思想表達的重要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是客家人世代相傳的祖訓。客家人堅信:頑強地保留自己的語言,沿襲著中原故土的古老習俗,便是慎終追遠,不忘根本,便是對傳統文化與精神的承傳。隨著幾千年的遷徙,歷經數代的繁衍,開枝散葉,客家後裔已遍居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他們依然執著地說著千年的古語,哪怕相隔千山萬水,他鄉相遇時,一張口,便能在熟悉的鄉音中瞬間拉近了彼此的距離,獲得一致的身份認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在路上Alice 的精彩文章:

TAG:在路上Ali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