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岐黃之路——我的中醫自學之路(系列)之三
俗話說人過四十天過晌,產生自學中醫念頭時筆者已過不惑之年,精力記憶力都大不如前,自三十五、六歲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其困難擺在面前,也產生過動搖的念頭,況古訓云:過四十不學藝,我這是幹啥?既不想從醫開診,又不會在研究上有所建樹。深夜輾轉,想通了:為了妻兒家人的身體健康,為了示範子侄輩,以繼承詩書家風。
既然目標明確就學吧,一個通讀過《四書五經》《廿四史》的之人,自恃有良好的古文基礎,會被一本薄薄的《傷寒論》難倒嗎?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何況中醫院校的教科書、現代校注本都有,但諸如五行、六經等基本概念如墜霧中,各種病證的傳變更是一頭霧水,於是找來歷代醫家的註解,倔勁上來就不相信越不過這道坎,看書的時候朦朧放下就蒙圈,始終不得要領,尤其對同一個問題,歷代注家莫衷一是,資料越來越多,困惑未解反增,在眾多路口上徘徊,前顧茫然。後來加了一些中醫QQ群,請教群友得知要先讀《內經》,那是中醫的基礎更是精華,弄通之後再讀《傷寒論》,於是又弄來各種版本的《內經素問》反覆研讀,直到後來讀了三遍才略窺門徑,回頭再看《傷寒論》《金匱要略》其中的各種病證的病因病機才略有所悟。
回想年輕時讀古籍都是走馬觀花,表演的成分多於求知。現在想弄明白仲景學問,還真不是那麼輕鬆,現在對一個病人的主訴基本能做出基本的判斷,比如眼有毛病其本在肝,皮膚病其本在肺,但可能與肝脾有關,耳病在腎,但可能與肝有關,也可能與脾有關,需進一步辯證,方能做出準確診斷。但現在有兩個問題未解決,一個是葯,一個是脈診。藥性理論近期在讀,可脈診需要臨床機會。當然中醫療法不局限於葯,還有針、灸、燙、摩等,而葯又有內服外敷等,此外還有埋線療法等,可學的東西太多了,簡直就是汪洋大海,為做一海邊拾貝叟而戮力前行。
如果把仲景學問當成一座近在眼前的高山,儘管路邊有很多美景,爬的過程註定不會一帆風順,借用古人一句話:望山跑死馬,當做今天的結語吧。
l原創作品,侵權必究,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
l本頭條號尚在新手期,請點關注,您的關注是我們前進的無限動力
l對本頭條號文章的點贊、評論、轉發、收藏都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l如有健康方面的任何問題都可私信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