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於攝影的那些事——膠片的故事

關於攝影的那些事——膠片的故事

點有用的東西實在不容易,本來想寫成妙語如珠,又能展示大意義的好文,可惜,又可惜,哈哈。

還好現在有網路,有百度可以 COPY 黏貼,雖然沒有了GOOGLE。

雖然現在可以很容易獲得各種資料,包括很多以前很難獲得的信息,甚至國外資料。

還記得以前要查點專業信息就需要到書店和圖書館查閱很多資料,還不一定能找的出來,網路時代真是太方便了。

接下來我寫的東西雖然很多信息都來源於網路,但是不是簡單的 COPY 和堆砌。

融合了我的從喜歡上攝影愛好攝影二十幾年的整個過程,希望能和我有同樣愛好的色友分享。

因為很多東西都是很個人化的東西,所以我寫的一切都只是代表我的個人喜好。

本來想寫的一系列的有關我接觸攝影以來對一些東西的體會,是有順序的,但是寫寫就亂了,所以就當沒先後好了。

本來應該先寫相機才對,但是相機要寫的東西實在太多太雜,只好先撿簡單一點東西寫吧。

正文:

膠片

現在已經是徹底的數碼時代了,現在再談膠片或許有點落伍了,也沒什麼大的意義。

不過從原理上說,膠片時代決定成像主要是鏡頭+膠片+後期處理,當然有相機的精度等因素。

而到了數碼時代成像取決於機身(膠片機身+膠捲)+鏡頭,所以討論膠片還是有一定意義的。

自從使用標準暗盒的現代相機發明之後,到膠片相機基本停產,全世界到底生產了多少台相機,我想統計起來也是一個不小的工作量。

拋去損壞的和各種原因損耗的,至少現存幾十億台可以正常使用的相機肯定是有的。

雖然可能大多數被放在柜子里,成了擺設品。

按理說這麼存世大的膠片機身對膠捲需求還是很大的,那麼為什麼膠捲廠商還要減產,甚至停產呢。

我想首先最重要的是數碼相機的誕生和成熟對膠捲相機市場衝擊。

記得數碼相機剛問世的時候,甚至發展了一段時間後。

廣大的膠片使用者還在對數碼相機的高噪點、偏低的像素、不自然的層次過度、干硬的色彩質感等等還嗤之以鼻,在很多專業領域還是膠片佔有絕對的位置。

但是現在已經不會有人再討論膠片好還是數碼好這個問題,數碼技術已經很成熟,各項指標也可以基本滿足所有的業餘和專業影像領域需要。

數碼憑藉著它的便利性,還有像無損複製、高感、高像素等等膠片不具備的優點,而且還在不斷提升技術徹底取代了發展一百多年的銀鹽菲林時代。

膠片市場只有在像大畫幅等等極少數領域有一定的市場,其他只能依存於廣大的膠片攝影愛好者。

而高清智能手機蓬勃快速的發展讓膠片更是雪上加霜,讓之前佔有絕對市場的單反數碼都壓力山大。

更是讓膠片需求越來越小,像我這樣的普通膠片使用者,以前一年至少幾十個膠捲使用量。

到現在一年幾個都拍不完。

連數碼單反也只是除了特殊需要都很少用了,高清智能手機實在是太方便了,而且現在的成像質量也可以滿足我們很多普通需要。

那麼是不是膠捲菲林就要消失呢,我想暫時不會的。

因為,首先還要海量的膠片機存在。

雖然現在使用頻率少了,但是膠捲相機除了空按快門,就像槍一樣,還是要喂喂子彈的,還是有這個巨大需求的。

只不過現在總的需求量小,廠家就要縮減產量,加上各種成本上漲因素,膠捲價格可以講相對來說更貴了。

現在就拿最便宜的正期 35mm 的36張普通正期負片來說(10-15元),拍攝一卷加上最普通的沖掃(淘寶價格)也要在10-15元,那就是說以我們最低的要求,拍攝一捲成本在20-30元。

而且這是最低要求,只能說拿來看看。而且用手動機也只是按36下快門,要是自動機,只是幾分鐘時間就一卷。

相對數碼的幾乎無成本(排出機身鏡頭等前期投入)來說,玩膠片的成本是巨大的。

所以現在玩膠片成了一種奢侈的愛好了,還好現在大多數人拍的少,用用更便宜的過期卷也能將就。

數碼使膠片使用量減少,提高了成本,反之高成本就使膠捲用量更少,這樣就是一個負循環,結果最後膠捲肯定成了少數人的特殊消費。

但是最起碼這幾十年還不會情況太惡劣 ,雖然柯達幾年前也宣布停產,但是只要原來的存量消耗完,他們膠捲廠家還是會重新復產的,這個暫時不用擔心。

現代的膠片相機發展了上百年,不管是從使用的材料、結構、工藝還是造型,還是光學還有技術,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可以講相機技術除了數碼成像之外,大多數其他方面,像光學什麼都沒有質的飛越。

而膠片時代百花齊放的各個品牌各個經典的型號,憑藉著不同的精湛的工藝、設計,依附於不同的品牌文化,都是獨一無二的。

而這個在數碼時代是基本不具備的,數碼時代相機和鏡頭成了一個消耗品,大家比拼的主要是價格還有技術因素,而忽略了相機作為一個藝術工具所具有的價值感。

還有像傳統的機械手動操作模式以及不同的結構和材料工藝帶來的控制操縱感、手感、儀式感。

以及對在底片沒被沖洗前對影像的期望和神秘感也都是現在的數碼相機所不具備的。

同時對膠片本身所屬的銀鹽感光帶來的質感、存在及合理,就像現在又開始流行起濕版和火花棉。

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以後的玩膠片也只會成為一種像玩濕版之類的小眾方式,不過肯定圈子要大很多。

那麼說,膠片必亡。

是的,

只不過或許有一個東西或許會讓那些海量的像藝術品一樣的膠片機器起死回生的,那可能就是——「數碼膠捲」。

數碼膠捲

像我們之前**的數碼以它的優勢完全佔領了商業、業餘以及高端消費市場。

而影響傳統膠片相機主要使用者的傳統相機愛好者就是膠捲的價格和沖洗的成本和方便性,而沒有了昂貴的膠捲,這些機器只能成為擺設。

而其中的一個或許是最主要的解決方案就是數碼膠捲,可以參考中畫幅的數碼後背設計理念。

但是不同的是商業使用數碼後背的中畫幅機身本身就沒有多少款,而且都是高端商業和發燒使用。

只要設計幾款轉接後背的裝置就基本可以,但是這點和海量的135和120不同,之前的幾種寶麗來後背就是一個例子。

存世的135和120相機,甚至更老的其他規格相機每個機身的後背尺寸、規格都是不一樣的。

你不可能每個機身都設置一個連接裝置,甚至統一簡化分成幾種、幾十種,甚至一個品牌幾種都不大現實,成本太高。

那我們轉換一個思路,相對理想的想法是這樣的。

成像元器件無疑要換成 CCD 或者 CMOS ,考慮到空間以及膠捲使用者對操作手感的要求,形式和結構還是類似膠捲,功能也是類似膠捲是一個成像及存儲的需求。

但是要在這麼小的空間,主要是從焦平面到後背板中間的間隙太窄,這個位置是放 CCD 之類成像元器件的,難度最大。

還要放很多電子電路以及保證卷片手感的結構,難度還是很多的。

但是我想技術上肯定是可以實現的,而且市場需求量是巨大的,前景也是光明的。

正在你們以為我竊竊自喜,以為我的想法多麼好的時候,其實你們錯了。

很多年前就有了這個試驗品,甚至有一段時間說要用商業化成品出來,可惜後來就悄無聲息。

我想對廣大愛好者來說,玩膠片相機那只是生活的一個小部分而已,而且後來的數碼發展和自動對焦技術實在讓我們敞開懷抱。

不過,我想或許,或許肯定將來不知道,或者幾年,或者十幾年就有了。

就像我在 D90 之前還在我多年前泡的幾個攝影群了說,我覺得要是數碼單反有攝像功能就好了,還被很多所謂專家恥笑。

單反就要專業拍照,怎麼還要拍錄像呢?

誰知道僅僅一年之後帶視頻的尼康的 D90 橫空出世,以致現在的數碼就算入門級,視頻都是基本功能,更不要說中高檔必備的高清視屏功能。

有時候需要想想,或許就達到了呢,只不過這個靠我是肯定不行的。

很久之前2001年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咔夠網 的精彩文章:

TAG:咔夠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