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來汽車李斌是個什麼樣的人?
(圖片來源:網路)
汽車正在變得越來越「智能」,共享經濟的蓬勃發展也在加速重構出行市場,更貼近未來的交通形態,不僅讓我們的出行進入3D 世界,也在影響著商業社會的秩序。
極客公園前沿社在8 月5 日的夏季會晤中,蔚來創始人李斌與前沿社會員進行了近兩小時的閉門交流,深度思考了「新造車勢力」和自動駕駛技術對未來社會的影響。
新造車的關鍵在於能不能交付成果
李斌在前沿社夏季會晤的演講
蔚來的 Logo 看起來非常有趣,上半部分好像是從外太空俯瞰地球大氣層,蔚來的名字也來源於大氣層的藍色。而 Logo 的下半部分看上去不太容易讓人理解,在與前沿社閉門交流時,李斌笑著說道:「這代表著蔚來前進的道路。」
與很多汽車公司不同,蔚來雖然做全球研發,卻更專註於中國市場。李斌說:「中國是是全世界最大的電動汽車的市場,也是全球最重視電動汽車發展的國家,所以沒有理由不把中國市場先做好。」
其實,用戶關注的是汽車能帶來什麼樣的體驗,汽車是哪個國家造出來的反而不是用戶關注的重點。所以李斌認為要打造一輛有世界競爭力的車,需要把全世界最優秀的人集中起來。
蔚來目前有13個中心,全球有來自於40多個國家的2500多名員工,70%都是研發人員。其中,歐洲慕尼黑負責造型設計;英國和美國的員工分別負責高性能、前瞻性研發;而蔚來大部分的員工還是在中國上海,負責整車的研發、供應鏈、市場等方面。
蔚來汽車 EP9
現階段,電動車的難點在於車的加速度性能,比如說特斯拉0 到100公里加速度很快,但是要做到100到 200公里加速依然很快還是有很大難度。這是因為電池輸出功率、電機等方面的限制。去年11月 21日蔚來汽車在倫敦發布了 EP9,極速能跑到313公里,0到 200公里加速只要7.1秒,是全球最快的電動車,代表了電動汽車性能的最高水平。
蔚來汽車 EVE
在今年的全球科技潮流盛會西南偏南(SXSW)上,蔚來汽車發布了新的概念車叫 EVE,雖然還停留在概念階段,但是在無人駕駛、人工智慧、環境感知技術等方面,EVE 做了一些探索。將來的車到底會變成什麼樣?李斌認為將來的車會變成一個移動的生活空間,甚至是第二起居室。現在的車還停留在交通工具層面,但是未來車會變成一個有溫度、溫暖的智能夥伴。
當問到如何看待蔚來與傳統車企的競爭,李斌說也許製造一輛電動車技術對於傳統廠商並不是一種障礙,但是對於用戶體驗來說,蔚來對 AI、軟體、服務的理解會更有優勢,而這些才是定義未來差異化的事情。
雖然新造車勢力依然不被部分人看好,但可以看出蔚來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裡,正在把願景變成現實,一點一點地兌現承諾。
未來電動車的能源布局,會走向哪裡?
現階段,中國的停車場資源、固定車位資源,包括充電樁的建設其實有很大的限制,如果中國現在真的有50%的車輛都是電力驅動,未來有可能會出現無電可充的狀態。這個問題對整個造車產業鏈的結構性發展非常關鍵。以今天來說加油站可以讓汽車加油2 分鐘行駛400公里,那麼未來隨著電動車的普及,應該如何解決短時間內獲取能量完成車輛續航?未來電動車的能源問題到底該如何解決?
微車 CEO 徐磊認為類似特斯拉的超級充電樁的模式也許是一種方案,這種方式大概能讓汽車在10分鐘內行駛50公里到100公里左右。但是蔚來的做法有些不一樣,既支持充電樁又支持換電。那麼蔚來的換電模式會不會成為一種新的模式?
對一個汽車用戶來講,最重要的體驗除了駕駛以外,能量的獲取體驗也是非常重要的。國內外的場景完全不同。比如說美國基本上所有人家裡都能裝充電樁,辦公室前面第一排的停車位都得給充電樁預留,這與中國是完全不一樣的。如果不解決充電比加油方便的問題,普及電動車也許遙不可及。造車企業也不能從道德的角度要求客戶環保,現在中國只有很少的家庭有安裝充電樁的條件。這裡面有很多原因,有的是基礎設施原因,也有管理方面的原因。
其實,電動車的能量獲取體驗本來就比加油好,前提是如果你家裡能裝充電樁,你不用時不時跑加油站,這個體驗一定是提升的。但是,拿中國很多小區來說,現有的設施不足以支撐用戶需求,物業方面也沒有動力完善充電設施。所以在中國這件事情要解決,一定要有一些新的方法。
李斌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完全從用戶出發,倒逼商業模式和產品設計。蔚來已經在充換電體系上開始布局,同時體系化效率也值得深入思考,比如說如何快速部署,如何控制成本等。
自動駕駛無法解決城市擁堵,但是新造車是未來趨勢
車和家創始人李想曾經發過一篇微博,認為自動駕駛解決了80%不會開車的司機造成的擁堵問題。小牛電動創始人胡依林對這個觀點表示認可,一個新手司機也許要花20秒重新啟動汽車,但是如果所有的車都是自動駕駛,那些容易造成城市擁堵的人會少犯低級錯誤,從而解決擁堵的問題。
對於這件事,李斌認為如果所有汽車都可以完全自動駕駛毫無疑問可以提高效率。但是,自動駕駛的問題在於自動駕駛對安全邊界的設定更高,在複雜路況下,自動駕駛無法博弈,比如面對大量行人、車輛,自動駕駛無法代替人類決定要進行哪些動作,也許會停住不動。
從本質上說,新能源車、自動駕駛、無人駕駛,本質上根本解決不了擁堵問題。城市的擁堵是馬路的供應和交通量之間的衝突,路不夠、出口少,這本身就是城市擁堵的內在矛盾。這種矛盾本質上要依靠更多的公共交通,靠更好的城市規劃和類似摩拜、ofo 這樣創新的應用,把馬路效率提高到最大化。
但是自動駕駛可以把在車上的時間還給用戶。電動車也可以緩解污染的問題,另外電動車與自動駕駛技術天生匹配。電動車的反應速度很快,30毫秒就能反應,傳統的車要500毫秒,從這方面講更適合自動駕駛。
未來電動車一定會取代傳統汽車,原因在於電動車的用戶體驗會優於傳統汽車。從未來看,也許製造一輛電動車技術對於傳統廠商並不是一種障礙,但是對於汽車體驗來說,新造車廠商對於AI、軟體、服務的理解會更有優勢,而這些才是定義未來差異化的事情。傳統公司現階段將汽車提供給銷售處,服務用戶是4S店、加油站、保險公司。傳統汽車公司沒有面對用戶的能力、沒有服務用戶的經驗,這些都是新造車的機會。
而汽車未來的方向,李斌認為是 Smart EV。Smart EV 意味著更智能,當出行變得輕鬆之後,車把人的時間從駕駛里解放出來,人與汽車、人與人之間更緊密的連接,用戶獲得更好的用戶體驗,而且很安全。
新造車未來可以和哪些模式共存?
PP 租車今年年初從 PP 租車品牌升級到 Start,CEO 張丙軍在思考的問題是自動駕駛來了以後,大家不可能都去造車,也不可能都做自動駕駛的技術。PP租車過去做私家車的共享,未來也希望朝著社群的方向去走。那麼在自動駕駛改變世界的過程中,哪些東西可以跟自動駕駛共存,而且可以創造它的價值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一件事。
首先, Uber 這一類共享出行不是分享車,而是分享司機。每個人都可能會遇到司機擔心路途空駛回程而被拒載的情況。本質上說Uber這樣的商業模型還是無法解決用戶的即時性需求。儘管絕大情況下,下單後5-10分鐘可以開始行程,但是早晚高峰打不到車是常態,去人稀少的地方經常被拒載也是常態,這是非常麻煩的事情。其實人對於出行服務有很多需求,即時性需求是很重要的需求,自動駕駛汽車可以隨時跟隨用戶,就是買車送司機。Uber 的商業模式,就會出現在效率的準則下放棄用戶體驗的情況。
如果只從效率的角度展望事情,會把自己完全帶到一個事情的對立面,就像十年前所有人都覺得視頻網站衝擊下電影院要是去競爭力,但事實上電影院現階段還有強大的生命力,這是因為視頻網站始終無法提供電影院式的體驗。
真正無人駕駛以後,很多商業模式可能會變,出行變得輕鬆之後反而會回到車輛和人怎麼樣能更緊密。這個事情從一個小的例子去看,無人駕駛真正的變化是把人會從駕駛的這個時間裡面會解放出來,而且比現在更加安全,這是真正的未來。
消費者真正的內心訴求是選擇的自由,在出行這件事兒上也是一樣的,及時滿足需求,無人駕駛這件事情會帶來完全不一樣的體驗。
PP 租車 CEO 張丙軍發現過去的用戶是85後、90居多,現在有個趨勢90後已經多於85後了,而且你會發現要開上車真的只是一個過程,最終真的是想說開車去體驗車帶他的生活的體驗,比如說去了更遠的地方跑跑山,穿越一下。所以汽車將來會變成一個生活方式的品牌。
PP 租車現在做 Start 也是通過共享的方式把汽車的生活方式裡面的體驗給放大,這裡面也許會有一些新的模式出現。未來的新造車廠商也許會首先接觸到用戶,但是用戶也需要保險,新造車廠商也許會與保險公司合作,通過 PP 租車把汽車分享出去也可能是一種模式。甚至後期的維修服務,都存在與新造車連接的可能。
-END-
本文由頂樓 TOP VIEW 原創
如需轉載請聯繫:
撰文:閆澤霖;
TAG:汽車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