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隱蔽的暴力,一直在傷害我們的親人,你知道嗎?
活出愛
幸福
盛曉玫
00:00/04:45
1
兒子像狗一樣舔人,我抓狂了
前段時間,兩歲多的兒子面面出現一個奇怪的動作。他喜歡去抱別人,然後用舌頭去舔,舔別人的衣服、鞋子、手,甚至臉。幾個朋友的家庭來我家玩,兒子將所有人不分男女老幼都輪番進行這樣的流程,嘴裡還念叨著:「狗狗,我是狗狗。」朋友家的小孩紛紛來打兒子小報告,說面面舔他們。作為父母,我們覺得這樣很不禮貌,也不衛生,感到十分尷尬。於是耐心地和孩子講道理,告訴他他不是狗狗,不可以這樣舔別人。但講了不少次他都改不了這個行為。甚至越演越烈,不僅在家裡是這樣,在外面也開始如此。
有一次,我看到兒子又出現這樣的行為,一股怒火從心中升起。我嚴厲地斥責了兒子。沒過多久,孩子又這樣了。我尋思著光說道理不管用,可能得給孩子罰坐。這成了困擾我們兩夫妻的事。
突然一天,老婆對我說,「老公,你知道兒子為什麼喜歡舔人嗎?」我疑惑地問:「為什麼?」「我告訴他不要去舔別人,他說他看到動畫片《汪汪隊》裡面的狗狗喜歡別人時,都用舌頭去舔。」
我聽到老婆這番話,愣住了,接著心弦一顫「原來兒子這看似怪異讓人難堪的行為,竟然是他向別人體現善意的方式呵!是啊,我為什麼從來沒想過去問兒子為什麼去舔別人呢?」我突然感到非常內疚,眼淚都差點要奪眶而出。我抱住兒子大力地親了一口,然後緊緊摟在懷裡。才深深地體會到:孩子的世界,父母根本不懂!再思考深一層:是不懂,還是沒興趣懂?
2
「非暴力溝通」,我難以做到
前不久一位朋友向我強烈推薦了一本叫做《非暴力溝通》的書。我才讀了幾頁就被吸引,當晚熬夜將該書讀了一大半。其中的一段話,深深打動我:
我從未見過懶惰的人,
我見過
有個人有時在下午睡覺,
在下雨天不出門,
但他不是懶惰的人。
請在說我胡言亂語之前,
想一想,他是個懶惰的人,
還是他的行為被我們稱為「懶惰」?
我從未見過愚蠢的孩子,
我見過有個孩子有時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請在你說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個愚蠢的孩子,還是
他懂的事情與你不一樣?
我使勁看了又看,
但從未看到廚師,
我看到有個人把食物
調配在一起,
打起了火,
看著炒菜的爐子——
我看到這些到但沒有看到廚師。
告訴我,當你看的時候,
你看到的是廚師,還是有個人
做的事情被我們稱為烹飪?
我們說有的人懶惰
另一些人說他們與世無爭,
我們說有的人愚蠢
另一些人說他學習方法有區別。
因此,我得出結論,
如果不把事實
和意見混為一談,
我們將不再困惑。
因為你可能無所謂,我也想說:
這只是我的意見。
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引用魯思·貝本梅爾這首詩歌,告訴我們:很多情況下我們對他人進行消極的道德評價,根源只是不理解他人;正確的做法是首先要分清楚觀察和評論,事實和意見。因為評論時不論採用的正面、負面抑或中性標籤,都會妨礙我們全面了解一個人。
兒子的友好表示,當用「不禮貌、不衛生」來評論時,我們就是在拒絕他的善意;父母的頻繁關心,當用「嘮叨」一詞來評論時,我們就是在拒絕體會他們的愛心;妻子的反饋,當用「抱怨」來標籤時,我就是在拒絕了解她的需求。我進一步明白:不僅孩子的世界,父母根本不懂;別人的世界,自己也根本不懂。當不真正深入理解對方而進行評判時,我們就是不斷用隱蔽的暴力去傷害。
3
「衝突是好的」,可我接受不了
上個月和幾位好友一起去深圳參加領導力學習,聽了關於衝突和談判的一堂課。才知道我們不僅嚴重混淆了觀察和評論,還錯誤看待了衝突本身。
當和他人發生衝突時,我們自然的反應就是憤怒、憂慮、防衛、爭辯、攻擊或迴避。曾擔任過美國卡特總統的談判智囊、長年在美國哈佛大學主持「全球談判專題」研究工作、印尼及委內瑞拉內戰第三方調停談判專家的威廉-尤里(William L. Ury)卻告訴我們:
衝突往往意味著多元,因為衝突產生大多是由於思想價值觀的不同;
衝突往往意味著監督,比如立法、司法和執法的權力分立導致的衝突是法律得以公正執行的制度基礎;
衝突往往意味著機會,因為衝突是觀點深入碰撞的契機,處理好了能得以真正了解對方;
衝突往往意味著創新,解決衝突意味著要開創不同於彼此的第三條路,這是創新的源泉之一。
當我們能重新界定「衝突是好的」,就可以最大程度減少情緒對我們的束縛;只有將衝突中各方的面對面對立,變為彼此肩並肩一起面對問題後,才能解決好衝突。兒子用舌頭舔別人,只表示他的行為與我們不同。這個不同導致了衝突,這個衝突如果引發我們的是憤怒、憂慮,而不是共情、溝通和成長,那麼衝突導致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壓迫、疏離、對抗和傷害。但是,我們面對衝突,就似乎只有一條反射弧——憤怒。
4
「愛無能」是絕症
前不久老婆從香港家庭品格培訓營學習歸來,我興奮地和她分享剛學到的非暴力溝通和衝突解決的新知識。老婆對我說:「我在香港學習如何與家人共情,講得非常好。但這些難道都是新東西嗎?並不是。我們對這些知識或多或少都明白。但我們為什麼幾乎完全做不到呢?」她問完後看著我。本想滔滔不絕的我愣住了,陷入了思考。
她接著說:
「要想將觀察和評論分開,要想重新看待衝突,要想共情,就需要去舍己。就要在家人、同事和朋友得罪自己、激怒自己、自己受到傷害非常想報復時舍己,就要壓制自己怒不可遏的情緒,為了建造對方來放下、來體諒。這是多麼多麼困難的事情啊!如果沒有耶穌般舍己的大愛,誰都做不到!」
太太的這一番話將我猛然點醒。是啊!都知道要去愛,但都愛不了。不是不懂愛,是缺乏了愛的能力。沒有愛的能力,在生活中帶給他人的就往往是愛的反面——恨與傷害。無數心理學家、社會學家都在尋找愛無能的出路。
在「非暴力溝通」里,就提出了四階段的溝通方法:
1、觀察,
2、描述事實而不評論,
3、表達自己的感受,
4、請求對方滿足你的需要。
只要按照這四個流程來做,溝通就可以大大減少暴力性成分,讓愛有機會進來。但「非暴力溝通」需要耗費相當大的心理資源,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接納對方的消極情緒,大部分時候根本做不到。所以它很多時候只是一種知識和理論,很難實踐。
前段時間發了你說不懂交際,其實你對「人」沒興趣一文,評論區竟然有網友根本不認同去愛別人,將愛人與恭維人混為一談,他寫道:
可是有個問題,憑什麼我就要恭維別人,憑什麼我就要投其所好?憑什麼我就要對所有人熱情如火?我從來就認為,除了父母、伴侶、子女,其他人我壓根不必看其臉色,投其所好,我過好自己就好,壓根不用管別人什麼態度。
這個評論下面居然有11個贊。可見反映了相當一部分人的看法。其實我們自己很多行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還有很多網友知道要去愛人,但是發現很難做到。
有人寫道:
對人沒有興趣怎麼辦?
背到一個詞叫misanthrope,厭惡人類的人。
還有人說:
身邊的太多人有需要,太多人需要他人關心、幫助和鼓勵~這段話很贊同,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關注別人的需要,因為我們人天生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如果一個人從小的需要沒有得到過滿足,其實就很難做到去關注別人,就像一個從來沒有得到過愛的人剛開始也沒辦法去愛別人一樣,這個怎麼破。道理是對的,然而根源沒有解決,是很難做到的。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經說過「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可見其難度之大。其實這與智商無關,乃是關乎愛的能力。難道我們不知道對著孩子大吼大叫會傷害孩子嗎?難道我們不知道夫妻在孩子面前吵架會影響孩子嗎?那我們為什麼還明知故犯呢?從根本意義上,我們根本不在乎自己行為會對別人造成什麼壞的影響。很多時候,孩子心裡想什麼,我們父母根本沒興趣知道;孩子到底會受到什麼傷害,我們父母根本不在乎!我們想的只是發泄自己當下的情緒,我們關注的只是自己。要不然,我們為何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重蹈覆轍?!
要解決愛無能,真的太難了!除了用基督耶穌十字架上捨身為人的愛來激勵自己,我們還有其他什麼根本解決之道嗎?沒有。正如《羅馬書》5章7-8節所說:「為義人死,是少有的;為仁人死,或者有敢作的。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 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當耶穌對殺死自己的羅馬士兵說:「父阿,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時,人類所能見到的諒解、寬容和愛,就達到了頂峰。當看到耶穌能原諒寬恕侮辱他、鞭打他、栽贓他、陷害他、出賣他和殺死他的罪人後,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去包容和諒解我們的親人、朋友和同事?
孩子的世界,父母根本不懂;別人的世界,自己根本不懂。如果沒有捨己為人的大愛,懂了又如何?如果不解決自己的愛無能,隱蔽的暴力就一直會傷害我們身邊的人,包括我們至親的人。抱歉,我真不想再成為這樣子的人!幸運的是,路已在,道已成,我會向著標杆直跑。親愛的朋友們,你呢?
TAG:妙面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