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復旦近兩月理工醫科研成果公布:「太空碎片」實驗天基物聯網

復旦近兩月理工醫科研成果公布:「太空碎片」實驗天基物聯網

復旦大學近期理工醫主要科研成果掃描

科研新動態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近期又取得了數項成果和突破。小編為你整理了2017年12月-2018年1月部分科研成果,快一起來看看吧!

12月主要科研成果

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團隊在糖尿病視網膜血管病變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眼科研究院在糖尿病視網膜血管病變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新調控基因——環狀RNA-HIPK3。相關成果以Circular noncoding RNAHIPK3 mediates retinal vascular dysfunction in diabetes mellitus為題在線發表於《循環》(Circulation)雜誌。

生命科學學院甘建華課團隊與麻錦彪團隊合作研究

揭示DNAzyme剪切RNA的分子機制

國際知名學術期刊 《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甘建華課題組與麻錦彪課題組合作的關於RNA-cleaving DNAzyme的研究成果。該研究用X-射線晶體學方法解析了8-17 DNAzyme與底物類似物的活性複合物結構,首次揭示了RNA-cleaving DNAzyme剪切RNA的分子機制,為DNAzyme的優化設計、基因沉默和臨床治療方面的應用提供了指導。

基礎醫學院黨永軍課題組揭示真核蛋白翻譯起始調控的新機制

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暨代謝分子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黨永軍課題組在真核翻譯起始的調控機制上取得重要進展,揭示了去泛素化酶USP9X調控蛋白翻譯過程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於12月8日以《USP9X通過去泛素化真核翻譯起始因子4A1調控翻譯效率》(USP9X Controls Translation Efficiency via Deubiquitination of 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4A1)為題在線發表於《核酸研究》(Nucleic Acid Research)。

基礎醫學院/生物醫學研究院文波課題組

解析核基質蛋白HNRNPU對染色質高級結構的調控作用

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和生物醫學研究院雙聘PI文波研究員課題組在核基質蛋白對染色質高級結構的全局性調控作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於12月22日以《核基質蛋白HNRNPU在小鼠肝細胞中維持3D基因組全局結構》(The nuclear matrix protein HNRNPU maintains 3D genome architecture globally in mouse hepatocytes)為題,在線發表於《基因組研究》(Genome Research)。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科研團隊研發「芯雲」技術

智能利用「太空碎片」 成功開展天基物聯網實驗

復旦近兩月理工醫科研成果公布:「太空碎片」實驗天基物聯網

由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微納系統中心、上海智能電子與系統研究院、復旦大學電磁波信息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上海宇航系統研究所和下屬上海埃依斯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等組成的研究團隊經過長達兩年多時間的聯合攻關,對常規微納衛星功能模塊高度集成化與晶元化,硬體資源可重構和智能化設計,使其重量降至30克以內,整機結構重量降低到1.1千克。復旦大學無錫研究院參與了具體的工程實施。

附屬華山醫院手外科團隊一項研究成果造福中樞性偏癱患者

附屬華山醫院手外科團隊開展的II期臨床試驗「健側頸神經移位手術治療腦卒中、腦癱後上肢痙攣性偏癱」的研究成果論文,以「健側頸神經移位術治療上肢痙攣癱的臨床試驗」(Trial of Contralateral Seventh Cervical Nerve Transfer for Spastic Arm Paralysis)為題,以原創論著形式在線發表於世界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影響因子72.406分),同時這也是附屬華山醫院在該雜誌發表的首篇原創論著。附屬華山醫院鄭謀雄、華續贇、馮俊濤、李鐵、陸曄辰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徐文東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

藥學院錢忠明團隊等在鐵穩態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復旦大學藥學院錢忠明教授團隊和香港中文大學柯亞教授團隊合作,在鐵穩態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於12月23日以《胱硫醚β-合成酶是人體鐵穩態所必需》(Cystathionine β-synthase is required for body iron homeostasis)為題,聯合在線發表於《肝臟病學》(Hepatology)。

腦科學研究院鄭平課題組發現成癮記憶重新激活的新機制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鄭平課題組的研究工作發現環境線索重新激活成癮記憶的新機制。相關研究成果於12月27日發表在《BMC-生物學》(BMC Biology)。鄭平指導的研究生趙延芳、張俊芳、楊化蘭和博士後陳明等參與相關研究。

1月主要科研成果

物理學系殳蕾課題組在高溫超導體贗能隙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復旦大學應用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殳蕾課題組利用繆子自旋弛豫技術,發現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贗能隙態存在較慢的磁性漲落以及臨界遲緩現象。相關研究成果於美國時間2018年1月5日以《發現高溫超導體釔鋇銅氧贗能隙態中的緩慢磁漲落和臨界遲緩》(Discovery of slow magnetic fluctuations and critical slowing down in the pseudogap phase of YBa2Cu3Oy)為題,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附屬華山醫院系統性紅斑狼瘡全基因組編碼變異研究 為疾病遺傳學研究提供新思路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安徽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日友好醫院等牽頭,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北京協和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美國密歇根大學等共同參與完成的中國首項系統性紅斑狼瘡(SLE)全基因組編碼變異研究取得新進展。該研究首次利用定製外顯子晶元,對中國漢族人群5004例SLE患者和8179例健康個體進行大規模的編碼變異篩查,對照研究發現了4個全新的SLE易感基因或位點,同時發現了3個可能與疾病發病風險直接相關的編碼變異,給中國眾多SLE患者帶來了福音。相關成果以《全基因組編碼變異研究發現4個新的漢族人系統性紅斑狼瘡易感基因 》(Ex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dentifies four novel

loci for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in Han Chinese population)為題發表於《風濕病學年鑒》(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高分子科學系盧紅斌課題組在高質量石墨烯規模化水相製備方面取得新進展

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盧紅斌課題組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化學系羅健平(Loh Kian Ping)課題組合作,通過在石墨烯表面引入極少量(5.9 atom%)可電離含氧官能團,實現了高質量石墨烯在水相中的高效率製備,對加速石墨烯大規模產業化應用起重要推動作用。相關成果以《利用非分散策略在水相中規模化製備高濃度石墨烯漿料》(A Non-Dispersion Strategy for Large-Scale Production of Ultra-High Concentration Graphene Slurries in Water)為題於1月8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公共衛生學院闞海東課題組揭示大氣中一氧化碳的健康危害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闞海東課題組與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周脈耕團隊合作,首次在全國水平上揭示了環境中低濃度的一氧化碳與心血管系統死亡,特別是冠心病死亡的顯著關聯。相關研究成果以《大氣中一氧化碳和心血管系統死亡:我國272個城市研究》 (Ambient carbon monoxide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a nationwide analysis in 272 Chinese cities)為題於1月10日在線發表於《柳葉刀-行星健康》(Lancet Planetary Health)。

高分子科學系魏大程課題組高質量石墨烯

量子點合成及增強拉曼光譜研究取得新進展

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復旦大學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魏大程團隊在石墨烯量子點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1月15日,相關研究成果以《准平衡等離子體增強化學氣相沉積合成高潔凈石墨烯量子點及拉曼光譜增強》(Raman Enhancement on Ultra-Clean Graphene

Quantum Dots Produced by Quasi-Equilibrium Plasma-Enhanced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為題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科研團隊成功研製全硅激光器以硅為增益介質產生激光 集成硅光電子的重要拼圖

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吳翔、陸明和張樹宇合作團隊成功研製出世界上首個全硅激光器。不同於以往的混合型硅基激光器,本次研究最終實現由硅自身作為增益介質產生激光。該研究是集成硅光電子領域近30年來取得的一項重大突破。研究結果近期以快報形式發表在Science Bulletin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095927318300069)。博士生王東辰、張馳是共同第一作者,吳翔、陸明、張樹宇是共同通訊作者。

腦科學研究院馬蘭研究團隊揭示激活β-arrestin信號通路促進毒品成癮記憶的消退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馬蘭研究團隊發現,該腦區的β-腎上腺素受體/β-arrestin信號通路能調控可卡因成癮小鼠的消退學習能力,促進成癮的消退。相關研究成果於1月9日在線發表於《科學》(Science)雜誌子刊《科學·信號》(Science Signaling),《科學》雜誌網站首頁對該論文進行了推薦。

附屬腫瘤醫院虞先濬教授團隊「重新細分」胰腺癌患者分期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胰腺外科主任虞先濬領銜的一項外科學展望研究對胰腺癌患者分期方法做出全新定義:胰腺癌患者術後病理分期需要將淋巴結轉移數目和原發腫瘤大小及腫瘤對周圍血管侵犯情況進行綜合評定。目前,該研究在線發表於《外科學年鑒》(Annals of Surgery),並將有望成為未來胰腺癌分期系統更新時的重要依據。

附屬腫瘤醫院趙快樂課題組破解食管鱗癌高發「密碼」

歷經6年探索研究,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放射治療中心趙快樂課題組找到了中國食管鱗癌患者的基因特點和遺傳學背景,並首次發現導致中國等亞裔人種食管鱗癌發病風險高的重要原因——NFE2L2基因的「胚系突變」發生風險較其他人種更高,從而使食管癌的早期篩查和預防干預成為可能。日前,《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這項研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