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航母的第一次攔阻著艦,指揮長被要求從椅子上滾下去
長期以來,蘇聯海軍的水面艦艇部隊被視為海軍和登陸部隊的附庸,因此研製出能遂行獨立作戰任務的標準航母遭遇著重重阻撓。而通過多年發展,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蘇聯海軍總算能擁有第一艘像樣的航母「第比利斯」號。而這艘艦艇在蘇聯也不被稱為航母,而是叫做重型載機巡洋艦,它便是後來的「庫茲涅佐夫」號。
「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名字經過多次變更。1982年9月1日,這艘巨艦的船體被裝上船台時,其艦名為「里加」號。後來,該艦又被改名為「勃烈日列夫」號,而「里加」號這個艦名則沿用到了第6艘載機巡洋艦上。第6艘載機巡洋艦後來又改名為「瓦良格」號,最後經過改裝之後到我國服役,成為「遼寧」艦。
「勃烈日列夫」號這個艦名存在了一段時間,但後來由於勃烈日列夫死後其名字受到冷遇,於是又將艦名改為「第比利斯」號。僅僅從艦名的變換上看,蘇聯高層對於如此重要的戰艦就存在著很大朝令夕改的趨向。而在航母的細節上,更是有很多來自上面的干擾,命令多如牛毛,且紛爭不斷。比如,蘇-33艦載機在「第比利斯」號上的首次攔阻著艦就是最重要的體現之一。
1989年11月1日,為排除干擾,黑海造船廠廠長馬卡羅夫、蘇霍伊設計局總設計師西蒙諾夫、艦艇總設計師別洛夫和蘇-33艦載機總設計師馬爾巴謝夫毅然簽署聯合決議,決定允許蘇-33艦載機在「第比利斯」號航母上進行攔阻著艦。這在蘇聯的歷史上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意義非凡,但同時也有巨大的風險。
一旦攔阻著艦失敗,往往就意味著機毀人亡,甚至還會導致尚未服役的「第比利斯」號航母遭遇極其慘重的破壞,給整個國家帶來巨大的損失。而在這艘航母剛剛開工的時候,蘇聯船舶製造工業部的部長葉戈羅夫中將就曾經告誡馬卡羅夫:「當艦載機從航母上起飛的時候,你就等著像美國人那樣血流成河吧!無論如何,都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
葉戈羅夫中將的話其實不無道理,因為從歷史上看,美國人之所以能夠擁有全球最強的航母艦隊,的確是血水裡面泡出來的。而在進行首次攔阻著艦之前,很多部門的很多人都擔心蘇聯沒能做好這個準備。於是,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也非常之大。上面這四位負責人決定縮小決策範圍,連莫斯科也沒有上報。一旦上報,就有可能被立即叫停。
對於那些將航母視為一種事業的人們來說,經過如此長期的努力,他們一刻也不想等待。而且,簽署聯合決議的人們也非常清楚蘇聯工業部門的那些高級官僚們的秉性。這些人誰也不想承擔責任,同時也是讓「第比利斯」號儘早能起降蘇-33艦載機的重要攔路虎。馬卡羅夫、西蒙諾夫、別洛夫和馬爾巴謝夫將所有責任攬到自己身上,這是一種何等氣魄的擔當。
即便四位負責人在未告知莫斯科的情況下決定進行攔阻著艦試驗,但仍然遭遇到極大的阻力,而航空指揮長扎哈羅夫就成了反對者們攻擊的中心。這些人聚集到航空艦橋裡面,嘰嘰喳喳地對他發難。他們嚷道:「沒有方法評議委員會和部里的決定,誰也沒有權力進行攔阻著艦試驗!」一些更加彪悍的反對者們甚至揪住長扎哈羅夫的衣領,厲聲喝道:「從椅子上滾下去!立即送到法庭審判!」不過這些施壓最終沒有起到作用,馬卡羅夫等人仍然堅持進行攔阻著艦試驗,而且就在1989年11月1日立即實施。
負責在「第比利斯」號實施首降的是大名鼎鼎的功勛試飛員普加喬夫。進行首次攔阻著艦嘗試的當天,他在航母上空盤旋了兩圈,在第三次進入的時候,得到航空指揮長扎哈羅夫的命令:「允許降落!」當天13點46分,普加喬夫順利地完成了首次攔阻著艦,還沒來得及從蘇-33艦載機旁邊的梯子爬下來之時,甲板工作人員將他來回拋向空中很久很久。能不激動嗎?經過了這麼多年的努力,終於成功了。
也許大家很容易記得普加喬夫這位第一次在「第比利斯」號上降落的試飛員,但可能很多人卻不知道扎哈羅夫等人。這些人在當時都頂著巨大的壓力,也基本上是拿後半輩子在做賭注。一旦失敗,那麼面臨的結果將是進監獄。時隔多年以後,扎哈羅夫回憶當初的千鈞一刻時,略帶詼諧地說:「不就是進監獄嗎?我本來就是西伯利亞人,他們頂多是把我送回家鄉,還能送往遠到哪裡!」
「庫茲涅佐夫」級航母是蘇聯航母事業的巔峰。然而,當期盼已久的航母正式服役的同一年,蘇聯就解體了。如今「庫茲涅佐夫」號成為俄羅斯唯一的航母,倒是在中國,其技術得到進一步延續。如果這些蘇聯老航母人能看到今天的光景,他們一定會感慨萬千!
TAG:雲上的空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