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看川劇經典折子戲時我在想些什麼?
文/康雪梅
川劇,對於我這個標標準準的「90」後而言彷彿是一個熟悉又陌生的辭彙。說它熟悉,因為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四川人不能說從未見過它,而說它陌生,則是因為在2016年前,也就是我就讀戲劇戲曲這個專業前,我從未真正地看過一場完整的川劇演出。
初入川劇界,我所觀看的川劇較多的都是近年來各個川劇團所排演的大戲,多以現代戲為主。常聽圈內的老前輩們說,川劇的傳統戲是如何如何的好看,哪些作品又是那樣的經典,讓人回味無窮。這不得不令我產生好奇,究竟川劇經典傳統戲是怎樣的?正逢這次四川省川劇院推出《川劇經典折子戲》,我有幸在錦城藝術宮觀賞了這次演出。觀賞中所得的一些小小感悟,在此也僅作一次不成熟的個人分享。
本次演出共上演了五個經典折子戲,即川劇《別洞觀景》、《包公賠情》、《拷紅》、《八郎回營》和《六月雪》。
《別洞觀景》是川劇大師陽友鶴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我曾在陽友鶴所著的《川劇旦角表演藝術(附身段圖解)》一書中看到相關的圖片。此次能夠從舞台上觀賞到這一生動真實的演出,實在是一大幸事。看到白鱔仙姑唱著充滿詩情畫意的人間美景,俏皮地甩著頭上的兩條翎子,時而水中照倩影為自己帶上花一朵,時而追趕著蝴蝶盡顯嬌俏的小女生姿態,神仙也如凡人般陶醉在這人間的山山水水之中。這樣唱詞佳、做功多的劇目,不難想像在當年是何等的吸引人。
《包公賠情》是出彈戲劇目,這一劇目在除川劇外的其他地方戲曲,如秦腔、評劇、潮劇等都有內容大致相同的表演。正巧我也在做川劇包公戲傳統劇目的劇本整理工作,所以觀賞到這齣戲於我而言也是十分有益的。劇中的包公身著黑底金黃紋的蟒袍,厚重的虎音不帶一絲個人感情地宣布鍘了包勉,讓人感受到一位不講人情,追求法理公正以致近乎冷酷的包拯形象,隨後回府不敢面對猶如養母般的嫂嫂王氏,躲閃的眼神、欲言又止的舉止讓我們又見識到了一個顧念著親情,對親人無限愧疚的凡人包拯。當嫂嫂王氏得知自己親兒子被包拯一手鍘死的消息時,那肝腸寸斷的一段苦平腔調更顯情感的極致悲痛。這齣戲不僅讓我們欣賞到傳統戲中經典的包拯形象與包拯故事,更是讓我們能夠欣賞到川劇的彈戲在吸收了陝西秦腔的聲腔表現特色後,所融合、發展並創新出自己的聲腔風格的表演。
《拷紅》是傳統劇目《西廂記》中的一折經典之作,川劇版的演繹則是讓我體味到了一位說著四川話的「紅娘」是如何機靈又犀利地應付過崔夫人的拷問打罵,化危機為轉機,順利地讓崔夫人答應了張生與崔鶯鶯的婚事。
《八郎回營》是川劇中的一折唱功戲,潑辣的巾幗英雄查氏那令人動容的唱段,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一位脫下戰袍後回歸其妻子身份的女性對於分別十八載的丈夫深深的情與不舍。
《六月雪》是京劇大家程硯秋先生的代表作,此次川劇演員的演繹也不乏可圈可點之處。
經典折子戲的上演,我想對於我們這樣一批年輕的觀眾而言無疑是珍貴的觀劇體驗。傳統戲經過千百次的錘鍊,已然練造了高度的可看性與藝術性,而其中的經典折子戲則更是精華中的精華。觀賞這樣的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們的藝術品位,使我們浸入到更古老、傳統的川劇藝術欣賞之中。而於現在的青年演員來講,多演這類經典的傳統折子戲,能夠更好地磨鍊自身的表演技藝,從以前的經典戲中去學習老一輩川劇藝術家們所錘鍊出的技藝與表演方式,站在前人的基礎上為自己的今後的藝術再創造打好堅實的基礎。
願今後還能看到更多經典的傳統戲作品上演,這於我們這一代人而言實在是非常幸福的事了!
歡迎各位留言探討
成都青年劇評團是四川省內戲劇人發起成立的戲劇評論團體,成員中有高校在校生、大學教授、自由戲劇人、專業院團骨幹,還有常年活躍在各大劇場的、來自各行各業的、對戲劇有著高昂熱情的資深戲劇觀眾。成都青年劇評團力求秉承公開、自由、獨立的原則,為當下成都乃至四川戲劇環境提供全新視角的戲劇評論,發齣戲劇評論的四川聲音,促進戲劇良性發展,構建評論新生態。
TAG:成都青年劇評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