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七人組團朝禮五台山遊記
到了,東台,我來了!……
當立新總代表朝山團,獨自一人登頂海拔2996米的五台山東台頂,那一刻,我淚流滿面。
——武漢劉居士
Faith
總有一種心靈的召喚,讓我們從三鎮彙集。
總有一種信仰,讓我們感恩前行。
高山流水
古箏
付娜
00:00/06:48
DAY1
飛機舷窗俯瞰山西大地,重巒疊嶂、丘陵起伏、溝壑縱橫、高差懸殊。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化萬千。
五台山地貌中,較為特殊的是冰緣地貌。它是由於第四紀地下冰融化作用形成的冰川遺迹。
11:20,抵達太原。太原,山西省省會,簡稱「並(bīng)」,別稱并州,古稱晉陽,也稱龍城,是一座具有4700多年歷史,2500年建城史,「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衝,控五原之都邑」的歷史古都。
入鄉隨俗,來碗山西哨子面!
旅行車穿行在晉中大地,美麗的卻吉卓瑪,拍攝到車窗外殊勝雲彩,如神獸逐日狀。也許是朝禮團誠心所至,佛菩薩派來瑞獸一路迎行吧。
感謝@我在五台山等你,專業推薦,入住依山而建的四星級友誼賓館。
一進房間,舒適整潔。一縷冬日暖陽,溫暖融融。
台懷鎮位於五台山風景區中心腹地,由五台山五大高峰東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形成的懷抱之中,故名「台懷」。
北國風光
冰封大地
河冰結合,非一之日寒;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
厚厚的冰層,封凍不住潺潺的水流。「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和靜,都是自然之美。
沿坡直上,到達南山寺。古寺建於南北朝時的梁,整個寺院共有7層,分為三大部分,下三層名為極樂寺,中間一層名為善德堂,上三層稱作佑國寺。
一法師熱情介紹南山寺的歷史掌故,圖為慈禧太后親筆牌匾。
參觀時,遇一法師打板。詢問得知4:30始晚課,做八十八佛禮懺。機緣所遇,甚為難得。剛入五台,即禮拜八十八佛,功德殊勝。
DAY2
早7:30,氣溫零下20度。到達五台山寺廟群。朝陽升起,日照金山,白塔矗立。五台山貴為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法相莊嚴,嘆為觀止。
虔誠祈願,開啟第二日靈修之旅。
請香祈願
心誠則靈
第一站:五爺廟進香。五爺廟,又稱五龍王殿,位於萬佛閣內。據稱為五台山香火最旺的一座神廟。(在中國,寺和廟是嚴格區分的。主尊供奉佛菩薩的為寺;主尊供奉鬼神的為廟。)
五爺廟裡殿內供奉的五爺,是廣濟龍王文殊菩薩的尊稱,也是五台山五頂文殊菩薩的化身,因而,這裡是整個五台山香火最盛的寺廟。而事實上,應該說五爺其實就是文殊菩薩在台懷本土化,世俗化的產物,它承擔起了民間俗神的職能,寄託著當地百姓祈盼風調雨順、平安吉祥的願望。
第二參:菩薩頂。菩薩頂位於五台山台懷鎮的靈鷲峰上,寺廟整體金碧輝煌,絢麗多彩,是歷代皇帝朝拜五台山時的行宮,具有典型的皇家特色,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
處處彰顯皇家寺院氣派。
菩薩頂俯瞰五台山寺院群。菩薩頂有108級石階,寓意為將108種煩惱踩在腳下。
第三參:顯通寺禮佛。顯通寺,又稱大顯通寺、大孚靈鷲寺、花園寺、大華嚴寺、大吉祥顯通寺、大護國聖光永明寺、永明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寺,始建於漢明帝永平年間,初名大孚靈鷲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改名為大顯通寺,它是中國最早的佛寺之一。
金碧輝煌,莊嚴道場。
顯通寺供奉的千缽文殊菩薩。千缽文殊菩薩,全稱「千臂千缽千釋迦文殊師利菩薩」,出自《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經》,「於中有大聖曼殊室利菩薩,現金色身,身上出千臂千手千缽,缽中顯現出千釋迦」。文殊菩薩,是「十方諸佛母,一切菩薩師」(據《華嚴經》),為輔助釋尊教化眾生,而示現菩薩,實際上三世皆為果上如來。文殊菩薩千臂千缽的形象,就是表示他的福德和智慧與釋迦牟尼佛無異。
藍天下的紅牆。
第四參:羅睺寺位於五台山台懷鎮顯通寺和十方堂之間,始建於唐代。據說由於此處顯過聖燈,所以名落佛寺。明代弘治年間重修,康熙四十四年(1705)又時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並由青廟改為黃廟,而落佛寺也改名為「羅睺寺」。
清野史中記載,順治耽於佛法,視帝位如敝履,並未終於帝位,而是於董鄂妃病逝後,棄政出宮,披緇雲遊,在五台山清涼寺依佛門。一些野史與演義中還說,日後康熙之所以多次奉孝庄太皇太后巡幸五台山,虔禮諸寺,其意在於拜謁順治。甚至說光緒庚子年,兩宮西狩,途經晉北,地方上接待中臨時從五台山借來御用器具,都宛如宮廷之物,實是順治的遺物。順治帝是否在五台山出家,歷史真假之間,由來自在人心。眾說紛雲,莫能辨分。
五台山寺廟的貓,大概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貓。
冬日暖陽,光明人間,祥瑞顯現。
第五禮:塔院寺,位於五台山台懷鎮顯通寺南側,這裡原來是顯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大白塔)後單獨成為一座寺廟,因為寺中有大白塔,故稱為塔院寺。
大白塔的全名為釋迦文佛真身舍利塔,座落在塔院寺內,實際上塔院寺也因其得名。大白塔是五台山的一大標誌,也五台山的象徵。此塔其規制與北京北海公園的白塔基本相同,但其規模、規格要比北海的那座白塔大好幾倍,北海的白塔塔高只有15米左右,而五台山的這座白塔塔高達50餘米,全為實心修築,建成實心塔是因為佛教講究的就是誠心實意。
公元前486年,釋迦牟尼佛滅度,其屍骨煉就成八萬四千個舍利子(舍利),古印度阿育王用五金七寶鑄成了84000座佛舍利塔,分布於大千世界中。中國有19座,五台山獨得其一,稱之為慈壽塔。
獅子吼,無畏說,百獸聞之皆腦裂。「獅子吼」,在佛法當中,獅子為百獸之王,獅子一吼,百獸腦裂。文殊菩薩的坐騎即為獅子。
第六轉:塔院寺轉經筒。轉經筒又稱「嘛呢」經筒、轉經桶等,與八字真言和六字真言(六字大明咒)有關,藏傳佛教認為,持頌真言越多,越表對佛的虔誠,可得脫輪迴之苦。
喬美仁波切在《觀音心咒轉經筒功德》中說:
「轉動轉經筒之人的威力、智慧、大悲將同三部怙主。一切世間界充滿七寶,以此作供養的功德可以衡量,以大發心轉動一次經輪的功德卻無法衡量;一切世間界大地的微塵可一一數盡,轉動一次六字真言經輪的福德量卻不可勝數;布施給三界每一眾生性命的福德量可以衡量,為饒益眾生而轉動一次經輪的福德量卻不可衡量;一切有緣善根的功德可以衡量,於無緣中轉動一次經輪的福德量,三世諸佛也無法衡量。等同於供養恆河沙數佛陀的福德。」
由此可見,轉動一次轉經筒的功德也是非常不可思議的。若是裝有一萬遍觀音心咒的小轉經筒,每轉動一次,就可獲得相當於念誦一萬次觀音心咒的功德。
第七站:龍泉寺過堂。龍泉寺坐落於五台山台懷鎮南5公里處小車溝村九龍崗山腰。相傳,昔有九龍作惡,文殊菩薩將其壓在山下,清澈的水底可見九條小龍的影子,寺因此而得名。寺始建於宋代,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重修,清末民國初年又重建,現存建築多屬民國初年建築。
龍泉寺石牌樓座落於殿宇最前端,是一座純漢白玉雕刻建築。石牌樓下接一百零八級台階,階下為青磚影壁,影壁八字形,周邊沿以雕刻圖案為裝飾,正中嵌整塊漢白玉鏤制的雕幅,為五台山主要寺廟寫意圖。影壁中間鑲嵌有一石雕刻,文殊騎獅居中,人物花卉滿布四周,構圖嚴謹,神情逼真。為罕見石雕精品。
來一張全家福
阿含經里有一則故事,記載小小一粒米飯的力量相當於一座須彌山。
話說有一對貧窮的夫婦住在炭窯洞里,四壁蕭條,夫妻倆甚至要共穿一條衫褲--丈夫穿出去了,妻子就只好守在家裡;妻子外出時,丈夫衣不蔽體,也只好待在洞里。一天,風聞佛陀率領弟子們到附近托缽乞化,夫妻倆就商量:"我們過去不知道布施種福田,才會落到今天這樣窮困的地步,現在好不容易盼到佛陀來此教化,怎麼可以坐失這樣大好布施的機會呢?"
說著說著,妻子深深嘆息:"這個家幾乎一無所有,我們拿什麼去布施呢?"
丈夫想了想,毅然說:"不管怎麼樣,我們寧可餓死也不能錯失這個機會。我們如今唯一尚稱完整的東西就只有這條衫褲,我們就拿它供養佛陀吧!"
夫妻倆於是歡歡喜喜地把唯一的衫褲布施出來,頓時使佛陀的弟子們頗感為難。大家把這條褲子傳來推去,一個個掩鼻而避,最後還是阿難尊者拎著這條褲子來到佛陀面前請示:"佛陀,這條褲子實在不能穿,還是丟掉吧?"
佛陀慈祥地垂訓:"諸弟子不可以這樣想,窮人的布施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就拿來給我穿吧!"
阿難心下慚愧,捧著褲子和目犍連一起到河邊清洗,誰知道褲子剛一浸水,整條河立刻波濤洶湧,暴漲暴落。目犍連一急,就運起神通把須彌山搬來鎮壓。壓了又壓,還是無法平息波濤,兩人只好趕回來稟告佛陀。這時候,佛陀正在用齋,就輕輕拈起一粒米飯對他們說:"河水翻湧,是因為龍王讚歎貧人能夠極盡布施的願心,你們把這粒米飯拿去,就可以鎮住了!"
阿難覺得奇怪,就問:"佛陀,那麼大的須彌山都壓不住,這麼小的一粒米飯怎麼可能鎮壓住那樣的狂濤巨浪呢?"
佛陀笑著回答:"你們拿去試試再說吧!"
阿難和目犍連半信半疑地將這粒米飯丟進河裡,河竟然一下子就風平浪靜了。兩人深覺不可思議:難道一座須彌山的力量反而比不上一粒米飯嗎?回來後立刻請教佛陀。佛陀開示道:"無二之性,即是實性。一粒稻穗從最初的播種起,經過灌溉、施肥、收割、製造、販賣……累積了種種的力量與辛苦才能成就一粒米,它所蘊含的功德是無量的,正如同那件褲子是貧苦夫婦唯一的財物、全部的家當,它所包藏的心量也是無限的!四海龍王懂得一粒米的功德與褲子的功德一樣大,都由虔誠一念引出,所以趕緊退讓稱善。由此可見,只要虔誠一念,則小小一粒米、一條衫褲的力量,都可以與千千萬萬座須彌山相等!"
後來有人把這件事寫成一首偈,來警示天下的冥頑眾生:「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若人不了道,披毛帶角還。」
過堂是出家人一天中重要的功課。所謂過堂,是出家人吃飯的別名。因為出家人原則上過午不食,只吃早餐與午餐,所以又可以稱為「二時臨齋」。「齋」從廣義來說,指清凈身心,而慎防身心之懈怠;從狹義來說,則指八關齋戒,或特指過午不食的戒法。
過堂雖僅是吃飯,但卻是佛門中一堂重要法事,前面有供佛、施食,後面有結齋,整個過程顯得非常莊嚴、肅靜。
過堂畢,到客堂休息。機緣巧合,龍泉寺當家師伽行正在客堂。法師蒙古人,13歲出家,德相莊嚴,輕鬆慈祥。法師親自泡茶,禪茶一味,醍醐灌頂。對卻吉卓瑪修行予以開示,我亦就禪修疑問請法師慈悲開示。法師告訴我們,是日晚龍泉寺放瑜伽焰口,並詳解北方佛教焰口儀軌與南方之異同。我等當即表達欲觀禮今晚焰口,法師表示隨喜即可。
伽行法師親贈裝幀精美的佛歷。
第八禮:觀禮鎮海寺。鎮海寺坐落在「二龍戲珠」的風水寶地,左右兩側環繞的山峰,猶如兩條飛龍落下河谷,拱背彎腰,騰挪圍抱;寺院建築在兩山合抱的一個石山嘴上,宛若一顆二龍嬉戲的寶珠。山豁口有蒼老挺拔的大松樹,走在松樹林間的蹊徑,再聽颯颯的松風,給人一促靜寞幽深的感覺。入寺四望,南側的山峰,長滿密密麻麻的杉樹和楊樹,北側的山巔上,千年古松出於岩石之中。這裡是五台山的一處風景區,濃蔭蒼翠的古松掩映山寺,在參訪的五台寺廟區還是少見的。
院內有乾隆五十一年建造的十五世章嘉活佛墓塔。石塔高九米多、狀如藻瓶。塔基八角,每角塑有大力士,基座八面雕有人物圖,並著彩。塔腹正中雕有三尊坐佛,另外圍有八尊站像。圓腹之上,立有層層內縮的尖頂。這座塔的造型別緻,雕刻精細華美。
寺內有多幅大型唐卡。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 用明亮的色彩描繪出神聖的佛的世界。
卓瑪隨拍,虛空現蓮華。蓋菩薩慈悲吾等朝山團矣!頂禮文殊師利法王子!
第九站:朝拜東台。朝台是為朝拜聖跡,表示對佛和文殊菩薩的信仰。
五台山東台,海拔2796米,遠望山形,猶如一隻站立的大象。居頂環視,又像一個特大的龜甲。古人說:「登上東台頂,極目到海瀛」。
行路難,難於上青天。修行難,難於登天梯。東台氣溫零下二十度以上,風為六級以上。山路崎嶇不平。朝山團七人,僅有立新總以軍人的體魄,鋼鐵般的意志和對文殊菩薩的禮敬之心而登頂成功!
全副武裝
體力不支,意志薄弱。修行亦如是,普賢菩薩說: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
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
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第十觀:晚六時,參加龍泉寺瑜伽焰口法會。法會歷時四小時半,儀軌莊嚴殊勝。感恩法師們大慈大悲,全程未作任何休息,救脫三惡道眾生,為其說法,施食。
焰口,系根據《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而舉行的一種佛事儀式。經中說:佛在迦毗羅城尼具律那僧伽藍,為諸比丘並諸菩薩說法。爾時阿難獨居閑靜處習定。至夜三更,有一餓鬼,名曰焰口。於阿難前說:「卻後三日汝命將盡,生餓鬼中。」阿難心大惶怖,疾至佛所,陳說此事,並啟示教。時佛為說無量威德自在光明殊勝妙力陀羅尼,謂誦之即能免餓鬼苦,福壽增長。修此法時,於一切時,取一凈器,盛以凈水,置少飯?及諸餅食等,右手按器,誦陀羅尼七遍,然後稱多寶、妙色身、廣博身、離怖畏四如來名號,取於食器,瀉凈地上,以作布施。若施婆羅門仙,即誦此陀羅尼二七遍,投於凈流水中。若誦三七遍,奉獻三寶,則成上味奉獻供養。
施放焰口,能令餓鬼得度,也是對亡者追薦的佛事之一。除了施捨食物,以解除餓鬼的飢虛之外,最重要的是為他們說法、皈依、授戒,令其具足正見,不再造罪受苦,以祈早日脫離苦趣,成就菩提。
DAY3
第三天,登黛螺頂。黛螺頂,是五台山歷史悠久,聞名遐爾,別具一格的一座古剎。黛螺頂,始名青峰,寺宇初名佛頂庵,明萬曆二十年到清代乾隆十五年 ,曾名大螺頂,乾隆十五年改名為黛螺頂,一直沿續至今。
五台山為文殊菩薩道場,文殊菩薩在菩薩中智慧第一,大智路由此的名。
黛螺頂創建於明成化年間,是五台山東台頂延伸下來的一個小小的山峰,垂直高度400米,在山下仰望與山峰同名的古剎,相當於從1樓仰望130層樓那麼高,要想登黛螺頂必走大智路,大智路青石鋪成,全程共計1080個台階。
有人一步一拜,有人三步一拜。拜去我慢,拜出虔誠。
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盡迷巢。
(宋 · 釋印肅)
《登黛螺頂》
登頂盡釋懷,
悠然望北台。
修行如天梯,
但從汝心來。
(丁酉大寒,靜心於五台山)
又是立新總!豪氣衝天,恆立常新!
歷時2小時,跨越1080級台階,團隊登頂!
朝山有涯,行願無盡。歸途中,司機王師傅推薦觀禮正在興建中的大寶寺。
偉哉聶總,拍到佛光!
感恩文殊菩薩一路加持!南無文殊師利法王子!
值逢盛世,大功德主慷慨布施,各處建成金碧輝煌寺院。祈願正法久住,國泰民安,世界和平。
太原中轉,立新總與35年前老戰友相聚。
中國人之人生四大喜事
久旱逢甘露,
他鄉遇故知,
洞房花燭夜,
金榜題名時。
偉總心遂願成,開懷若處子。
信緣惜緣,
人生的每一次相遇,都是重逢。
親情友情,同修同證。
好夢由來不願醒!
大夢誰先覺,
平生我自知。
萬家燈火,子夜歸途。
朝禮五台,功德圓滿。
以上圖文為朝拜結束返程後劉居士虔心所作。
此次行程是我在五台山等你旅遊綜合預訂平台根據香客的實際要求制定的。為香客提供的服務包括:酒店預訂、機場接送、代買門票、佛文化導遊服務、景區內租車服務、隨同攝影服務等。
能得到居士的認可,我們無比欣慰。
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在五台山等你平台能成長成熟,為更多信眾和遊客提供定製化的、更加優質的服務,為每一份信仰與願望保駕護航!
我在五台山等你
TAG:王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