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禪定秘密:無相寂止的竅訣——自己的心看自己的心

禪定秘密:無相寂止的竅訣——自己的心看自己的心

特別提示:本文節選自阿知仁波切著作《覺知當下》。該書是本博主目前為止看到的最佳禪修指導著作,文字非常簡練,脈絡甚是清晰,無論對初學者還是有一定禪修經驗者都具有極大的指導價值。

《覺知當下》(連載六)

二、無相寂止

(一)無相寂止相關開示

今天講無相寂止。

文殊菩薩的化身、大圓滿主要傳承上師麥彭仁波切講過:無相寂止不要靠外在的東西,看自己的心,自己面對自己的心。自已的心看自己的心,不是就有兩個心了嗎?如何理解呢?這是很關鍵的一個問題。

比如眼睛可以看到任何東西,但看不到眼睛它自身。假如有一個乾乾淨淨的鏡子,就可以看到了。這時,有人可能會說:鏡子里的不是真實的自己,只是一個顯現。這樣講的話,鏡子外的自己也是一個顯現,是一樣的。通過鏡子,自己的眼睛看自己的眼睛,就完全沒有問題了。一樣的道理,我們的心也有這個本能。

不追憶過去、不迎接未來、不思維當下,心完全靜下來,這時有兩種情況:在無分別地靜下來的狀態中安住,這就是一個純粹的無相寂止。心完全不分別、無思維的狀態,叫阿賴耶;安住的時候,心有一個很明了、很清晰、很敏銳、很透徹的了知的部分,這個叫阿賴耶識。阿賴耶和阿賴耶識是一個東西的兩個部分。在阿賴耶上面安住,是純粹的無相寂止;在阿賴耶識上很明了的部分上安住,這是初步的勝觀。我們應盡量安住在阿賴耶識上。

如果只是安住在阿賴耶上,只會越來越穩固而已;而安住在阿賴耶識上,就會越來越敏銳、越來越清晰。從現在一直到佛的果位,就是一個越來越清晰、明了的過程。

就像在日出前到達一個地方,發現遠處有一座山。這時,不用別人告訴我,我也會很明確地知道,前面有一座山。但具體是石頭山還是雪山,有草還是有樹木,由於黑暗的原因,沒辦法看清楚。剛開始的勝觀就是這樣。天慢慢亮起來,就會看清楚是石頭山還是雪山,還有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清晰可見。到了十地菩薩、佛的果位,就像是完全天亮的時候,對山完全地了知了,詳詳細細、清清楚楚。這是以穩固的寂止為基礎、為前提的。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決定修有相寂止還是無相寂止,或是修初步的勝觀。自己根據對自己的了解來判斷。

修禪修一定要堅持、要有耐心。不管是什麼根器,想要一天兩天就開悟、修成,是不太可能的事。我們按照次第、虔誠地去修,打好基礎,才能向前發展。如果,我們從這麼遠的地方跑過來禪修,剛剛開了個頭就放棄的話,是十分可惜的事。

平時工作繁忙,時間不多,但每天都要拿出10-15分鐘來修。一天24小時中,拿出十幾分鐘,即使再忙,也應該可以拿得出來。大家這樣堅持的話,這一生中完全成佛我不敢肯定,但是,從光明走向光明完全沒有問題。

眾生就是從光明走向光明、光明走向黑暗、黑暗走向光明、黑暗走向黑暗這麼四種情況。比如一個畜生來說,它本來是黑暗的,三惡道之一。如果它傷害眾生,那就是從黑暗走向黑暗;有些動物就完全不傷害眾生,而是幫助眾生,那它就會從黑暗走向光明。人本來是光明的,斷惡行善,就是從光明走向光明;如果做惡的話,就會走向黑暗,墮入惡趣。

我相信這幾天大家能打好基礎。但也只是打好基礎而已。蓋一座高樓,這幾天就是打好地基。如果買好地、打好地基,就荒廢掉了,高樓不可能建成的。

不追憶過去、不妄想未來、不思維當下,即是心的本來面目。心的本來面目可以從兩個層面去認知,一個是世俗諦的,一個是勝義諦的。所有東西的本來面目都可以這樣認知。比如這杯果汁,世俗諦的角度來說,它是液體;勝義諦來講,它是光明如來藏。前念已滅,後念未生,這念頭之間的就是心的本來面目。

現在,我們的念頭就像瀑布一樣。瀑布,我們肉眼初看上去,水與水之間是沒有空間的,但藉助儀器觀察的話,就會發現它們之間的間隙。一樣的道理,我們現在妄念紛飛,一個接一個,根本看不到念與念之間的本來面目。前念滅、後念生,之間的這個間隙是非常短暫的,根本發現不了。我們就是要通過寂止,來不斷的延長這個間隔。我們安住在這個念與念之間,則心很敏銳、很明了、很清晰的這個覺知就會自然顯露出來,這就是無相寂止。無相寂止沒有任何概念的話,不容易修。先有個概念,再慢慢、慢慢引導這個心。

先修有相寂止,在自己面前方便的地方,放任何東西都可以,遠的地方可以,近的地方也可以,東西大也可以、小也可以,有這麼一個目標物。但是眼睛不要這麼瞪著看,為什麼不能瞪著看?瞪著看的話,眼睛會酸痛、會產生幻覺,所以就不要瞪著看。眼睛看這個目標物,似看非看就可以了,但是心要安住在這上面。

(二)無相寂止相關問答

17、弟子:有相寂止是利用五蘊而安住,無相寂止是在五蘊之外,這樣理解對嗎?

上師:可以。

18、弟子:無相寂止,就是有一個覺知監督著五蘊,然後安住在監督五蘊的這個狀態中,這樣理解對嗎?

上師:我們的心本來就有這樣的功能,有一個所緣、一個能緣。就像前面有個鏡子,在鏡子中看到自己。心的所緣,就像鏡子中的我一樣;能緣呢,就像鏡子外面的我一樣,這樣一個二元對立。本來應該在能緣、所緣合為一體的狀態中安住。但我們現在做不到。還是有二元對立。

19、弟子:無相寂止是不是看自己的起心動念?

上師:看自己的起心動念是觀察修、思維修,不是無相寂止。

20、弟子:無相寂止和專註瑜伽是否可以同時使用?

上師:可以。修無相寂止時,專註、離戲、自解三種瑜伽都可以用。

21、弟子:修有相寂止時,要主動打斷好的狀態,那修無相寂止時也要不停地打斷好的狀態嗎?

上師:當然需要。有相寂止的時候,所緣是一個外在的東西;無相寂止的時候,所緣不是外在的東西,是心本身具有的一個功能。

22、弟子:《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可以理解為無相寂止嗎?

上師:不能這麼理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已經是很深的境界了。

23、弟子:修上師瑜伽,最後上師融入自身時,在上師與自身無二無別的狀態中安住。這種安住與有相寂止、無相寂止中的安住有區別嗎?

上師:有區別。修無相寂止時,還存在能緣、所緣二元對立;而修上師瑜伽融入的時候,上師是所緣,自身意識為能緣,上師和自己完全融為一體的時候,是在能所合一的狀態中安住。

24、弟子:修無相寂止時觀心,但找不到一個可以看到的心,覺得是很清晰、敏銳的。沒有看到什麼奇怪的東西,也沒有感覺自己消失了,這樣是不是不對?

上師:這樣挺好的。

25、弟子:在打坐的過程中,我進入安靜的狀態比較容易,進入安靜的狀態後,也知道念頭生起來了,但是看念頭看得不是很清楚,察覺得不是很明了。

上師:不需要察覺。如果你知道念頭出現了,又知道沒有跟著念頭走,就安住在這個狀態就可以了,不需要再糾正什麼。

26、弟子:頂禮上師,我有一個問題有點糾結。禪修時如果閉著眼睛,上師開示講了有空性的成分,我也沒有刻意去引入,但是閉眼睛的時候,前面看到的一切,包括自己都可以全部空掉。睜開眼睛往內觀時,眼睛的餘光可以看到前面的人,一個一個坐著也看得到,但是感覺那個人跟物體一樣,了無生機,感覺很死寂,所以很害怕。觀自己,呼吸還是存在的,但是還有一部分也是死寂的成分。因為有呼吸存在,覺得自己還是有的。這樣是正確的還是壞的?

上師:沒有正確和壞,本來是好事,但是盡量不管它。按照之前的開示來修就可以。

27、弟子:修無相寂止的時候,我會刻意在心臟這個位置往下沉一下,我感覺煩惱就是從這個位置冒出來的,我壓下去會比較容易靜下來,這樣子對不對?

上師:這個也是一種捏造吧。心不在外面,也不在裡面,有可能是你自己把心臟當作心了。還是繼續修就可以。

28、弟子:上師好,弟子在修有相寂止的時候,有時候感覺所緣物和自己是一體的;修無相寂止的時候,偶爾也沒有妄念,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覺知,然後無相寂止從來都不覺得有兩個東西,一直都覺得是一個東西。昨天聽您說安住在心性上面的時候,我今天就試了一下,這時候就不對了,這個心性它本來是一個東西,我要安住在兩個東西上面,就變成兩個東西了,我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上師:第一個問題如果是你自己完全消失了,就是所緣和能緣、所取和能取變成一體了,這就是心性。安住心性時,不需要覺知,它本來就是了了分明的,它本來就是覺知和心性變成一體的,你就保持這種狀態就可以了。但是剛才你說安住在所緣物上面,自己完全消失了,這是完全投入了。這時如果認為這個所緣物還是實實在在的,就需要慢慢改變,不管是我還是所緣物都是顯而無有自性的,不是實有的,要這樣暗示自己就更好。

29、弟子:修無相寂止的時候,有時會忍不住閉上眼睛。

上師:這個沒關係。是不是困了?

30、弟子:修無相寂止時,會有一種非常清醒、清晰、敏銳的狀態,觀察力特彆強,這是上師早上講的初步的勝觀的狀態嗎?

上師:是的。無論是二元對立,還是二元合一的狀態,心會越來越敏銳起來,發生任何事情都是能感覺的到,但是心又完全不會跟著它跑,這樣一個敏銳的狀態,是很清晰、明了、透徹的,它不是作意產生的,是不知不覺、自然而然產生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湖心亭看雪客公眾號 的精彩文章:

禪定秘密:有相寂止的六個竅決與問答

TAG:湖心亭看雪客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