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成功的標準,就是降低對人生的要求嗎?
01
在我們人生當中,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碰到像馬雲那樣的機會,或者說像姚明那樣的機遇。機遇這個問題,有時候可遇不可求,不是每個人都能接觸到一個大平台或者撞到一個大的發展機遇。
因此,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是腳踏實地,在自己最平凡的每一天的生活當中找到一點快樂,找到一點成就感,這樣才是比較實際的。
當然,你自己做出努力是非常關鍵的。比如說馬雲,我曾經當過外經貿部副部長,當時馬雲在外經貿部電子商務中心工作,是一個很普通的工作人員。
有一天我以部領導身份去電子商務中心檢查工作,有四五個人來彙報工作,彙報完了以後我做了一些點評。
後來馬雲的阿里巴巴要上市,他到北京來找我,請我出任上市後公司的獨立董事。馬雲說,我在外經貿部時就見過你,你那天聽完我們幾個人彙報以後你還記得你講什麼了?我說我不記得了。
他說,你就講了幾句話,還說幾個人當中那個瘦瘦的年輕人彙報得最好,英文講得也不錯。這就說明馬雲當時講話當中肯定有些火花、有些智慧和亮點打動了我。
馬雲後來找到了機會,但是他自身的努力和自身的素質還是很重要的。每個人只要把自身的素質提高,自己勤奮,哪怕沒有碰到這種大的機遇,我覺得還是會過得很充實的。人過得很充實是很重要的,如果一個每天睡覺睡到十點多的人,你給他再好的工作,他也不會感到高興。
每個人都希望追求成功,但是對成功的標準不要設置得太高,設置得太高的話,可能會對我們造成巨大壓力,在奮鬥的過程中也得不到什麼快樂。最主要的是你要能享受這個奮鬥的過程。
02
降低成功的標準,並不是說降低對人生的要求。
成功並不一定就是名或者利,這句話已經被很多人說過,但是大家還是朝著這樣的一些目標前赴後繼地迎頭撞去。
家長也都這麼想,望子成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那麼成功的標準就越來越高。比如要考上重點高中這才叫成功,考上重點大學才成功,出國留學要到哈佛才能夠成功,這個太過分了。
我和國外名校的老師、校長接觸得比較多,所以常常有很多的家長來找我,讓我給他們的孩子寫推薦信,到哈佛或者耶魯。
我說這對孩子要求太高了吧,美國名校每年在中國就招這麼幾個人,現在認識的人來要求推薦,不認識的也來要求推薦,光我推薦的人美國名校就收不下了,這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壓力?
基辛格講了一句很有名的話,我一直記得。他說,一個人不能夠實現自己的目標可能很悲哀,但是一個人實現了自己的目標以後,發現這個目標不是自己所要的那樣一個目標,這可能是更大的悲哀。
我覺得他這句話講得很對,就是說設定目標出現了偏差,在你實現自己的目標以後,卻發現自己一直追求的東西並不是自己想要的,這該有多麼可悲。我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
一個男孩追求一個女孩,他認為如果追求不到這個女孩會是他人生的一個悲劇。但如果他把這個女孩追求到以後,發現這個女孩不是他原來想像的那樣子,這可能是一個更大的悲劇。
03
所以設定成功的標準是非常重要的。每個人都會有追求,人不可能沒有追求,但是怎麼樣把追求的目標設定得更加現實,更加符合自己的能力,這就顯得非常重要。
有一句話叫勝任愉快,就是你勝任了以後你才愉快,一個工作再好,你自己不勝任,你就會很痛苦。
我原來一直想做最好的翻譯,我當時把給國務院副總理、部長做翻譯設定為自己的目標,但是後來突然有了一個入世的大機會,李嵐清同志說要找一個可以用英文跟美國人吵架的人,我就一下從翻譯這樣一個平台,走到了中國的貿易首席談判代表的平台。
我並沒有一開始就準備設定這樣一個目標,更別說做中國的貿易首席談判代表,這個不太可能的,這個機會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人生就是設定一個實事求是的目標,等待機會的來臨。當然這種機會可能是萬分之一,可能是百萬分之一,但是有可能落到你頭上,這樣的時候你就接受這樣一個機會,獲得成功。
這是個目標高低的問題,然後是時間的問題。中國自古說三十而立,於是大家都覺得30歲的時候一定要成功,要成名,不然就晚了,出名要趁早啊。真的是這樣?
我覺得「30歲不成功就完了」這句話反映了很多的問題。首先要問:什麼叫成功?你成功的標準是什麼?你說30歲我就要當總統,那對不起,你很可能就完了,在這個年齡就當總統的好像沒有幾個人。
其次,這個想法反映了一種非常糟糕的心態。跌倒了還可以爬起來,成功的目標沒有實現還可以繼續努力,沒有那麼誇張,說實現不了就完了。對待這些東西要保持著一顆平常心,那些大人物、成功人士往往能保持一個平常心態。
end
TAG:周國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