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中為何男人更急於得到性?
「
男人可以通過「一眼就能看出的生理特徵」來選擇配偶,而女人不僅僅為了性生活來選擇對象,還必須考慮到伴侶的陪伴及其對家庭的幫助。當女人看上潛在的對象時,她的交往計劃比男人要慢一拍。這就是男人總是更急於上床的根本原因。
——戴維·布魯克斯《社會動物》
男人眼中普遍的「女性美」標準都有哪些?人們在選擇對象時,心裡又會有一些什麼樣的不太見得光的盤算呢?
對此,在《社會動物》一書中,作者用小說的形式,將關於兩性、愛情和婚姻的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知識,做了一番有趣的剖析。比如書中指出:
女性的大乳房並不會在哺育下一代時提供更多的乳汁。女性的乳房進化到現在這樣大,並不是因為營養學的緣故,而主要是為了向男性的大腦發送原始本能的性挑逗信號;
相比於身材普通、臉蛋誘人的異性,男人們通常更喜歡身材誘人、臉蛋普通的異性。一般而言,女人不容易像男人那樣被外貌所引誘,這種特徵幾乎讓色情行業損失了整整一半的潛在市場。
關於《社會動物》這本書中更多你意想不到的精彩知識,朋友們可以「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正反讀書」去進一步了解: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正反讀書」公號,是一個有趣、有料、有深度的讀書平台,專門介紹解讀一些可能你並不知道的獨特好書。
比如:「這本書影響了很多人的命運,但讀過的人並不多」;
又比如:「這本書可能是中國近代最偉大的一部小說」......
再比如關於人性和社會群體心理研究的那些經典著作中提出的新思想、新理論,保證讓你的認知備受震撼。就說「書名與前文介紹的《社會動物》僅一字之差」叫《社會性動物》的這本社會心理學名著,作者是被譽為當代最傑出的社會心理學家之一的艾略特·阿倫森。
該書自出版以來,在世界範圍內暢銷數千萬冊,乃社會心理學領域內最具影響的著作,堪稱「美國社會心理學的《聖經》」。
PS:看到對這位作者和這本書的介紹,你是不是已經下意識的對這本書產生了興趣,也下意識的覺得書中所說的很可信?這便是書中關於「人的潛意識和社會影響」的深層研究。
這個內容較深,就先不做介紹了,這次重點跟大家說一下書裡面研究得出的,讓人發冷汗的旁觀者效應,作者從具體事例開始寫道:
一位名叫埃利諾布雷德利的婦女大白天在紐約第五大街採購時,一腳踩空跌斷了腿,躺在那裡休克近40分鐘,幾百名過路者竟無一人上前幫忙,他們只是停下來獃獃地看一會兒,便繼續走自己的路了。
為什麼旁觀者不去救助?是大城市裡的人對別人的危難無動於衷嗎?是他們已習慣這樣的災禍,因而對痛苦和暴力變得漠不關心嗎?這些旁觀者是否在某些方面與我們不同?
為得到更有說服力的解釋。約翰·達利、比布·拉塔內及其同事進行的一系列巧妙實驗。他們假設,許多人目擊慘案減少了任何人去救助的可能。即是說,周圍有許多人這一事實,並沒有增加某人去救助的可能性,實際上反而減少了其中任何一個人去救助的可能性。
這是一個有趣的設想,但它是否正確呢?比布拉塔內與朱迪斯羅丁圍繞著「痛苦的婦人」的主題,設計了一個實驗。
在實驗中,一位女實驗員讓大學生填寫一張調查表。她說:「我有事出去,等你們填完了我就來。」然後穿過一個可摺疊的門帘到隔壁房間去了。
幾分鐘後,她上演了一次「事故」。大學生們聽到那個婦女爬到椅子上的聲音,隨後又聽到劈哩啪啦的響聲(實際是從隱蔽的錄音機里放出來的),好像是椅子倒了,把她摔到地板上一樣,然後還聽到她痛苦地呻吟和哭叫:「噢,天哪!我的腳,我……我……我動不了,噢,我的腳脖子喲!我挪不動它。」哭叫聲大約持續了一分鐘,以後逐漸平靜下來。
研究者感興趣的是被試人是否會去救助那個婦女?實驗中的重要變因之一,是被試人是否單獨留在房間里。單獨留在房間里的被試人,有70%的人去救助她;和陌生人一起留在房間里的被試人,只有20%的人去救助她。
這表明,他人在場抑制了人們採取行動。這種現象被稱為旁觀者效應。在後來的談話中,與別人一起留在房間里未去救助的被試人說,他們之所以認為事故可能不嚴重,部分原因是由於同伴沒有採取行動。
關於「旁觀者效應」和「只要有可能,人們會儘力避免幫助別人」的這種心理,另一本叫《路西法效應》的社會心理學名著也提到過類似的研究:
就是在70年代,美國紐約經常發生一個女孩當街被強姦犯追著,在眾目睽睽之下實施強暴的事件,以及在上百號人目睹的情況下,有人在街上被人砍得滿身是血,邊跑邊叫,卻沒有人去管他,這到底是為什麼?
研究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越是多人目睹罪案的發生,這些人就越不會介入跟幫助。換句話說,如果當時只有三個人在場,這三個人說不定就會上去摁住兇徒,但是人一多的時候,大家反而不敢動,為什麼?
因為每個人都覺得我不需要做什麼,其他人會做,如果其他人都不做,那表示我更不需要做什麼。我們人是一種服從的動物,是一種群體的動物,我們總是對其他人有期盼,我們也總是希望滿足其他人的期盼,於是這時候我們就喪失自己的一個良知判斷的能力。
全名為《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的這本書,重點不在上述的傍觀者效應,而在它的副標題,「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這一上面。這本書是了解人性最需要看的經典著作,作者菲利普·津巴多,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
1971年,菲利普·津巴多主持了全球最具傳奇的真人實境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引發了全球心理學界重新審視以往對於人性的天真看法。實驗中,通過專門測試挑選了徵募來、身心健康、情緒穩定的大學生受試者,這些人被隨機分為獄卒和犯人兩組,接著被置身於模擬的監獄環境。
實驗一開始,受試者便強烈感受到角色和的影響,努力去扮演既定的角色。到了第六天,情況演變得過度逼真,原本單純的大學生已經變成殘暴不仁的獄卒和心理崩潰的犯人。一套制服一個身份,就輕易讓一個人性情大變,原定兩周的實驗不得不宣告終止。
2007年,津巴多教授首度撰書詳述其事,並結合從該實驗到伊拉克監獄虐囚案三十多年來發現的社會現象,深度剖析複雜的人性,透徹解釋「情境力量」對個人行為的影響,寫成了《路西法效應》這本大作。
TAG:周國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