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馬桶里藏什麼寶貝,北京城隱形的大亨居然是「掏糞Boy」
古代北京城暴利行業有啥,很多人可能張口就來:錢莊、鏢局……然而大家卻被一個藏得很深的職業騙了很多年,那就是「掏糞Boy」。
原諒筆者蹭了一個熱點詞,糞夫們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干著最臟最累的活計,但不影響糞業養出暴發戶。
掏糞掙大錢其實不難理解,十幾年前火爆熒幕的電視劇《大宅門》中,白家老號不過一個看病賣葯的,居然敢跟王爺家較勁,憑得就是滿朝文武沒人敢說自己不生病。
同樣拉屎撒尿也一樣,而且掏糞還是個無本的買賣,只要出些力氣,將糞便運出城,晒乾了賣給農民就成,所以糞夫還給自己起了個雅號「金汁行」。
自元大都起,北京一直沒有完整的城牆,又加之人口並不是很多,那個時候「方便」還是一件很方便的事情。大家選擇方便的地點也很隨意,一場大雨後清潔如初,即便碰到雨水少的年份,也能自動降解。
所以嘉靖年間,皇帝下旨修建外城牆時,城牆修得刀槍不入,卻沒有下水道,於是北京城瞬間成了巨大的化糞池。
皇帝貴為天子,怎能生活在污穢之中,於是皇宮內出現了「凈軍」,專門倒馬桶。皇上的馬桶裡面不盛水,而是裝著焦棗。焦棗氣味芳香,主要是特別輕,「龍屎」掉落後立刻沉到桶底,除臭效果堪比現代的抽水馬桶。
皇家的廁所叫茅屋,百姓的只能叫「茅子」。地上挖個坑,坑裡埋個小缸,缸前再用磚頭砌個尿槽,外面來一圈矮牆就成了。
百姓養不起凈軍,自己干又受不了成群的蚊蠅和遍地的蛆蟲,於是就將坑內的糞便免費送給外地逃難的農民。
古時候最好的肥料是豆餅,但是非常貴,一般人都選擇吃,而不是上地。其次就是湖泥和糞便。逃荒者挨家挨戶掏大糞,然後賣給農民。如果大糞掏得好,主家逢年過節還賞倆酒錢。
掏糞所得雖少,但卻能維持生活。對於逃荒著來說,肩上挑的不是糞,而是命!隨著掏糞的人越來越多,糞夫們常因地盤問題而大打出手。
嘉靖年間糞夫間的衝突不斷加劇,在官府的介入下,糞夫頭們坐到一起。按照實力大小,劃分了各自的地盤,也就是後來所說的「糞道」。
明清兩朝視糞業為「惡業」、「賤業」,只要糞夫們不鬧事,老老實實掏糞,官府也就默認了糞道的存在。糞道和土地一樣可以繼承也可以買賣,只不過官府不承認糞道的產權,合同上常用倒、典或租等字眼來替代買賣。
地盤分好後,糞夫就翻身農奴把歌唱了,原先四時八節的酒錢一分不能少,每月還要按時給工錢,不給錢就讓你家臭氣熏天。
掏大糞這時進入了暴利行業,明清時一條普通的糞道轉讓費高達幾十兩白銀。民國後,一條100戶的糞道更是到了五六百大洋的天價。那些拳頭大的糞夫們搖身一變成了「糞商」,還成立了「肥業公會」。
糞夫頭們暴富後,服務質量嚴重下滑,老百姓哀聲怨道,紛紛稱其為「糞閥」。京城最大的糞閥叫於德順,早年從河北逃難而來,靠在別人糞道上偷糞起家,通過各種手段不斷兼并他人糞道,最後成了在北京城擁有8院100多間房,京西稻田和南苑旱田合計1550畝,商鋪2間的地主老財。
糞閥畢竟鳳毛麟角,糞夫還過著艱苦的生活。因為糞桶重達百斤,長期的重體力勞動使得他們老年脊椎變形十分嚴重。
參考文獻:《北京的糞夫與糞閥_》《老北京的糞業》《民國時期北京的糞夫群體與清污體制改革》
TAG:史料不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