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師自然 師造化 翰墨前行

師自然 師造化 翰墨前行

中國畫之妙意充分體現在「氣韻生動」「意境深遠」「筆墨之妙」等方面上。因此中國畫的創作就離不開「師傳統,師自然,師造化」這樣才能更好的繼承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同時以自然為師,做到物我兩忘,天人合一,創作出更多的妙品逸品來,這樣才能為中國畫的發展注入新的內涵,充滿著新的生命力。

「氣韻生動」是中國畫的靈魂。中國畫的先賢們,董源、黃公望、董其昌、范寬等,秉承山水畫脈中的崇尚南派山水,初看時清秀淡雅,再看時秀雅里有一種醇厚的回味,注重畫理畫法,點畫之間的提按清晰可賞,在嚴謹的法式中不失氣韻,能讓人靜心體味其中,那幾棵樹木,雄渾山石,煙霧淡雲,溪澗生靈、亭台小房,彷彿入了仙境,不再是眼睛看到的美景,隔離了物質對心靈的負載,更加精神化。更加優雅畫家其心,享受難得的寧靜與空遠之境,洗滌俗念,陶冶情操,見得心靈的真諦,這樣的作品,讓真有慧眼的人來品味分享!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境界」一詞。畫家通過山水創作引起觀者詩意的遐想。「真山水之煙嵐,四時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這個創作理念蘊涵著意象性審美精神,更需要畫家綜合素養去完成,技術又不僅只是某些筆法能力,它包括多樣的能力,畫家的眼界、胸襟也算是技術的一部分,還有心態、性狀也是保障境界的重要法碼。古代的先賢們給我們留下的一幅幅壯觀無比的圖畫,顯示了一種精神氣韻,一種無塵境地,一種心靈嚮往。

「師傳統,師自然,師造化」是山水畫創作本身的意義所在,是應造化而生法,這樣才能使傳統的中國畫山水畫獲得新的生命。我們欣賞山水畫,來源對往日經典的判斷,如董其昌所言,情性分南北,南北相承,各有側重,性狀不同,取法會差異甚遠,好惡顯而易見。畫漸漸從嚴謹的框架里鬆脫出來,這種松不是筆墨語言的簡單鬆動,是一種尊重經典後的鬆通,是心意的注入,是悟性的靈通,在不經意的筆觸當中呈現,在造境的過程中意外,感動內心。

唐代中期畫家張璪高度概括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造化於外,心源於內,內外結合為一體,發之於心,行之於筆,立之於象,現之於畫。通過畫家來源於大自然感悟的筆墨,潑灑出「心物相通」的情境。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誰不喜歡一場甜甜的戀愛呢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