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美國遠程反艦導彈代表技術潮流,非常強調信息化作戰能力

美國遠程反艦導彈代表技術潮流,非常強調信息化作戰能力

蘇俄派反艦導彈注重建立單平台殺傷鏈,平台和平台之間只能使用電台和海上低速數據鏈共享少量戰術情報、作戰協同往往高度依賴預先計劃協同和人員臨時調度,這使得各種作戰平台實時上處於隔離狀態,難以實現戰術和戰鬥級的多軍種多平台聯合作戰,因而所謂的中繼修正和領彈集群攻擊不具備實現的基礎,其病根在於俄國電子系統的發展滯後。

但對美國來說,電子系統恰恰是強項,經過多年的信息化建設努力和體制編製改革,美國海軍在作戰指揮體制上突破了軍種藩籬、在指揮信息系統上實現了網路中心戰,特別是美國在強力推進協同交戰能力(CEC)建設之後,已逐步實現各作戰平台戰鬥級別的火控數據交換,網路中心戰從戰役到戰鬥各層次被打通,武器由誰發射不重要,誰最適合發射才重要,誰來指揮不重要,誰指揮的最好才重要,每個入網平台都可以成為一個C4ISRK節點。在這樣的情況下,再固守原有的海軍平台反艦、空軍平台對地、陸軍平台不能打船等思路已不合時宜,發展跨域作戰能力勢在必行。

針對反艦這個具體的作戰任務,跨域作戰意味著在一個作戰指控網路中,幾乎任何領域的平台都能發射武器攻擊水面艦艇。這些發射平台由於被高速聯通的戰場通信網路連接在一起共享從戰役到戰鬥級的數據信息,再也沒必要靠近在一起,在空間上實現分散部署,敵除非從各個方向攻擊並消滅每個發射平台,否則其水面艦艇永遠遭受威脅,我國軍事論文里普遍設想的破擊體系、毀點癱面的反制戰法不具有再實現的基礎。

而在美國海軍發動攻擊時,則可根據任務對這些平台靈活分配任務、聯合實施打擊,讓執行某一作戰任務的總體火力增加好幾倍。以一艘宙斯盾驅逐艦為例,在以往的作戰模式下,宙斯盾艦隻能實施防空反導和遠程打擊任務,而在前線巡邏的無人機發現遠方敵艦時,需要呼叫航母起飛艦載機對目標實施攻擊,從發現到攻擊的時間間隔較慢。而現在,在呼叫航母艦載機的同時,航母編隊中的水面艦艇即可按照大致方向立即組織發射反艦導彈武器,形成一輪攻擊波,和艦載機配合起來後,反艦火力大大增強不說,還減少了發現到攻擊之間的時間間隔。

要實現跨域作戰,除了系統互聯之外,還要擁有相應的武器,讓各平台實現一彈多用。陸軍基於此開發了美國陸軍計劃研發的遠程精確火力(LRPF)導彈,既可用於攻擊陸地目標,也可用於反艦。海軍基於此理念將「戰斧」、標準-6改造出反艦型,將「魚叉」改造出多任務類型。一架攜帶者「魚叉」的艦載機執行作戰任務時不一定只能攻擊水面艦艇,在水面艦艇類目標難以發現、已被消滅、重要性下降時就可攻擊陸地目標,不用返回航母重新掛載新彈藥,單架次的任務利用率自然會大大提高。

此外,而在強大的空基探測平台支持下,美國海軍本就可在較遠的距離發現敵作戰平台,沒必要將艦艇前推到距目標較近的危險區域內反艦,這形成了美國反艦導彈射程拓展的第一個理由。在發射平台分散情況下,除距目標最近平台外的其他平台若想實施反艦任務時,會距離目標更遠,這就形成了美軍反艦導彈射程拓展的第二個理由。

因此,綜合來看,美軍新型反艦導彈必須要求射程超越魚叉數倍才可滿足要求。此外,美國海軍水面艦艇往往需要執行近海作戰任務,光擁有遠射程的導彈作戰成本高、靈活性也不強,再考慮到為各類平台分別研發專用反艦導彈的成本過高、還會額外增加作戰網路系統不兼容性,因而將射程300千米左右的標準-6導彈開發出反艦版本也是必要的,魚叉、標準-6、戰斧(LRASM)三種導彈形成了美國海軍由遠及近的嚴密反艦火力網,可執行多種作戰任務。

美軍在將戰斧和標準-6改造這兩款導彈用於反艦時,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原導彈的特性,努力實現最低限度改造即可一彈多用,對於戰斧巡航導彈而言,其本身已具備了設置多個航路點和末端躍升俯衝能力,彈載time-of-arrival軟體實現了多彈集群作戰(實際上就是設定導彈某些航路點的預定時間,並不是真的智能群攻),最新批次已加裝雙向數據鏈可以臨時更換任務、重新規劃航路點,在遂行反艦作戰任務時只需要再增加一個反艦導彈雷達/紅外導引頭即實現反艦作戰功能。

而對於標準-6而言,其本身就是主動雷達制導導彈,導引頭與AIM-120空空導彈一致,只需要在識別軟體上作出參數更改,即可有效跟蹤鎖定海面艦艇類目標。雖然這兩種導彈都沒有配備專用反艦戰鬥部,但反艦並不意味著一定要擊沉,普通高爆破片戰鬥部可針對性攻擊艦艇上層建築使目標艦艇失能退出戰場,達到反艦效果,因而這兩款導彈改造成反艦導彈不存在任何技術問題。

LRASM是美國發展計劃替代戰斧反艦導彈的下一代反艦導彈,該導彈原本計劃發展LRASM-A和LRASM-B兩種版本,分別走亞音速和超音速路線,但由於超音速導彈的整體突防概率難以提升,因而最終下馬。LRASM-A導彈採取渦扇發動機,射程超過1000千米,使用454千克爆破侵徹戰鬥部,多模式導引頭(雷達、紅外、反輻射),兼容空射和水面艦艇發射兩種模式。

在能夠有效融入體系實現戰斧和魚叉最新批次能力(超低空突防、任務規劃、協同攻防、作戰效能評估等)的基礎上,該導彈還強調了加強自身隱身性能和在沒有作戰網路體系支撐時的自主作戰能力,並具備初步的對目標雷達實施壓制和干擾能力,可以根據新出現的威脅和戰場環境自主決策,基本上發展成一款無人機化的智能作戰武器,超脫了傳統的反艦導彈概念,這也代表了未來反艦導彈的發展方向。

總的來說,美式反艦導彈側重於走亞音速靈活突防路線,一般要求通過精密的任務規劃系統和隱身設計使敵攔截系統儘可能遲的發現和攔截來襲導彈,配合末端機動、反電子干擾措施以及多導彈協同攻防策略,不斷提高末端突防概率,並特彆強調反艦導彈必須能夠融入作戰體系,實現多平台兼容、跨域作戰、實時作戰評估,推動整體水面艦艇編隊的攻防火力、攻防速度、打擊波次間隔的躍升。這種發展思路是美國信息化作戰系統發展至今日的必然結果,和俄國那種沒有前途的發展背道而馳,代表著未來世界反艦導彈發展的主流方向—打敗敵人的不僅是更聰明的反艦導彈,更是背後強大的作戰體系支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曼軍事現代艦船 的精彩文章:

TAG:雷曼軍事現代艦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