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GDP過去8年凈增加量壓制美國 相當於再造一個日本

中國GDP過去8年凈增加量壓制美國 相當於再造一個日本

從IMF 2010-2017各國GDP數據(下圖),看過去8年世界各國經濟實力變化趨勢。

這八年間,能夠進入世界TOP12大經濟體,GDP增速進入高增長國家行列且超過美國(+29.39%)的,只有中國(+96.78%),印度(+42.76%)和韓國(+39.77%)了。

中國GDP總量佔比美國,也從2010年的40.54%升至2017年的61.65% —— 前蘇聯GDP總量佔比美國的峰值是66.7%左右,日本更是曾達到過70%。

這會不會成為中國經濟規模的阻力線呢?

首先看存量排名,2017年世界前12大經濟體排名及其GDP總量分別為(萬億美元,保留小數點後兩位):

1、美國:19.36萬億美元

2、中國:11.94萬億美元

3、日本:4.88萬億美元

4、德國:3.65萬億美元

5、法國:2.57萬億美元

6、英國:2.57萬億美元

7、印度:2.44萬億美元

8、巴西:2.08萬億美元

9、義大利:1.92萬億美元

10、加拿大:1.64萬億美元

11、韓國:1.53萬億美元

12、俄羅斯:1.47萬億美元

然後看增量排名,如果以2010年GDP值為基準,則2017年GDP、相對於2010年的經濟增速和增量(億美元)分別為:

A類:高增長國家:

1、中國:+96.78%,+58712億美元;

2、印度:+42.76%,+7305億美元;

3、韓國:+39.77%,+4352億美元;

4、美國:+29.39%,+43977億美元;

B類:低增長國家:

5、德國:+6.67%,+2284億美元

6、英國:+5.51%,+1339億美元

7、加拿大:+1.67%,+269億美元

C類:負增長國家:

8、法國:-2.90%,-770億美元

9、巴西:-5.79%,-1278億美元

10、義大利:-9.76%,-2079億美元

11、俄羅斯:-10.32%,-1691億美元

12、日本:-14.31%,-8156億美元

最後看結構,這12個國家可以粗略劃分為:G8+金磚四國+韓國

1)G8:即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集團,包括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加拿大、俄羅斯(G8前身是G7,1997年才接納俄羅斯為成員國);

2)金磚四國:即新興市場國家集團,包括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也有金磚五國之說,金磚四國再加上南非)。

韓國,經濟依附中國,安全依附美國,在中、美之間保持謹慎平衡 —— 所以不太好歸類:放到老牌資本主義集團中,顯得比較新;放到新興市場國家中,又比較顯老;單拎出來,又顯得突兀,不如略去。

故而粗略劃分,這個世界可以說是由「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兩大經濟勢力構成。

其中,在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內部,超級大國美利堅依然是經濟引擎,但包括「老歐洲」和日本衰退明顯:

德國和英國過去8年共錄得個位數增長,法國和義大利均為負增長;日本更是兩位數的衰退,在TOP12中經濟增速倒數第一:「失去的二十年」就快要變成「失去的三十年」了。

金磚四國也出現分化:中國和印度是過去8年經濟增長排名前二的國家,但巴西和俄羅斯則是負增長。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美國依然是超級大國,但會面臨來自中國的強力挑戰;同時,印度的經濟總量超過德、法、英,排名繼續上沖,就在不遠處。

以中國和印度為代表的亞洲國家崛起,將伴隨著「老歐洲」和脫亞入歐的日本繼續衰落。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實力的增長必然伴隨著世界格局的變化。通過觀察過去八年各國GDP數據,我們可以看到以下趨勢。

01 中美進一步拉開與其他國家的差距 中國挑戰美國霸主地位

首先,僅從中、美兩國經濟規模來看,叫G2一點問題都沒有 —— 以這八年來,經濟總量第三名日本GDP佔比第二名的中國來看,從2010年的93.96%到2017年的40.92%,日本被中國進一步拉開,以至於中國經濟總量已經是日本的2.44倍。

中、美兩國在經濟實力上,已經和世界其他國家拉開了不可逾越的鴻溝;更可怕的是,不僅在絕對實力上遙遙領先,而且最近八年這個領先優勢越來越大,增速也比日、德、法、英等排名三至六位的更快。

可以看到,全球最近十年的前沿科技產業,比如移動支付,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均是中美最先開始大規模應用,並形成了巨型產業,並極大的改變了社會生活形態。而中國的核心競爭力,更是在包括「新四大發明」 —— 高鐵、移動支付、共享單車和網購,以及人工智慧,大數據等行業。以上大部分新經濟領域,實質上就是中美之間的競爭。歐洲和日本只是在部分領域有論文發表,但是都停留在實驗室階段。

中國之所以能夠在過去八年突飛猛進,核心有二:一是在新經濟領域卡位成功,擁有居高臨下的戰略優勢;二是不斷產業升級,以及蠶食歐、日等國家的市場份額。

但另一方面,中國這八年也在不斷挑戰美國,其GDP總量佔比美國,從2010年的40.54%升至2017年的61.65% —— 需要注意的是,前蘇聯GDP總量佔比美國的峰值是66.7%左右,日本更是曾達到過70% —— 所以,中國經濟總量佔美國比重超過60%,意味著將被美國全力打壓。

02 挑戰並超越前宗主國

印尼vs荷蘭

我一直認為,印尼是被低估的國家。

印尼2017年GDP首次超過1萬億美元,排在世界第15位,也成為經濟總量超越萬億美元的15個國家之一。如果把上述經濟總量TOP12擴展到TOP15,印尼2017年相比2010年,經濟總量增長了33.85%,增速僅次於中國、印度、韓國,超過美國,列第四位。

除掉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印尼已經保持了如此穩定的增速二十多年;並於2012年,經濟總量首次超過前宗主國荷蘭,並在之後不斷擴大對荷蘭的優勢。

印尼總人口2.65億,並伴隨著較高增速,預計在2080年之前達到5億,成為世界第三大人口大國。印尼還擁有豐富的油氣資源,油價約為中國的一半。擁有充沛勞動力、廉價人力成本和資源成本的印尼,只要不出黑天鵝,保持之前的增速不是難事。

按照這個速度發展,10年內超過澳大利亞、墨西哥、俄羅斯,進入全球TOP12大經濟體不是難事;甚至於20年內進入全球TOP10,甚至超過韓國、加拿大、巴西等國家也不是不可能。

韓國vs日本

日本失落的三十年即將過去,並大概率會迎來第四個失落的十年。

過去八年,日本競爭總量下降了14.31%,位列TOP12中倒數第一;就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日本自我吹噓的「工匠精神」神話,也瀕臨破產 —— 日本第三大鋼鐵企業神戶制鋼承認旗下公司的鋼絲產品,以及鋁、銅等產品存在證書造假,篡改材料數據等作假行為。日本製造業的神話不再,沒有光環加持,只會加速其衰落。

同樣的八年,韓國經濟規模增長了39.77%,增速位列TOP12大經濟的第三位。也在八年間,韓國擊潰了日本的半導體產業,並把日本整個面板行業打垮 —— 碩果僅存的JDI已經事實破產,被賣掉只是時間問題。

當然,韓國的經濟總量超過日本幾乎不太可能,但是在人均GDP上,韓國有極大可能性超越日本。2010年,韓國人均GDP為2.21萬美元,日本人均GDP 為4.47萬美元:韓國僅為日本49.4%。但2017年,這個佔比已經超過70%。可以預見,韓國如果繼續保持相對於日本2-3倍的增速增長,韓國人均GDP將在10年內超過日本。

從1910年被日本正式吞併以來,韓國人用了不到120年時間,將在經濟建設成就上第一次超越前宗主國日本。

印度vs英國

印度崛起。

印度人過去8年,相繼超過了巴西和義大利,將經濟總量排名從第九升至第七。

雖然目前只排在第七名,但對比下印度和排在印度之前的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的經濟總量:

3、日本:4.88萬億美元

4、德國:3.65萬億美元

5、法國:2.57萬億美元

6、英國:2.57萬億美元

7、印度:2.44萬億美元

你會發現,印度2017年距離英國和法國,不過只有300億美元的差距;離德國1.21萬億美元、離日本2.44萬億美元,差距比較大 —— 但考慮到過去8年,印度令人恐怖的增長速度,僅次於中國的42.76% —— 不難得出:

印度在今年(2018年),經濟總量就超過前宗主國英國,以及法國,是大概率事件。

而且,按照這樣的增速,再考慮到其潛力,印度經濟總量未來10年超過德國和日本也不是難事。

如果看未來50年,世界是屬於美國、中國、印度三級的;印度也是唯一經濟總量可能接近中國的國家。

03 印度是中國未來最大對手

經濟增長導致的實力對比變化,必然反映到政治上。

2017年,中印洞朗對峙全球矚目。印度敢於如此強硬挑釁中國,源於其對自己經濟實力增長的自信;逐漸強大的印度必然將會把「南亞霸主」作為自己的政治訴求。

但如果對比中印經濟:2017年,中國經濟總量11.94萬億美元,印度只有2.44萬億美元,印度經濟總量佔比中國為20.43% —— 而在2010年,這個佔比是28.16%。

過去八年,印度(+42.76%)發展的很快,中國(+96.78%)更快,所以印度經濟總量佔比中國反而是下降的。但印度依然主動挑釁中國,除了夜郎自大也包含了其野心在裡面。

印度雖然現在和中國的差距還比較大,但我們必須重視其發展潛力 —— 印度未來將會成為中國最大對手,所以我們不但要與之合作、分享其經濟發展紅利,也要遏制其發展做大,並在西南挑戰中國。

【本文系騰訊財經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財經 的精彩文章:

這家公司拿出10億獎勵一線員工,人均4萬!

TAG:騰訊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