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只看過《三國演義》沒讀過《三國志》,你也好意思說自己懂三國?

只看過《三國演義》沒讀過《三國志》,你也好意思說自己懂三國?

在記錄三國歷史的正史中,陳壽撰寫的《三國志》是最被人們稱道的。這部書好到什麼地步呢?有這麼一個故事,據說當年想寫三國歷史的史學家不少,有個叫做夏侯湛的人也在寫,已經寫完了《魏書》,但是這個時候他看到了《三國志》,自愧不如,就乾脆把自己寫好的書稿都毀掉了,由此可見這部書的經典地位。後人推崇《三國志》,將它和《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為「前四史」,號稱是二十四史中寫的最好的四部。

陳壽著三國志雕塑

陳壽生於三國時代,在蜀國當過官。西晉滅吳統一全國的時候,他已經四十八歲了,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他開始整理三國的史料,寫了魏、蜀、吳書共六十五篇。當時他在晉國擔任著作郎,有機會接觸到一些魏、吳國的官修史書,但是蜀國因為沒有設史官,所有史料完全靠他自己辛勤收集,可見他在史學上所付出的心血之多。

關於《三國志》,一直有些負面消息:根據《晉書》記載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當時傳聞陳壽曾向丁儀、丁廙的兒子索取立傳費,說:「如果給我千斛米,我就為尊公寫佳傳。」結果被拒絕後,陳壽竟然就不為丁氏二人立傳。但這明顯缺乏證據,因據《三國志·魏書·任城陳蕭王傳》記載陳壽出生前13年(220年)丁氏兄弟和全家男性就被曹丕殺,根本無後代。而且大多數主流的史學家都認為丁儀、丁廙兩人在魏朝並不是什麼了不起人物,一些名氣遠勝他兩人的人物都只能以附錄的形式出現,更別提這兩人了。所以此說不實。

另外陳壽在諸葛亮的傳記上也招致非議,因為傳言陳壽的父親曾經因為連坐馬謖敗軍之罪而遭諸葛亮判處髡刑,後來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也與陳壽不善,所以有些人懷疑陳壽在《三國志》里評諸葛亮為「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有可能就是公報私仇,評價諸葛瞻「瞻惟工書,名過其實」也有這方面的意味,但沒有史料顯示陳式是陳壽的父親。但是諸葛亮「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是當時和後來人物公論,司馬懿也曾經指出了諸葛亮不足,說「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因此,這種說法並不可靠。

不過,陳壽在書中對魏、晉統治者的隱惡溢美的毛病是很明顯的。清代史學家趙翼就曾詳細列舉了許多例證,說明了陳壽著史的態度不夠正直。和司馬遷寫《史記》毫不客氣地暴露漢武帝的毛病相比,陳壽就顯得遜色了。但這事也得分兩頭說,魏晉之際,統治者政治高壓腐敗,動輒以言論為罪名大肆殺戮知識分子,在這種黑暗的政治環境下,陳壽不能暢所欲言是很自然的。而反應在他的《三國志》中,就表現為各種具有深意曲筆描寫:比如,雖然《三國志》是迫於政治需要以曹魏為正統,但是曹魏建國的時候許多名人都曾經寫過表忠心的勸進表,獻過各種祥瑞,卻在《魏書》中全被刪去,絲毫看不見影子;相反,記載故國歷史《蜀書》,惜字如金的陳壽卻長篇大論地引用當時群臣給劉備上的勸進表,記載各種祥瑞,其中深意,委實讓人三思。

此外,陳壽以個人力量寫《三國志》,所掌握的材料畢竟有限,內容上還是有所欠缺的,尤其是《三國志》裡面有「紀」、「傳」,但是沒有「志」。因此到了南朝宋文帝的時候,他命令裴松之為其作注。裴松之注重史料的補缺和糾謬,有時還收集各種逸聞。在他的注中引用了多達一百四十多種書籍,補充的篇幅甚至超過了《三國志》的正文。由於他引用的古書現在絕大多數都失傳了,所以這個注的史料價值更顯珍貴。

從割據混戰到三國鼎立這百年來的亂世中,出現了許多英雄人物。他們的故事在民間流傳,有著極大的影響。根據文獻記載,在隋代就出現了以三國故事為題材的水上雜戲表演;而到晚唐,三國故事已經在開始在民間廣為傳誦;到了宋代已經出現了專門講三國故事的說書藝人。三國故事被搬上舞台,則是在元代。在這些基礎上,根據民間長期流傳的故事和話本,元末明初的羅貫中將其收集整理,寫出了中國著名的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刪去了傳說中荒誕和綠林英雄氣息的部分,根據《三國志》和裴注編進了許多歷史故事。由於《三國演義》「七分真三分假」,使得許多讀者上當以假為真。不過如果我們把《三國演義》當作文藝作品來讀,就會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能夠了解當時的社會的一些情況。

我們今天見到的《三國演義》已經不是羅貫中的原書了。清代康熙年間,文學家毛宗崗和他的父親又對其進行了一番修訂和加工,在回目、情節、文字各方面都作了增刪潤色。而這個修改本,成為了最流行的版本,也就是我們今天見到的《三國演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透視眼 的精彩文章:

諸葛亮46歲那一年,終於有了一個兒子,但是…

TAG:文史透視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