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儒學研修營、經典時習班

儒學研修營、經典時習班

朱岩老師

中國傳統文化學者、佛學學者、中國古典藝術研究與傳播者。自詡為「傳統文化的義工」。北京大學軟實力研究生班兼職教授,中國音樂學院兼職崑曲講師。曾出版《告訴你一位真實的佛陀》、《佛陀紀事》、《南朝紀事》、《海鹽嬴政二十五年》。

由藝臻道

藝與道

與過去相比,當今的文化沒有太多禁錮,多元化的趨勢已經逐漸形成。但是另一方面,過多的文化內容,也會令人眼花繚亂,為我們帶來一些選擇上的彷徨。

佛家有一個術語,叫做「業」。一個人的思考、行為,都會形成一種力量,被稱為個體的「業力」。那麼,一群人或一類人共同的思考與行為,便會形成一種龐大的力量,那便是「共業」。整個人類社會便是在一種「共業」的推動下,在向前走。人類的各種文明、進步,乃至科學技術的昌明,無一不是長期思考,及其願望積累的最終結果。因此,各種文化現象,也同樣是人類願望與為達成這些願望而進行各種努力的結果。

中國古代有非常完備的樂文化,儒家把它稱為「游於藝」。藝是一種技術,現在都稱為藝術。中國人將生活中很多內容,都稱為藝術,比如,廚房做飯這類生活必須的工作,也被稱為廚藝,或曰烹調藝術。乃至,兵家們把殘酷的戰爭,也說成「戰爭藝術」。可見,藝應該屬於技術的層面。

在我們的文化傳統中,藝術是一定要與道相結合的。達到道的高度,這就貼近了中國人心目中藝的本質。換句話說,古代君子,是希望通過對藝進行學習和操練的方式,來達到感受和體悟道的高度。所以,才會強調「器」與「道」之間的關係。器即是一種物品或物象,在音樂中就是指樂器,或者其他各種服務於藝的工具;在書畫中,就是指筆、墨、紙、硯等各種工具和媒介,這些都屬於器的範疇。

所謂游於藝,如同游泳,「游」便是游於其中,出入自如,不為所困;而非「溺」於其中,不能自拔。因此,游於藝與溺於藝,是兩種完全相反的狀態。古代讀書人的藝,是用來修身養性的,而不是追逐一種在人前賣弄的才藝或技術。故文人之藝與伶工、藝人之藝,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

什麼叫雅?雅就是正,古人說,雅即正。自古藝便有雅與俗之分。並非說俗是不好的,而是因為俗有失中正,容易流於偏狹。

古人談到六藝,都是一種教,詩、書、禮、樂都是「教」。樂教並非我們現在所說的「音樂教育」,而是一種指向「道」的教化,或說是通向悟道、證道的一條途徑。

克己復禮

中國古代的藝,特別是樂教,是在禮的基礎上,逐漸完善而來的。故禮、樂並稱。什麼叫禮樂?禮樂就是雅樂,所以我們傳播樂,要有禮在。很多人只知道禮的表面,而沒有深入禮的內涵。例如,很多人穿漢服,只注意了它的外表形式,但沒有搞明白它的內涵,特別是它本身所具有的禮的內涵。這樣一來,事實上只是將漢服,作為一種形制古樸的時裝而已。因此,禮在樂的教育中,十分很重要。禮很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克己。孔子為顏淵講述禮的問題時,特別談到「克己復禮」,可見,沒有克己的功夫,就不可能達到復禮的成果。因此,克己不僅僅是一種知,更是一種行,用一句流行的話講,就是「修行」。學藝,學任何一門學問,必須要重禮,要作克己之功。首先要強調的就是對於所學內容的尊重、崇尚、憧憬,甚至崇拜或曰敬畏。這不是對一件器物或工具的尊重,而是對於道的尊重。其次,尊師也是極其重要的禮,當然,老師本身應該是重道的榜樣,並非只是一介位術士。最後,就是對傳承於古代的各種法度的尊重,從手法到心法,要相應不違,這些都是禮,也可以說是入門之禮。

樂的三個層次

古人談到樂,有悅耳,悅心,養心之說。比如,古代文人山水畫,追求的是一種道的境界。中國古代的高雅藝術是一種活態的藝術,並非機械的藝術,當然也不是描摹所謂具象或抽象事物的藝術,它是寫心的,是心中的高山與流水。所以,不是普通人所簡單認知的自然山水。它必然是陽春白雪。傳統的高雅藝術,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蘊基礎之上。換個角度來說,學藝的目的是養心,我們走對了路,你就會變成一位可愛可親的人,而絕對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大腕明星。或者是某派的創始人、祖師,抑或某門的大師。所以,大家對於高雅的藝有真正追求的時候,就必須要有文化信仰,藝是用來頤養自心的,而不是用來蠱惑世人,或炫技表演,以博取他人崇拜,為個人攝取名聞利養的工具。它是用來滋養生命的,是為己之學,而非為人之學。

文化的傳承靠堅守

現在文化熱是個好的現象,至少讓大家知道古代有那麼多優秀的傳統文化。但是,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看法,我一再認為,文化、包括文化復興、文化傳承,不是靠群眾運動式的弘揚,也不是靠鋪天蓋地的宣傳,而是靠極少數人的堅守。有一定的群眾基礎,才談得上弘揚。但真正到了它走向式微,頻臨滅絕的時候,才是考驗其生命力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能繼續堅守的人,一定是極少數的,這份堅守,遠遠超過了跟隨文化熱而來的弘揚之舉。

衰而不竭是中國高雅文化一脈不斷,得以延續的一個重要特點。總有那麼幾個人在堅守那些被世人視為毫無價值的骨董,這些堅守的人往往都是讀書人。我還是那句話,文化弘揚當然是好事,但真正的文化,包括內心高雅的東西,不是靠順應潮流的弘揚,反永遠是靠逆潮流的堅守,必須耐得住千百年的寂寞。因為高雅的東西,往往是就是寂靜的,低俗的東西才是熱鬧的。所以,我們學習傳統文化,一定要有一顆追求高雅的心,要耐得住寂寞,坐得起冷板凳,用得起寂寞之功,你就一定能堅守,並成為一位真正的傳承者。弘揚的門檻是低的,堅守的門檻才是高的。堅守是完全排除利益與得失機巧之心的。

我一再強調,我鼓勵大家學藝,但是還是要請大家想清楚,你買一張琴,置一管笛簫,等於是給自己找到一個終生的伴侶,一輩子不能變心。必須隆重地看待這件事才可以。如果你簡簡單單地,就像對待一件普通的器物,那就是對樂的不尊重,這便是失禮。古人置琴簫,非遇不測,琴不離身,且將其視為道器,終身呵護,一日不可不親近,乃至一代一代傳給自己的道友或者愛徒。因為它是載道之物。有的人也許一輩子不彈琴,但琴一輩子不離身,陶淵明的琴是無弦琴,但其詩文中里處處都是琴,也是被後人公認的一位琴人。這就是高雅,就是養心。所以,不要輕易娶個媳婦回家,兩個星期之後就冷落她,要從一而終。

高雅的藝,我們都可以學,無論繪畫、書法、琴簫、崑曲等,但都要抱持著這種敬畏之心,這就是禮,也即是誠心凈意的修養功夫。不然,修學之道又從何論起?

和聲之美

現代西學音樂當中,各種器樂相配合時,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和聲。西方人的和聲是有聲部的,所有的樂器音調極其準確。交響樂可以有很多的聲部,按照一種科學的對位法,這樣的聲音聽著會很悅耳,因為它用最多的音色來填塞我們的感官,就如現在所說的「視聽盛宴」,給你吃得很香很飽。中國傳統的和聲,講究的是各種物性不同的材質,其音色相互和合,所形成的一種相和之音。比如八音和合,即指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種聲音的和合,但是,譜子卻是同樣的,沒有聲部的分別,甚至加上人的聲音,這叫和而不同。所以,中國的和聲美就美在這裡。

當代對傳統樂器的改造,追求技術上的配合,用科學的路子。我認為這些都失去了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因為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不了解,只在乎皮毛,把自己的好東西丟掉了。如果你們對中國傳統高雅的樂感興趣,一定要從根本入手,不只是知聲,還是知音。

曲之魅力

崑曲是一種詩詞文化,不同於之後的戲曲,學唱崑曲的人,一定要懂詩詞,懂得詩詞,就知道曲子該怎麼唱了。崑曲的傳承是依據嚴格的法度的,缺少法度就會流俗,真正的崑曲就無法傳承。崑曲是詩詞音樂化中,最為成熟,也最為優美的一個成果。高雅的文化我們不能用粗俗的態度去對待。

我們今天說了這麼多,關鍵是你是否有對中國文化、對樂的尊重,要有禮、要恭恭敬敬!這是一種對樂、對藝根本精神,和文化內涵的信仰,也是真正走入高雅藝術殿堂的不二門徑。

攝影/編輯:媒體網路組

江南書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南書院 的精彩文章:

研究儒家經典的方法

TAG:江南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