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和自己對話,才能和別人對話
GIF
作者劉震云: 新寫實主義作家、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茅盾文學獎得主。
代表作:《一地雞毛》《我叫劉躍進》《一句頂一萬句》《溫故一九四二》。
「一個人的孤獨不是孤獨,一個人找另一個人,一句話找另一句話,才是真正的孤獨」。
——《一句頂一萬句》
1
《論語》里講:「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並不是說有朋友從遠方來,很高興的意思,而是說身邊沒有真正的朋友,只能盼著遠方能來一個「說得上話的朋友」。
什麼是真正的孤獨?
一個人的孤獨不是孤獨,一個人找另一個人,一句話找另一句話,才是真正的孤獨。
《一句頂一萬句》,表面講的是和說話有關的事,剖析的卻是國人「知己難求,知音難覓」的孤獨。
2
整本書的故事很簡單。上部是楊百順走出延津,說的是祖輩的出走。下部是牛愛國走向延津,說的是小輩的尋根。
全書沒有對哪一個人物有過多的細節描寫,都是用了最樸素的白描方式。楊百順和牛愛國,原來都是一種人,都是那種心中有了困頓的人。也不止是他們兩,故事中出現過的所有人,都是心中有困頓的人。
為什麼困頓呢?
因為有孤獨感,因為找不到一個可以說得上話的人。沒有可以和你交心的朋友,沒有可以和你好好過日子的人,人就容易產生孤獨感。雖然有的時候人們說話特別多,但都是些繞來繞去的客套話。
一句話後面,往往藏著八九句話。一件事後面,往往藏著八九件事。時間長了就感覺到累,特別累!就感覺到了無話可說。如果要再多說,就變成了世事滄桑。
大意如此,我想,或許中國人在世上活得更累,更孤獨。
3
劉震雲寫文章有一套最常用的句式:「(某件事)不是因為...,也不是因為...,而是因為...」 。這一下就扯出了好多事,帶出了好多理。這些理看著挺繞,挺扯,但細想起來,還真是這麼回事。
這也正是本書的主題:一個理看起來一句話就能說清,但放到真實生活中,可能一萬句話也說不清。
比如在開頭第一大段:
老李八歲那年,偷吃過一塊棗糕,他娘揚起一把鐵勺,砸在他腦袋上,一個血窟窿,汩汩往外冒血。別人好了傷疤忘了疼,老李從八歲起,就記上了娘的仇。記仇不是記血窟窿的仇,而是他娘砸過血窟窿後,仍有說有笑,隨人去縣城聽戲去了;也不是記聽戲的仇,而是老李長大之後,一個是慢性子,一個是急性子,對每件事的看法都不一樣。
你說劉震雲啰嗦不啰嗦,但仔細想來說一件事情的真正原因,扯出好些假原因也有好處:打消你對其他看似顯而易見的理由的猜想,「你看,你猜想的那個原因,別人不是沒考慮到,確實不是那個原因。」所以劉震雲這種寫法,就好像剝洋蔥,一層一層剝下來,把真相說透。
4
小說中的人,一路在尋找,只能找到暫時性的友情,而每一次暫時性的友情又把自身推向更深的對友情的訴求,所以不斷尋找,尋找那句可以頂一萬句的話。
小說中的每個人都是孤獨的,他們傾其一生渴望找到一個可以傾訴的對象,然而最終卻發現往往幾十年的友誼不如一個聊得來的陌生人,生活即是如此。
有的人孤獨,是想找一個能說的上一句話的人。而有的人孤獨,確是想找到一個真實的自己。
5
其實,孤獨的排遣方式很多,但最難的就是「說話」,畢竟,人是各種社會關係的總和,根本做不到完全地交心。
或許,我們可以學習以一種現代的方式來應對孤獨,不要總想著把人生寄托在人與人的關係上。
相較於外界關係的複雜與尋找的無意義,或許獨處更容易讓人獲得內心的自足和愉悅,一句也好,一萬句也好,即使一句沒有,也沒有關係。
和誰對話?
當你學會和自己對話,你才能和別人對話!
-END-
一個在努力長大的小女孩
你儘管大步的離開我,但我想告訴你
你不在的時候,我都在忙著長大
微博:@Micky瓊兒
網易雲音樂:Micky瓊兒
TAG:micky瓊兒妹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