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騎行不能沒有它 Katusha AIR TECH手套眾測報告
寒冷環境下的騎行如何給手部保暖是件棘手的問題,手掌與手指內的神經與血管位於肢體末端,血液循環較核心區緩,散發的熱量也同樣較少。另外,手套的保暖需求也與服裝有所不同,冬季騎行服裝需要解決在動態中保暖平衡性的問題,既要防風,減少因空氣對流帶走的體溫,又要添加保暖面料鎖住體表空氣行程保暖層,還要將多餘的熱量有針對性的散出。
而手部,除了剎車與變速外沒什麼對於動作,只有長時間暴露在風與低溫中,騎行時血液循環加快,手部產生熱量相對增加,但如果解決不好手套保暖材料的使用量和透濕性,都會引起濕寒效應或過分燥熱的極端不適感。
秋冬季騎行手套的保暖功能通常有那麼幾種表現形式:一種是細梳絨內襯保暖,高密度尼龍(或滌綸)表層防風。另一種是軟殼材料,將內襯、防水透氣膜(膨體聚四氟乙烯或聚氨酯或Out Dry)與外面料複合在一起,這種類型在同等保暖度下,較第一種重量更輕,手指靈活度也更高,同時手套本身具備一定延展力,束縛感小。
適用於-5℃以下更厚的款式則需要在內襯與面料中間添加人造保暖纖維,3M的Thinsulation(新雪麗)以及Primaloft的Silver或Eco都是常見保暖材料,這些材料因填充50g/m2或70g/m2表現出不同的厚度感,面料裡層根據環境需求或添加防水透氣層。
Katusha的AIR TECH手套,屬於上述中的軟殼型,但又表現出極端個性化的特性,其佩戴感受完全有別於傳統。AIR TECH的外觀給人感覺很「發泡」,或者說很蓬鬆,重量卻難以想像的輕盈,我使用的S碼只有86g/副,佩戴後沒什麼負重感。
一個通常的刻板印象是,輕量意味著犧牲一定的耐用性以及保暖度,然而AIR TECH的表現卻打破了刻板常規,我認為這與其獨特的3D結構材料有關,雖然沒有官方的材料剖面圖,但用手輕捏面料時,很容易感覺到在表層與內襯之間,有一道縱向的、帶有彈力的支撐結構,就是這道結構構建除了空氣層,鎖住手部表層的溫度,同時將冷空氣隔絕在外。同時,這種材料還具有四項彈力,而且延展性很大,這使得它在使用中既沒什麼束縛感,而且還很靈活,這一點非常令人滿意。
冬季騎行最大的敵人是風,AIR TECH手套的內襯嵌入了防風薄膜,不同於通常只覆蓋手背部分的手套,它是將手背、手掌以及手指全部覆蓋了,消除了冷風會沿匝線處偷偷溜進來的死角,更棒的是,它與面料和內襯一樣,都具備延展性。
手套的內部空間需要顧及材料厚度,在掌寬及手指長度合適的情況下,如果內部空間不足會導致壓迫,使血液循環不暢,手部將始終冰涼甚至麻木。AIR TECH手套則恰恰相反,通常我佩戴歐美版騎行手套的M碼,而它則需要S碼,在長度合適的前提下,內部空間非常充裕,甚至可以說過分寬鬆,猜測可能是由於材料本身的特性所致。由於內部空間充裕,面料拼接縫合處減少了一些摩擦感。
AIR TECH手套長達6厘米的腕口延長部分可以和衣袖很好的覆蓋在一起,防止騎行時的冷風灌入,通常腕口部分的材質會會使用彈性更大針織抓絨或羅紋類面料,以增強佩戴時的順暢度,而它的腕口部分則與整體材料一致,由於前文中提到的很好延展性,因此它佩戴時也很順暢,同時又減少了匝線拼接帶來的摩擦感,非常舒適,也提升了外觀的整體性。
手掌與手指部分的防滑印花顆粒表現良好,即使在超纖把帶上也有著足夠的附著力,在一個月的使用中,膠片沒有發生任何脫落現象。但指尖部分並沒有添加觸屏材料,因此並不能戴著它簡單操作手機。
總結:
Katusha的AIR TECH手套適用於-5℃~5℃,低於-5℃時,蓬鬆度不足以抵禦低溫。高於5℃時,防風膜不足以快速將手部濕汽散出(20km後就會有濕熱感)。
優點:輕量、外觀簡潔,面料延展性好,無束縛感。完全防風並具有一定的防水性,抓握力強,穿戴方便。
不足:在尺碼合適的前提下,對於沒那麼多肉的手掌手指,內部空間過於寬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靈活性。沒有觸屏功能。(完)
關於作者
Ion,公路山地雙修的死飛狗,特想去妙峰山炫耀一下爬坡,但始終沒有鼓足勇氣,我的願望就是讓你們明白哥並不是傳說中的「見坡死」。在帝都有著濃厚的歷史韻味,閑暇時間穿梭在大街小巷也是不錯。
※通勤利器 Shimano Transit Check Button Up襯衫眾測報告
TAG:騎行家全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