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眾所周知,李鴻章有3個兒子和2個女兒

眾所周知,李鴻章有3個兒子和2個女兒

李鴻章是晚清中國一位權傾朝野的人物,生前死後毀譽參半。雖然慈禧太后誇他為「再造玄黃之人」,可老百姓並不買賬,一句「宰相合肥天下瘦」,寫盡了老百姓對他貪婪吸食民脂民膏的憎恨之情。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謚文忠。

作為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曾經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

咸豐八年(1858年)冬,李鴻章入曾國藩幕府襄辦營務,負責起草文書。他生活散漫,晚睡懶起,曾國藩教訓他:「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處所尚惟一誠字而已。」言訖拂袖而去,李鴻章「為之悚然」。其後安徽巡撫翁同書(同治帝、光緒帝之師翁同龢長兄)對太平天國戰爭時棄城逃跑,曾國藩起草《參翁同書片》時採用李鴻章之草稿:「臣職份所在,例應糾參,不敢以翁同書之門第鼎盛瞻顧遷就」(當時翁同書之父翁心存正處高位),並因此更欣賞李鴻章的才華。但李鴻章也因此與翁同龢結下不共戴天之仇,日後翁同龢處處刁難北洋水師,乃至甲午一戰,一敗塗地。

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後,清政府在整個長江下游地區已失去最後一支經制軍主力。在太平軍猛烈攻勢下,江南豪紳地主,紛紛逃避到已經形同孤島的上海。為了免遭滅頂之災,在滬士紳買辦一面籌備「中外會防局」,依賴西方僱傭軍保護上海;另一方面又派出錢鼎銘等為代表,前往安慶請曾國藩派援兵。錢鼎銘先動之以情,每日泣涕哀求,言江南士紳盼曾國藩如久旱之望雲霓;繼而曉之以利,說上海每月可籌餉六十萬兩,這對時感缺餉的湘軍,不啻是一大誘惑;同時,錢鼎銘還利用其父親錢寶琛是曾國藩和李文安同年的關係,走李鴻章的門路要說動曾國藩。曾國藩最初屬意派曾國荃領兵東援,但曾國荃一心要攻下天京,建立首功,而不願往。隨後,曾國藩又函請湘軍宿將陳士傑出山,但陳亦以「母老」力辭,曾國藩最後轉商於李鴻章,李欣然應命,於是開始了淮軍的招募與組建。李鴻章首先通過張樹聲招募了合肥西鄉三山諸部團練。接著,又通過前來安慶拜訪的廬江進士劉秉璋與駐紮三河的廬江團練頭目潘鼎新、吳長慶建立聯繫。潘、劉自幼同學,又同為李鴻章父親李文安的門生,吳長慶的亡父吳廷香也與李文安有舊交,自然一呼而應。同治元年(1862年)春節過後,淮軍最早的部隊樹(張樹聲)、銘(劉銘傳)、鼎(潘鼎新)、慶(吳長慶)四營(淮軍四字營或四大營)即陸續開赴安慶集訓。與此同時,李鴻章還命令三弟李鶴章回合肥故鄉招募舊部團練,響應投軍的有內親李勝、張紹棠,昔年好友 德模、王學懋,以及父親李文安的舊部吳毓蘭、吳毓芬等(這些東鄉團練與西鄉周盛波、周盛傳兄弟的「盛」字營,均屬第二批成軍的淮勇,後由陸路陸續開赴上海)。同治四年,李鴻章在署理兩江總督任上,鑒於原設三局設備不全,在曾國藩支持下,收購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記鐵廠,與韓殿甲、丁日昌的兩局合併,擴建為江南製造局。與此同時,蘇州機器局亦隨李鴻章遷往南京,擴建為金陵機器局。同治九年,調任直隸總督,接管原由崇厚創辦的天津機器局,並擴大生產規模。於是,中國近代早期的四大軍工企業中,李鴻章一人就創辦了三個,已如他自己所言「練兵以制器為先」。爾後,在引進西方設備進行近代化生產的實際操作中,他又進一步得出:「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欲覓制器之器與制器之人,則或專設一科取士,士終身懸以為富貴功名之鵠,則業可成,藝可精,而才亦可集」,反映出其認識的深化。

同治十一年底,他首創中國近代最大的民用企業——輪船招商局。先以朱其昂為總辦,後以唐廷樞為總辦,徐潤、朱其昂、盛宣懷為會辦。由此奠定了「官督商辦」政策的基調。其後,在整個七八十年代,李鴻章先後創辦了河北磁州煤鐵礦、江西興國煤礦、湖北廣濟煤礦、開平礦務局、上海機器織布局、山東嶧縣煤礦、天津電報總局、唐胥鐵路、上海電報總局、津沽鐵路、漠河金礦、熱河四道溝銅礦及三山鉛銀礦、上海華盛紡織總廠等一系列民用企業,涉及礦業、鐵路、紡織、電信等各行各業。在經營方針上,也逐漸由官督商辦轉向官商合辦,從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中國近代化開始的標誌。

在晚清中國,還有三位與李鴻章其名的歷史人物,分別是曾國藩、左宗棠和張之洞。他們四人統稱為晚清四大中興名臣。曾國藩、左宗棠和張之洞在個人操守上的名聲,均遠遠高於李鴻章。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曾國藩、左宗棠和張之洞死後,沒有留下什麼遺產。特別是左宗棠,死後只給子孫留下2萬兩銀子,只相當於他一年的工資。這對於一個多年擔任封疆大吏的人來說,很不可思議。

李鴻章死後,為子孫留下千萬家產。費行簡在其《近代名人小傳》中,稱李鴻章死後,「家資踰千萬,其弟兄子銀私財又千餘萬。」容閎說李鴻章「有私產四千萬以遺子孫」。梁啟超指出,李鴻章的家產「大約數百萬金之產業」。此外,李鴻章在合肥,上海,揚州,南京,安慶等地都擁有不少的房產,在加上金銀票據等動產和一些股份,所以李鴻章留下了少則一千萬、多則數千萬的遺產。擁有千萬家產或許稱不上晚清中國的首富,但在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中排名第一是沒有問題的。1894年,滿清甲午戰爭戰敗。清朝隨後派遣內閣總理大臣李鴻章,前往日本馬關和談。李鴻章第一次拜見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時,就受到了冷遇。在談判桌上,作為勝利方的伊藤博文,肆無忌憚的要求賠償。當時,73歲的李鴻章,望著談判桌對面55歲的伊藤博文,相信心中充滿了無奈與苦澀。他明白,面對強大的日本,大清國完全無力抵抗。

眾所周知,李鴻章有3個兒子和2個女兒。李鴻章這千萬家產,主要分給了3個兒子。只不過,隨著時間流逝和社會動蕩,李鴻章的家族漸漸四分五裂。他的後代子孫,像蒲公英一樣分散各地,按照各自的方式生存、發展。他們有的用分來的家產勤學奮進,成為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才;有的坐吃山空,尤其是沾染上吸毒的惡習,混得一代不如一代。很多人知道,李鴻章的後代中,出過一位很有名氣的科學家。他就是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首任院長、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建築設計方法與理論專家李道增先生。在上世紀50年代末,李道增先生曾經主持設計過「國家大劇院」與「解放軍大劇院」,只不過,由於國家經濟出現困難,最終沒有進入建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歷史解謎 的精彩文章:

TAG:世界歷史解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