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雲計算「被造謠」背後 向雲轉是主流

雲計算「被造謠」背後 向雲轉是主流

前幾天因為某公共服務系統故障帶來的對於雲計算廠商的攻擊已經告一段落,事情很簡單:基於雲計算的新架構還沒上線,自然談不上因此而故障。

不過這自然而然會牽扯出另一個問題,為什麼上雲會變成這麼多人的眼中釘?在筆者看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新舊架構的利益衝突。可想而知,從傳統架構向互聯網的雲架構發展,這是一個技術趨勢。伴隨左右的還有黑影重重。

向雲轉型這一趨勢其實在無論哪個階段,被重申都是有必要性的。

1、 雲架構更符合互聯網時代服務需求:經典的架構往往是已經設定好最終有多少用戶使用,以此來規劃資源,但是互聯網的出現使得每一個網民都可能是用戶,此時已經無法精確預估。被流量衝垮的情景,往往就是這一原因導致。因而,具備彈性的雲架構,就具備了進化的優勢。更易於應對互聯網脈衝式需求的場景。

2、 成本優勢:雲計算的設計之初就是為了滿足彈性需求,需要計算資源的時候可以增加不需要則直接釋放掉。因此,對於投資的成本還有大幅的削減。

3、 服務模式:雲平台主要提供模塊化的產品服務與解決方案,企業可以自主選擇搭配,靈活性強。

4、 成熟度:經歷過超大規模商業實踐,aws、阿里雲等一些雲廠商被證明是可以適應各種極端的業務場景。

5、可遷移性:平台底層一般不依賴於任何專有硬體,均採用市場上普遍可互相替代的設備,保證用戶業務的可遷移性。

6、安全性:雲服務商一般擁有強大的安全技術團隊和相應機制,以及兩地三中心的常態部署,可以支持跨機房作業。

7、 混合優勢:除了在自己環境下面部署計算資源之外,當遇到一些挑戰性的臨時需求時,他也可以藉助公有雲在多個節點的能力平均負載,甚至是在全球範圍內進行調度。

除了技術層面的優勢,雲計算只是第一步,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目的更多是利用雲計算打通原有系統「煙囪式」的壁壘,實現大數據的存、通、用,從而通過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技術實現業務創新。

在雲計算相對發達的美國,這一趨勢非常明顯。

以美國最大資產規模的銀行摩根大通為例,其早在兩年前就選擇與雲計算合作嘗試公共雲的服務模式,如果將摩根大通的業務遷至雲端,公司可以節省數億美元費用。

根據IDC 2017年第一季度全球雲計算IT基礎架構跟蹤報告,雲計算佔全球IT支出的份額不斷增加,全球雲基礎架構總收入達80億美元,同比增長14.9%。

這一技術發展趨勢在中國也不例外,摩根史丹利的分析師認為,未來3年中國雲計算使用率將提高六倍。

雲計算「被造謠」背後 向雲轉是主流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快科技 的精彩文章:

TAG:快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