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滇紅茶香氣和甜度的工藝研究
鳳慶是中國紅茶寶地、滇紅茶起源地、世界滇紅之鄉。「滇紅」,以它特有的香高味濃著稱於世,以它獨具的形美色艷馳名中外。紅茶可有效平衡腸道菌群、降脂、抗氧化和抗癌等功效逐漸明晰,隨著人們保健意識的增強,工夫紅茶以獨特的品質風味和保健功效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
近年來茶葉市場上,紅茶出現香氣不高,甜度不夠,有酸味的滇紅茶,影響了滇紅的品質。
基於已傳承的滇紅茶工藝,蒲門茶業注重科技研發,引入科技力量,公司與雲南農業大學、西南林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高校達成戰略合作關係,成立了產品研發中心,從產品原料到成品出庫進行技術把關,保證產品質量。組織科研人員,針對滇紅存在的香氣不高,甜度不夠,有酸味的現象,分析原因,從工藝入手,開展試製與研究,提高滇紅品質。
通過應用現代工業新裝備、新技術,優化整合滇紅茶傳統加工工藝,加工過程達到機械化、連續化、清潔化、自動化和標準化的要求,提高產品加工水平,提高產品品質,實現高值化精深加工並進行產業化示範,推進茶葉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產業升級和提質增效。
解決傳統滇紅茶長期存在的酸性問題。滇紅茶與其他茶產品不同,香氣為自然香,無外添加作用形成的香氣,因此滇紅茶香氣不高,目前也沒有市場需求的國際香型,隨著存放時間滇紅茶的自然香氣逐步消失和減弱,通過對這一課題的研究,解決提高傳統香氣的難題。滇紅茶入口甜度為自然形成,但也存在長期存放消失或減弱現象,著力研究這一課題有利滇紅茶保質期的重新科學認定。由於茶葉後發酵的歷史存在和特有存在,製作當初為優質滇紅茶也會因後發酵而產生酸感,影響了滇紅茶的品質和存放,一直以來都作為茶人攻克的技術難題和工藝難題。
在《雲南民族茶文化》一書中關於《提高滇紅茶香氣和甜度的工藝研究》中就針對提香增甜、滇紅茶發酸等問題進行了具體分析研究,主要從紅茶原料選擇——生產加工設備關鍵參數設置——試驗流程等幾大方面進行解剖,同時又主要分析了滇紅茶提香增甜問題及滇紅茶發酸分析做了大量試驗。
通過連續2年多批次的試驗,蒲門生產的滇紅香氣和甜度都有明顯的提高。
試驗表明,引起滇紅茶發酸主要有以下幾大環節:
收青:滇紅茶由於採摘基地過於分散,離初制所距離遠,地理環境複雜,茶青運送過程裝茶太緊,距離較遠,悶熱,內部「缺氧發酵」,產生酸味物質。
萎凋:萎凋攤涼厚度需適宜,萎凋槽攤涼厚度大,需及時鼓風,散發熱氣;雨水茶悶堆,接觸不到氧氣,缺氧發酵,產生酸味物質。
發酵:需充分接觸氧氣,適度發酵;滇紅茶初制工藝中嚴格執行發酵「翻葉」工序的較少,長時間發酵卻缺氧,悶堆後產生酸味物質。
烘乾:充分烘乾,毛茶水分重,存儲過程持續「後發酵」,由於包裝堆放,不能充分接觸氧氣,同樣屬於「缺氧發酵」,產生酸味物質。
存儲:未烘乾的紅茶中酶的活性沒有完全失效,在存儲中受潮,持續「缺氧後發酵」,產生酸味物質。
提香增甜的關鍵工藝是:
鮮葉採摘:鮮葉原料來自無公害茶園的清潔、安全、環保的鮮葉,要求鮮葉原料達到嫩、鮮、勻、凈的品質要求;
萎凋:室內萎凋時充分通風,運用萎凋槽鼓風,但萎凋中間停止鼓風1~2次,每次約半小時,利於茶葉內水分恢復,均勻分布到葉面,有利於水解作用,產生高沸點的芳香物質,減少低沸點的青草氣類香氣物質。
發酵:適度輕發酵、保持花果香鮮爽清新;
烘乾:需嚴格遵循二次乾燥「足火快速高溫薄攤、毛火慢速低溫厚攤,中間攤涼」的原則;
存儲:紅茶存儲中需嚴格執行避光、乾燥(密封)的要求,日晒產生日晒氣;受潮吸水香氣降低。
研究試驗,根據產品品質狀況對生產線的性能及工藝參數進行不斷優化與改進。通過應用現代工業新裝備、新技術對如何優化滇紅茶加工工藝、提高產品加工水平、提高產品品質等問題進行了研究,達到了提高傳統滇紅茶香氣、提高傳統滇紅茶甜度、解決傳統滇紅茶長期存在的酸味問題、實現高值化精深加工並進行產業化示範、推進茶葉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產業升級和提質增效等效果。
TAG: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