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回首《半生緣》,看張愛玲筆下海上風華

回首《半生緣》,看張愛玲筆下海上風華

欣聞劉嘉玲、蔣欣等領銜電視劇《半生緣》滬上拍攝正酣,記不得這是張愛玲這部長篇處女作第幾次視聽藝術的轉化,總覺得沒夠,我們還可以跟張愛玲筆下的海上風華索取更多。談及《半生緣》的改編,自然繞不過1997年許鞍華電影《半生緣》,看似輕描淡寫的兒女情長,不露痕迹地映襯出了那個時代之於個體命運的嗟嘆與蒼涼,但那一次許導過於節儉,舊上海的色調總是灰濛濛的,由狹窄的車廂、走廊和平民室內構成的鏡頭空間,成為一眾男女情感的困壓。許鞍華對張愛玲筆下的人物的拿捏是刁鑽而敏銳的,但她犧牲了原著里大半箇舊上海風華。

從原著角度來說,失卻了海上風華的《半生緣》是不完整的。張愛玲筆下除了妹妹曼楨,還有姐姐曼璐,妹妹曼楨及其一家七口的安逸,正是舞女身份的姐姐的犧牲換取的,姐姐曼璐的人生,則是舊上海風華的一個側影。話說二十世紀的上海,交際舞在上流社會和中產階級蔚然成風,一時間湧現了百餘家西式歌舞廳,經過一番激烈的浪淘沙,百樂門、仙樂宮、大都會和麗都脫穎而出,成為舊上海四大舞場。這既是大上海名流的風月場,也是底層舞女的謀生地。

張愛玲的《半生緣》原名《十八春》,始於1950年3月至1951年2月在《赤報》的連載,張愛玲移居美國後,於1966年重寫了這個故事。《半生緣》筆下的曼璐之名想必並非信手捏來。上世紀40年代,大上海百樂門最紅的舞女非陳曼麗莫屬,她多才多藝,曾與京劇名家葉勝蘭、馬福祿合演過《鴻鸞禧》,擁有眾多政商界追求者和靠山,1941年,這位叫曼麗的舞女因拒接為日本人伴舞,被日寇派人槍殺。曼璐雖沒有曼麗走紅,年輕時卻也不乏金主追求者,乘著風華的尾巴嫁給祝先生這樣的渣男,已是舊上海底層舞女的理想人生。

舊上海風月場給張愛玲創作的靈感不足為奇,想當初百樂門1933年開業,時任上海市長的吳鐵城還到場致辭,後來飛虎隊陳納德和陳香梅的訂婚儀式就在百樂門舉行,連卓別林夫婦訪問上海時也曾慕名而至。我們在電視劇《少帥》所見張學良出入百樂門並非杜撰,因為張學良本就是百樂門的常客。儘管舊時的歌舞廳早已不在,但百樂門作為舊上海的文化地標長留下來,但凡涉獵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舊上海風月的影視作品,都繞不過百樂門三字。有關舊上海風月場的奢華與極致,莫過於姜文2014年大作《一步之遙》里的渲染。而吳宇森在《太平輪》里,還有1948年「舞女運動」的場景,可惜章子怡飾演的於真生不逢時,因為歌舞廳關閉,只能流落巷尾淪為流鶯。

有人說一個時代的女性,都在張愛玲的那身旗袍下,這話對,也不對。《金鎖記》的曹七巧,《傾城之戀》的白流蘇,《半生緣》的曼璐和曼楨等,雖都是時代浪花里最具代表性的一朵朵,但舊上海的文壇除了張愛玲,還活躍著蘇青和潘柳黛,走出過陸小曼,丁玲曾在這裡成長,蕭紅的《生死場》在這裡出版。不少作家自居不自覺地將自己的筆觸對準了舊上海風華,茅盾的《子夜》可以說是上世紀三十年代舊上海的「清明上河圖」,錢鍾書的《圍城》故事起於上海終於上海,木心的《上海賦》把上海的精緻繁華與破落陰暗一併剝離。與舊上海有交集,或聚焦舊上海的作家還有很多,但專註於時代女性命運的,張愛玲無疑是第一人。

時光相去張愛玲筆下的《半生緣》五十載有餘,雖然舊上海女性的苦難一去不復返,但它的奔騰、精緻和包容卻留了下來,成為現如今新上海氣質和新上海文化的基因。而她當年留下海上風華和那句「成名要趁早」,至今還影響著一代代年輕人。

《半生緣》重啟,據說劇組為了劉嘉玲三顧茅廬,很期待劉嘉玲穿上張愛玲筆下旗袍的樣子。再聯想許鞍華電影版,除了劉嘉玲和梅艷芳的對位,還有蔣欣和吳倩蓮,鄭元暢和黎明,郭曉東和葛優的對位。借著張愛玲絕世而獨立的筆觸,又一場舊上海的浮世大賞、女性的命運交響即將開幕。

【曾念群/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烹小鮮 的精彩文章:

好的表演要一切由心而發

TAG:烹小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