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風景園林》2018-01 專題導讀

《風景園林》2018-01 專題導讀

全文刊登於《風景園林》2018年第1期P14-57、P83-94

從技術生態到人文生態,從物質生態到精神生態,從經濟生態到政治生態,從文化生態到人類生態……泛生態化和生態常態化是這個時代的屬性。「生態」 如同 「功能」 一樣,是任何一個設計不必言說且需腳踏實地解決的常識性問題。從常識性問題和設計師的責任來說,生態是無需 「表達」 的——設計師以 「有為」 的設計創造 「無為」 的生態表達,是設計的自由王國之境。欲達自由王國「無為」之境,「有為」 的生態表達是必然之徑。生態表達(ecological expression)常見於植物和醫學研究者中,通過分子化學和基因等展開,研究物體本質的表達。借其對 「本質的表達」,風景園林生態表達專題意欲探索風景園林所應有或需要的生態表達。風景園林的本質是空間,風景園林的生態是空間的生態。生態學和景觀生態學的理論是否適合或者是風景園林需要的生態?風景園林教育需要怎樣的生態教育?風景園林自己的生態是什麼?風景園林需要怎樣的生態語言和表達?本期刊文分享了不同作者的思考。

——專題主持人:北京交通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蒙小英教授

生態思想的發展演變及其對風景園林的影響

劉京一?林箐*?李娜亭

19世紀中葉—20世紀60年代,生態學將生物和環境視為一個整體,一些風景園林理論和實踐蘊含了這一思想;20世紀60—70年代,一些學者將生態學的「平衡態範式」引入風景園林學科,形成以自然優先和科學實證為特徵的生態決定論思想;20世紀80—90年代,生態學發生以複雜性為特徵的範式轉變,規劃設計開始以景觀生態學理論為基礎,重視景觀動態格局以及科學與藝術的結合;20世紀末出現了將生態作為複雜系統的隱喻的趨勢,生態都市主義思想和實踐應運而生。今天風景園林中的生態思想是多層次的,並綜合體現在實踐之中。

從地圖疊加法到GIS

詹姆斯·科納將「生態」作為複雜系統的隱喻

從生態學語言向景觀生態規劃設計語言的轉化途徑

岳邦瑞*?費凡

本研究旨在探索景觀規劃設計領域中的生態知識(生態學語言)與生態實踐(景觀生態規劃設計語言)之間的轉化關係,希望通過一套邏輯嚴密、步驟清晰、簡單有效的轉化途徑推進這一學界持續討論的問題。研究首先通過相關綜述研究了二者之間的關係,提出景觀生態規劃設計三層次研究體系,從而確立了應用基礎研究在轉化過程中的橋樑地位。然後通過剖析基於島嶼生物地理學原理開展的自然保護區規劃的經典方法,發現從生態學基礎研究通往生態規劃設計應用的橋樑是「空間導則與空間格局」的提煉,基於此提出了T-P-C的轉化途徑。最後,通過T-P-C途徑的指導提出了具有普適性的5步驟轉化方法。研究希望通過這5步驟的轉化方法,引導更多生態學基礎知識能夠言之有理、行之有效地轉化到具體的景觀規劃設計實踐之中。

國內外學者對景觀生態規劃設計概念的描述

動態均衡理論的圖示模型

基於空間生態特性的景觀圖式語言研究方法與方法論

王雲才

圖式語言是基於景觀空間的生態特性而建立的一種表達景觀地方性和空間邏輯的新範式,是以圖式為基本語言符號研究景觀空間由基本空間、複合空間到整體景觀空間的基本語彙與基本邏輯關係,並為塑造新景觀提供語彙、語法等圖式語言體系的支撐。圖式語言研究是採用了景觀空間原型與高效空間、空間選擇與樣本分析、空間抽象與圖式提取、圖式語彙與空間邏輯以及圖式語言體系構建與驗證的研究方法。圖式語言的研究方法是基於結構主義與解構主義、自組織協同理論與邏輯設計、空間生成過程與空間推理以及景觀的多重表意與語用學等方法論基礎之上的。圖式語言的研究方法和方法論基礎是景觀空間的系統性、有機性和演變性決定的,是多學科研究方法和方法論的綜合。

典型景觀空間從遙感影像到圖式的提取過程

基於城市空氣調節的區域綠色基礎設施識別研究

吳遠翔?劉曉光?吳冰?袁雪嬌

在中國城市高密度開發的用地模式下,依靠城市內部的有限綠地很難達到空氣凈化的自平衡。城市周邊的綠地、水體等綠色基礎設施在提供清潔空氣、消解空氣污染物、調節城市氣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論文從調節城市空氣質量的視角切入,以哈爾濱為研究案例,以ArcGIS為數據分析平台,提出市域尺度下城市綠色基礎設施識別的方法:1)空間單元識別:以局地環流理論為依據,根據地表覆蓋與植被類型數據,識別出綠色基礎設施的3類空間單元;2)城市風場分析:通過對一年四季典型月份的氣象統計和基於風環境模擬軟體CALMET的風場模擬,得到哈爾濱的典型月份風環境圖;3)空間體系表達:根據城市風環境圖,分析綠色基礎設施在調節城市空氣中發揮的作用,得到GI的空氣調節空間分布體系。研究成果可以作為編製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和制訂區域生態綠地保護策略的依據,並在城市風環境分析、城市風道規劃等領域得到進一步應用。

研究區域地表覆蓋數據圖

CALMET風場模擬分析

江南圩田的法與式:生態系統服務與空間形態增效

汪潔瓊?唐楚虹?顏文濤*

以江南圩田為研究對象,文章闡釋在風景園林生態的語境下,以生態系統服務效能為「法」,以空間形態為「式」,有法有式,有律可循的觀點。通過「水—綠—人」三者的關係,進行傳統江南圩田原生空間形態的整體解讀,剖析其間蘊含的8個維度的生態系統服務,反思當下圩田地區建設過程中的衝突與矛盾,進而探討傳統江南圩田生態智慧對當代圩田地區發展與規劃實踐給予的啟示:「順水而為」適度改造自然的理念;形成三生融合的整體人文生態系統;以及與水相協調的傳統社會治理系統。

溫州三垟濕地生態系統服務綜合效能評價

雨水花園設計的生態表達

蒙小英?鄒裕波?趙雯

雨水花園設計的生態表達是對雨水花園設計中有雨水花園特色的生態性要素和有雨水生態特徵的設計表達方法的探討。雨水花園設計中有特色的生態過程主要有雨水處理的生態過程、花園生態系統中植物生態過程以及人感知雨水生態的精神生態過程。基於現階段雨水花園設計實踐,在生態綜合效應下,建構了由有特徵的生態性要素、生態顯露設計和生態技術聯盟組成的雨水花園設計生態表達圖式。

衡水格雷服裝產業園雨水花園觀賞草秋景

阿普雨水花園植物

擬自然水景的水均衡分析及水量設計研究

周虹宏?白新祥*

低影響設計和開發(LID)雨水資源,有助於水資源的保護和水景減量設計,形成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的水景海綿體。將水均衡法運用於水景參數化設計中,構建擬自然水景水量平衡方程式,探尋匯水區雨水匯水量最佳值,進而為水景水量設計提供參考。由水均衡法核心思想質量守恆原理,即區域總輸入水量等於總輸出水量,提出擬自然水景水均衡分析方法,並以習水箐山森林公園主入口景觀區為例,探討水均衡分析在水景參數化設計中的應用。

雨水彙集及損耗示意——箐山森林公園主入口鳥瞰

原始場地季節性雨水景觀

城水互動:唐宋成都城市水系與自然系統嬗變

李恆?王向榮*

成都水文化源遠流長,城市水利自古蜀先秦至後世明清的持續建設,帶動了歷代興盛。唐宋是古代成都歷史上內部水系變革的最重要階段,唐代的大規模行動構築了「二江環抱,兩水夾池」的結構體系,宋代在此基礎上修補完善,又形成溪渠密布的水網,城市水利系統成熟完善。在此背景下,河道突破基本功能成為框定城市的自然骨架,園林依水而建營造出大規模的自然空間,城市環境的總體風貌也隨著水網體系而確定,推動了內部自然系統的嬗變。本文梳理唐宋成都水利建設與城市的互動關係,探討水系與自然系統的內在聯繫及深刻影響,最後根據目前成都頒布的規劃辦法,結合內部河流現狀及古代歷史經驗,提出思考借鑒。

唐宋時期二江的改動帶來深刻影響,貫穿後世,傳承至今,城市格局及景觀風貌以此為基礎延續展開

清代金沙寺、大佛寺依二江建設,可窺測唐宋成都因水而就的自然園林

寧波月湖古代城市公共園林流變研究

劉琪琪?王欣*

寧波月湖是以月湖為中心開闢形成的湖泊型公共園林,然而不同於大多數湖泊型公共園林,月湖是園林史上少數存在於城內並發展為人文地標的公共園林。月湖初辟於唐貞觀年間(627—649年),極盛於宋元祐年間(1086—1094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作為唐代開闢且至今現存的公共園林,月湖的發展經歷了城市公共園林形成的4個典型階段,對於中國古代城市公共園林及其產生文化的發展有實證意義。本文結合保存得較為完整的江南地方志圖文,梳理了寧波月湖的園林建設歷程,並重點從外在形式和內在驅動兩方面歸納了月湖公共園林演變的動因機制,提出了園林與城市相互影響共同發展的觀點。

北宋時期月湖想像復原平面圖?

西湖與宋代明州城街坊的空間關係

A :西湖;B:子城;C :鄞縣縣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景園林雜誌 的精彩文章:

TAG:風景園林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