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消失」八十載的「仙宮」待復活

「消失」八十載的「仙宮」待復活

「消失」八十載的「仙宮」待復活

佔地三十餘萬平方米、具皇家宮觀特徵、時代序列最完整

江西龍虎山大上清宮復原沙盤。 攝影:本報記者萬象

一塊「清嘉慶十五年重修上清宮」宮碑,展開了我國史上最大規模的道教考古發掘工作。塵封地下80載的江西鷹潭龍虎山大上清宮遺址得以重見天日。

歷經4年時間努力,考古工作者基本摸清了大上清宮遺址的分布範圍、宮觀建築的格局和歷史演變脈絡,初步推斷遺址佔地面積30餘萬平方米,據悉,該遺址是我國迄今為止發掘的規模最大、等級最高、揭露地層關係最清晰、出土遺迹最豐富的具有皇家宮觀特徵的道教正一教祖庭遺址。

而大上清宮遺址所展現的完整性、真實性及反映的普遍價值,讓專家呼籲「用看待世界遺產的眼光」去發掘、保護、展示和利用。

《水滸傳》中曾有細緻描寫

「樓台采翠遠分明,聞說仙家在此城。欲上仙城無路上,水邊花里有人聲」——唐·顧況《安仁港口望仙人城》

「道士身披魚鬣衣,白日忽向青天飛。龍虎山中好明月,玉殿珠樓空翠微」——唐·吳筠《龍虎山》

……

在文人騷客的筆下,龍虎山和大上清宮無一不顯得「仙氣十足」。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起源於東漢末年,距今有1800多年的歷史。相傳江西鷹潭龍虎山地區的道教活動同樣源於那個時期。據文獻記載,大上清宮自北宋開基設壇以來,歷經宋、元、明、清,是歷代正一道天師禪宗演法、修行傳籙、降妖除魔的宗教場所,是中國道教正一教祖庭。

據歷代《龍虎山志》記載,相傳東漢和帝永元年間,第一代天師張道陵於龍虎山結廬煉丹,建立「天師草堂」。後經歷了魏晉時期的「傳籙壇」、唐會昌年間的「真仙觀」、北宋時期的「上清觀」「上清正一宮」、元武宗時期的「大上清正一萬壽宮」、清康熙時期的「大上清宮」等不同發展階段,大上清宮逐漸演變成為「兩宮十二殿二十四院」的龐大規模,不僅在江南稱為第一大觀,在全國也是首屈一指。

正如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第一回中對大上清宮的描述:「青松屈曲,翠柏陰森。門懸敕額金書,戶列靈符玉篆。虛皇壇畔,依稀垂柳名花;煉藥爐邊,掩映蒼松老檜……」「三清殿上,富貴不可盡言。左廊下九天殿、紫微殿、北極殿;右廊下太乙殿、三官殿、驅邪殿……」好不氣派!

遺憾的是,民國十九年(1930年)的一場意外大火中,大上清宮的殿宇樓閣幾乎化為灰燼,僅存福地門、下馬亭、午朝門、鐘樓、東隱院和福地門前的三座碑亭。如今,我們看到的大上清宮景點是2000年龍虎山景區按照清代格局重建的大上清宮一期工程。

幸運的是,在2014年6月,大上清宮二期工程施工過程中發現了大片建築遺迹,隱約可見琉璃建築構件,還出土了一塊刻著「重修上清宮」「大清嘉慶十五年」等字樣的石碑。據鷹潭市文廣新局局長黃順茂回憶,「道文化」一直是鷹潭的一張城市名片,這一發現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及時上報國家文物局。

專家考證後認為,這一建築遺迹是自北宋徽宗時期上清宮遷址至此後的大上清宮原址。在獲得國家文物局批准後,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鷹潭市博物館於同年8月對該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試圖揭開被譽為「晝夜常明羽人國,春秋不老葯仙宮」的道教正一派祖庭遺址的神秘面紗。

考古發掘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果

「以前我們了解教派的發展脈絡只能通過文獻,如今卻有了實實在在的宮觀遺址。」在專家論證會現場,江西省道教協會副會長曾廣亮激動不已。

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顯示,大上清宮遺址位於山前緩坡地帶,地形東、西、北三面臨山,南面傍水,符合古人「依山傍水」的選址,是名副其實的「洞天福地」。4年來,考古人員發掘面積約5000平方米,並對周邊地區進行了30平方公里大範圍的調查、勘探,基本摸清了大上清宮的分布範圍、宮觀建築的格局和歷史演變脈絡,對大上清宮遺址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

大上清宮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胡勝在日前召開的大上清宮遺址考古成果專家論證會上通報了該遺址的階段性考古成果。

一是弄清了上清宮的基本布局。大上清宮由上清宮和斗姆宮組成,即「兩宮十二殿二十四院」的「兩宮」。通過考古,在遺址的核心,發掘揭露有龍虎門、玉皇殿、后土殿、三清閣、三官殿、五嶽殿、天皇殿、文昌殿、明清碑亭、東廂房等。通過與文獻相互考證,以及較大規模的考古勘探,基本可以確認,它們就是在明代基礎上,清代前期大規模修葺留下的上清宮建築基址。

二是初步梳理了大上清宮周邊的道教活動遺存。在集中發掘大上清宮遺址的同時,考古工作者還對周邊道教遺迹進行了調查,發現宋元至明清時期遺存共有29處,包括建築基址18處、洞穴基址2處、墓葬7處、窯址2處,其中宋元建築遺存多處。這些遺存基本反映出以大上清宮遺址為中心的道教分布狀況、影響範圍等狀況,描繪出龍虎山地區道教活動逐漸形成了以大上清宮為核心地向四周擴散的過程,也佐證了大上清宮強大的道教文化影響力。

三是出土了一批較重要的文物。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黃、綠琉璃建築構件,使得大上清宮遺址披上了皇室色彩。出土的大量由元朝樞密院定燒、專供皇室貴族或重要宮觀使用的樞府瓷,有力證明了大上清宮的等級身份。此外,明代御碑亭、清代的雍正御碑亭和清代嘉慶重修上清宮的石碑,更是直接證明大上清宮的擁有的皇家身份。

「目前,考古工作已展現了大上清宮完整的明代建築基址,並發掘到了部分宋元建築遺存,為研究和認知其發展演變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見證。遺址的考古發掘系統、科學,遺存保護良好,是我國宗教遺址考古發掘的重大成果。」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中國古迹遺址保護協會副理事長呂舟說,大上清宮是我國道教最重要的宮觀建築群,在道教發展歷史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對大上清宮遺址的評價是「完整、壯觀」。他認為,遺址揭露的時代序列比較完整,與文獻記載高度吻合。這是中國古代宗教史上的重大發現,對研究道教歷史、古代建築史、中國古代宮室制度具有重大意義。「道教是傳統宗教。這也是我國迄今為止道教相關遺迹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一次發掘。」

不可被低估的歷史文化意義

迄今以來規模最大、等級最高、揭露地層關係最清晰、出土遺迹最豐富、具有皇家宮觀特徵……這些驚嘆號首次集中出現在一個道教遺址身上,實屬不易。但可有人想過,如此巍峨的皇家道教宮觀建築群為何會出現在江西?

據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信立祥介紹,第四代天師張盛是奉父親第三代天師張魯之命回歸龍虎山的,這與當時的政治背景有關。

此前,張魯雄踞漢中近30年,直至投降曹操。曹操攻取漢中後,對張魯採取了「恩威並重」的手段:一方面將張魯及兒子拜將封侯,另一方面削弱天師道的勢力,調離骨幹人員,方便控制。張魯因此交代兒子擺脫曹操的控制,還居龍虎山。張盛還居龍虎山後,張天師才開始世襲於此,再未移徙。江南也逐漸成為「天師道(道教正一派的前身)」的中心。

「遺址所蘊含的各方信息是不可估量的,是研究朝廷與地方關係、政治與宗教關係、官式建築與地方作法融合的重要實例。」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總建築師崔光海說,大上清宮是江西地區為數不多的北方官式建築之一,是北京宮廷與地方宗教團體互動的具體實物,代表了正一道天師與帝王的密切交集。

大上清宮是參照北方官式建築建造而成的,但從現場發掘的情況來看,它既有北方的建築特點,又有南方的藝術風格,既有民間的喜好風俗,又採用官式的建造法式,使得大上清宮成為一件難得的文保精品。

遺址庭院內大面積鋪設鵝卵石,這在北方官式建築中極為罕見,而南方建築多採用鵝卵石鋪地;遺址中主體建築牆體厚約60~90厘米,這就是典型的北方風格,南方不見;遺址內柱礎多為古鏡柱礎,露明部分很矮,這也屬於北方的建造風格,由於南方潮濕,一般柱礎露明部分非常高,但是,在柱礎使用材料中,發現有紅砂岩柱礎,這是龍虎山地區盛產的石材,也就是說,南方材料、北方做法,也是南北融合的實例。

專家認為,遺址經過歷朝歷代的修葺、重建、擴建,為歷史學、考古學、宗教學、民俗學、建築學等提供了第一手重要的出土資料。特別是遺址作為傳統文化的典範,為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的實物。

據文獻記載,康熙二十六年,康熙帝親手御書匾額「大上清宮」,而國內其他道教宮觀均稱為「上清宮」。這體現了「大上清宮」的特殊地位。

「結合發掘資料和文獻比對,遺址內一塊區域被我們推斷為提點司遺址。提點司是大上清宮擁有一定政府管理職能的重要依據。」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徐長青介紹說,大上清宮自元代起被朝廷重視,掌管起江南地區道教事務,並在明初洪武時期全面掌管全國的道教事務。

魯迅先生曾說:「中國根柢全在道教」。大上清宮遺址正是歷史的見證。

「用看待世界遺產的眼光」

大上清宮遺址所展現的完整性、真實性及其反映的普遍價值,使其蘊含的價值更加巨大。專家呼籲「用看待世界遺產的眼光」去發掘、保護、利用。

「大上清宮遺址內殿宇遺存名稱、結構、性質基本清晰,這在目前國內道教遺址中是不多見的。作為我國揭露面積最大、最完整的道教宮觀,對道教遺址實物研究具有重大價值。」中國道教考古及道教研究專家、四川大學考古學系教授白彬說。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魏堅認為,大上清宮遺址非常符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要求。如若申報成功,將極大地豐富龍虎山這一世界自然遺產的文化內涵。

「大上清宮遺址雖然地處江西鷹潭市境內,但它不僅僅是鷹潭的,也不是江西的。因為它還處在世界自然遺產的範圍內,所以它更是世界的。」徐長青建議,要以世界的眼光、以世界遺產地的高標準去認識、研究、闡釋大上清宮遺址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充分挖掘它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並努力保護好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讓它在新的歷史時期煥發出新的活力。

徐長青表示,未來將在做好考古發掘工作的前提下,做好遺址的保護利用工作,特別是南方地區潮濕環境,更要加強文物本體保護。

記者還了解到,鷹潭市正全力打造「中華道都」,推動道文化顯性化、大眾化、體驗化,增強百姓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努力把鷹潭打造成「海內外道眾朝覲的聖地、道文化研究館藏的高地、道家養生健身的福地、道文化產品創意創新的基地、道文化體驗的目的地」。(本報記者袁慧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社 的精彩文章:

高連珠:加強古村落保護 讓贛派建築明珠重放光彩

TAG: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