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道菜不能連吃三口,請看清代皇帝如何用餐?

一道菜不能連吃三口,請看清代皇帝如何用餐?

原標題:一道菜不能連吃三口,請看清代皇帝如何用餐?


作者:延安大學閆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貧窮限制了想像力,記得有一個小故事講的是兩個農民,幹完農活吃飽喝足在院子里乘涼。老的說,不知道皇帝現在在幹嘛?壯的說,還能幹嘛,還不是一樣在乘涼!老的說,不知道皇帝晚上吃幾個窩窩頭?起碼得五六個吧?鹹菜疙瘩得管夠!壯的說,什麼窩窩頭,皇帝那麼有錢得吃白面饅頭!


(御膳房)


現在我們可以知道皇帝用餐的基本情況,而不是去荒唐的揣測了。清代史料記載,皇帝的飯不叫飯,而叫做「膳」,皇帝叫飯叫做「傳膳」,吃飯叫做「進膳」或「用膳」,做飯的廚房,叫做「御膳房」。御膳房由內務府管理,設管理人員若干。皇帝每天吃飯都要經過幾道手續。首先由御膳房的官員列出膳單,然後經內務府主管大臣審閱並備案,最後才能烹飪製作。


御膳房的食材很有講究,水是從京城西郊玉泉山專門運來的泉水,米是在京西一帶由專人培植的稻米。雞、鴨、魚、豬肉及新鮮蔬菜,則購買自市場。各種山珍海味、奇瓜異果等,由全國各地進貢。


(清康熙款藍地黃龍紋盤)


清朝皇帝沿襲東北滿族的一些飲食習慣,不同與我們一天三頓飯,每天只有兩頓正餐,早膳和晚膳,早膳一般是在早晨7~9時進行,晚膳是在午後1~3時進行。除了兩頓正餐之外,還有兩頓小吃,用膳的時間和地點並不固定,但多在自己的寢宮或者經常活動的地方,一般是單獨擺桌,無人陪餐。



(清康熙款黃釉菊瓣盤)

皇帝用膳的程序很多,皇帝想傳膳時,跟身邊的太監吩咐一聲,這個太監就傳給下一個太監,一直傳到御膳房。御膳房的太監們會抬著大小膳桌,捧著朱漆盒,將膳食抬過來。桌上每個菜碟或菜碗都設有一個銀牌,這是為了檢驗飯菜是否有毒,即使小銀牌沒有變色,也會有太監「嘗膳」,也就是把每個菜都吃一點,以確認無毒。最後把這些盤子擺放在規定的位置,將菜上的銀蓋取走。這時候,皇帝才會入座「用膳」。為了皇帝的安全,皇帝在用膳時不能把同一道菜連續吃三口,這是為了避免有人知道皇帝的喜好,投毒謀害皇帝。



(清乾隆款黃釉團龍紋碗)


皇帝御用的膳食很精緻,餐具也非常有講究。餐具以金銀器為主,也有質地上乘的陶瓷製品。器皿精巧非常,體現了其至尊至榮的地位。


參考書目:張卉妍編著,《老北京的趣聞傳說》。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桂強


歡迎訂閱季我努學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清朝的國子監有何作用?都有誰任過國子監長官?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