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冷」的科研成果如何走出象牙塔?這裡有5個接地氣的案例
說起中科院的科研成果,你會想到什麼?
可能新聞中更多的曝光的是「墨子號」量子衛星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千公里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FAST」單天線望遠鏡可以實現大天區、高精度的天文觀測;「海斗號」全海深無人潛水器刷新世界最大下潛深度……
這些來自中科院的科研成果都非常重要,但對於普通人來說,這些可能離我們的日常生活比較遠。
所以,今天雷鋒網想帶你看點不一樣的科研成果,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更加貼近,能解決的問題,也許會有點超出你的想像。
以下內容來自中國科學院「十八大」以來創新成果展,雷鋒網進行編輯整理。
一、重離子治癌技術---讓離子穿透人體健康組織將癌細胞殺死在不久的將來,癌症病人在治療過程中也可以無副作用,無痛苦,不需要打針吃藥,而且還不易複發。這一「治癌利器」就是重離子,簡單來說,就是離子能穿透人體健康組織將癌細胞殺死。
來自中科院的夏佳文院士是重離子加速器專家,他解釋,重離子治療癌症腫瘤和普通射線治療有著本質的不同。離子在穿透人體健康組織的時候能量損失很小,不用破壞人體免疫力,絕大部分能量將沉積在癌組織上,將癌細胞殺死,使癌細胞DNA分子鏈雙鏈斷裂,不易複發,並無副作用,無創傷、無痛苦,更不需要打針吃藥,尤其適合不宜動手術的人群。
二、子宮內膜再生臨床研究---解決不孕不育聽起來「高大上」的中科院也會研究不孕不育的課題?
是的,而且研究成果已經初露端倪。今年的1月12日,通過幹細胞干預卵巢早衰療法,一名成功自然受孕至分娩的健康寶寶在南京順利降生,這也標誌著卵巢再生臨床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這項研究解決的問題,是卵巢的早衰問題,這在育齡女性中的發病率已經超過1%,且近年來發病率呈上升和年輕化趨勢,這類患者即使通過輔助生殖技術,也很難實現受孕。
雷鋒網發現,從事再生醫學研究的戴建武團隊,此前已經在子宮內膜再生、脊髓神經再生等臨床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為解決卵巢早衰這一「不治之症」,戴建武帶領團隊設計研發了可注射智能型膠原支架材料,用於卵巢功能再生。
經過前期大量體外實驗和動物試驗,研究團隊證實了臍帶間充質幹細胞聯合膠原支架材料,可通過磷酸化卵泡發育的關鍵分子,加速原始卵泡激活和顆粒細胞增殖。
這意味著,隨著卵巢再生技術的成熟發展,以及國內對於幹細胞治療相關政策法規的完善,更多患者享受到通過幹細胞再生技術治療卵巢早衰的「福利」,為期不遠。
三、煤氣化直接制烯烴---讓塑料生產過程更清潔,成本更低「烯烴」這個詞你可能並不熟悉,其實,我們每天都會用到的塑料就是從烯烴生產而來。
德國科學家費舍爾和托普希在1923年,發明了煤經合成氣生產高碳化學品和液體燃料的費託過程。儘管該過程並不完美,產生大量CO2,消耗大量水,且產物選擇性差,後續處理消耗大量能量,但卻一直被認為不可替代。
與費託過程不同,來自中科院的包信和團隊直接採用煤氣化產生的混合氣體,高選擇性地獲得低碳烯烴,從原理上創立了一條結構低耗水的煤轉化新途徑。
這一研究成果顛覆了90多年來國際煤化工領域一直沿襲的費託過程,尤其對石油短缺的中國而言,在煤制烯烴領域取得突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對於普通人來說,這也意味著我們未來所使用的塑料成本將更為低廉,對環境的破壞性更小。
四、超高產優質「巨型稻」---更便宜,口感更好的大米如何讓人們吃上口感更好,價格更便宜的大米,也是中科院的研究課題。
由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夏新界研究員領銜的水稻育種團隊,在2017年10月宣布,歷經十餘年研究,團隊日前培育出超高產優質「巨型稻」:株高可達2.2米、畝產可達800千克以上、具有高產、抗倒伏、抗病蟲害、耐淹澇等特點。
據夏新界介紹,這種「巨型稻」光合效率高,單位面積生物量比現有水稻品種高出50%,平均有效分櫱40個,單穂最高實粒數達500多粒,單季產量可超過800千克/畝。
「巨型稻」是在現有優異種源的基礎上,運用突變體誘導、野生稻遠緣雜交、分子標記定向選育等一系列育種新技術,獲得的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水稻新種質材料。
五、寒武紀深度神經網路處理器---讓手機性能更好,價格更低在你使用手機的離線翻譯、文字轉換為語音、人臉識別、圖像美化等功能時,其實也在考驗著你的手機晶元。從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孵化出的「寒武紀」,做的這是這項研究,它們在媒體上經常被稱作與國際巨頭賽跑的「獨角獸」。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目前以英特爾、ARM等為首的科技巨頭,在CPU、GPU晶元領域進行了嚴密的技術布局與深厚的專利積累,國內相關企業要想趕超,實屬不易。
但從另外一方面看,作為全新技術領域,AI 晶元技術在全球的發展尚屬起步,它可廣泛用於手機等電子設備、機器人、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伺服器等。國內企業若能抓住機遇,便可實現快速發展。
來自寒武紀的 cambricon1A晶元,最大的特點是功耗小、專用AI運算,是全球最先運用於手機移動終端的智能晶元,目前這款1A晶元已用於華為手機 mate10 的麒麟970晶元系統中,並遠銷歐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據其知識產權部總監胡帥胡帥介紹,寒武紀還在通用深度學習演算法、智能機器人領域加大研發力度,未來將有一大批用於無人駕駛、手機終端、伺服器終端的技術成果實現轉化。
寫在最後1984年的中關村開始初顯繁榮景象。在上一年,新創刊的《經濟日報》對陳春先進行了連續的報道,他被塑造成一個勇敢的「弄潮兒」,他的實踐證明走出實驗室的科技人員將大有作為。於是,在這種聲音的鼓動下,一批批的科技人員跳進了商品經濟的大海。在此前的一年,科海、京海等公司已經相繼出現,而到第二年,四通、信通和聯想等公司又先後建立。
上面這段話來自著名作家吳曉波的《激蕩三十年》,書中說到一件往事,當年中科院副院長周光召找柳傳志談話,問他對公司有什麼打算,他信誓旦旦地說:「將來我們要成為一家年產值200萬元的大公司。」
這個數字,相比今日的聯想,已是天壤之別。
但如果你看到聯想當年成立時,那間不足20平方米的中科院傳達室時,也許能體會到從中科院走出的柳傳志在科研成果產業化的道路上走的多麼不易。
日後,這間小小的傳達室常常與惠普的那個著名的斯坦福車庫一起被相提並論。
不可同日而語的,還有中科院對於科技成果轉化的態度。
據中科院黨組成員、秘書長鄧麥村介紹,十八大以來,中科院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使社會企業新增銷售收入1.7萬億元、利稅2289億元;院所投資企業營業收入1.7萬億元,上繳稅金450多億元。而「十三五」期間的目標是,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使社會企業和院所投資企業新增銷售收入累計超過4.8萬億元,利稅4800億元,提供就業崗位15萬個;孵化「雙創」企業5000家;為不低於2萬家企業提供「四技」服務;5年間專利實施超過1萬件,有效專利5年實施率達到20%。
而今,當已經70多歲的柳傳志帶領著幾十位企業家再次來到中科院,雷鋒網發現,他所強調的依舊是:
中關村的企業家真應該更多地跟中國科學院密切結合,因為本來就有天然的聯繫,應該考慮怎麼樣把更好的、更多的科研成果更加產業化、更加接地氣,能夠為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
當年那些尚在象牙塔中的科學技術成就了聯想,如今,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站在台上,依舊充滿激情地鼓勵著後輩用科技強國,而產業化、接地氣依舊是他再三強調的事情。
TAG: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