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曾國藩為什麼不北上勤王?
說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大部分人的印象,都停留在初中歷史教科書的結果上:1860年清政府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
其實,過程遠不是這麼簡單。因為第二次鴉片戰爭,分為兩個階段整整打了四年,第一階段結束也就是1858年,英法聯軍抵達天津附近的海域。
此時,英法聯軍還未上岸,就算清政府的八旗子弟都抽大煙去了,但手底下,真的沒有可戰之兵了嗎?
答案是肯定的,有!
當時,太平天國運動席捲大江南北,能與之抗衡的,就是曾國藩統率的湘軍。
太平軍的兵力成謎,從二十萬到一百萬不等,不過湘軍的鼎盛時期是有明確記載的,共計十二萬。
也就是說,湘軍以弱勝強。
由此可得出,湘軍的戰力,毋庸置疑。
那麼,清政府為什麼不下旨讓曾國藩北上勤王呢?
當然最先關注的,是湘軍能否打贏英法聯軍。
兩軍交戰,決定勝負的三個重要因素,武器、兵力和後勤。
武器方面很明顯,清政府佔據著絕對的劣勢;
但是,在兵力方面,清政府一騎絕塵,而英法聯軍,僅有一萬七千人;
最後是後勤,一方本土防守一方勞師遠征,高下立判。
所以,不讓曾國藩去,必然有原因,一般來說,分為外部和內部。
外部是怕太平天國死灰復燃。
要知道,在1856年,太平天國的矛盾再也無法根除,爆發了天京事變,這直接致使太平天國江河日下。
如果此時抽調湘軍北上,無異於給了太平天國修整的最佳時機,等曾國藩勤王回來,湘軍還能佔到多大便宜?
內部,是最讓清政府擔憂的!
歷史上有個定律,一旦需要勤王,就代表著已經對統治失去控制,比如唐朝的安史之亂。
而且,人心隔肚皮。
湘軍的組建者是曾國藩,兵力來源又大多是漢人,把這樣一支戰力頗高的軍隊,放到京畿重地,豈不是卧榻之側,已有猛虎酣睡?
於是,再從太平天國和英法聯軍的需求上看,就很明朗了。
太平天國,想的是取而代之,搶錢搶糧搶女人還搶所有地盤;反觀英法聯軍,搶錢搶糧搶女人,暫時只搶部分地盤。
所以……
※周勃的兒子治軍嚴謹,沒有命令皇帝也不得進入軍營!結局如何?
TAG:歷史開腦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