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星光黯淡,被高房價擊穿的香港!

星光黯淡,被高房價擊穿的香港!

引言:

高房價的重壓之下,香港社會正持續失血,然而,民眾大多是不會思考這背後的吸血邏輯的,他們只能感受到自己的境況彷彿越來越差,正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尤其是對比起一河之隔的「鄉下人」,人家的日子過得是越來越紅火了,而自家的收入已經原地踏步很多年,再也不比從前了~

1、黯淡的珠光

1997年,對於香港而言這是個值得永遠銘記的年份,就在該年,其結束了英國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這一年,香港以不足大陸千分之六的人口與萬分之一的土地,創造了相當於大陸近五分之一的GDP!是名副其實的東方之珠,什麼北、上、廣、深,在香港人眼裡都是農村。

那時的大陸人對於香港是仰視著的,就連「高貴的」上海人也覺在港人面前低了三分,香港的娛樂圈更是獨霸中國影、視、歌壇幾十年,似乎只有港星才配叫巨星,港片才能稱經典。

世紀之交,香港人最為闊綽的時候,隔壁的深圳、廣州、東莞、佛山等地都遍布著香港人的後花園,一個香港貨車司機的工資就足以在這些地方買個房子,養一房二奶。

那些年,深圳的房價才八千一萬,二奶一個月的花銷四五千元,在當地,已足可羨煞那些來此尋夢的大學生。一些足夠聰明的香港人買了深圳的房子,五六年後再賣掉,白玩了幾年年輕姑娘不說,到頭來還倒賺個幾十萬!這日子過的,恐怕晚上做夢都要偷偷笑

然而,這樣的生活早已成為過去,如今的香港還是那個香港,而一河之隔的那個小漁村,早已不是當年的吳下阿蒙了!今天,即使富裕的香港人在深圳房價面前也要掂量下自己的斤兩,更別提那些貨車司機了,曾經的風流往事,只好化為一句「想當年……」

事實上,隨著大陸的崛起,香港GDP總量早已被大陸的上海和北京超過,只與廣州和深圳相當,由於近年來香港經濟增速緩慢(2016年香港GDP實際增速僅為1.9%,連續4年下滑),一兩年內被廣州和深圳超越幾乎已成定局。

20年,滄海桑田,當年創造出東亞經濟神話,與紐約、倫敦並稱「紐倫港」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星光,儘管今天的香港依舊繁華,但衰頹之氣日甚一日,人們不禁要問,香港經濟到底怎麼了?

2、埋下的雷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有必要先來回顧下香港的發家史,那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天時: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香港,發家於上世紀60年代,彼時,香港成功抓住了西方發達資本主義產業轉移的契機,努力發展外向型經濟,積累了自己的第一桶金,GDP增速曾一度達到驚人的20%!

到1970年後,兩次石油危機爆發,美帝、日本以重化工為主的資本密集型產業遭到重創,開始轉型,集中發展技術密集型企業,隨之而來的科技革命、技術革命,使得高科技產業領域成了美、日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主戰場,勞動、資本密集型產業繼續向外轉移。

而承接產業轉移的「亞洲四小龍」乘勢崛起,創造了令世界驚嘆的「東亞奇蹟」,在此背景下香港取得了自1960年開始連續三個十年GDP翻番的經濟成就,一躍跨入世界發達經濟體行列。

地利:而在地理上,香港是一個天然深水港,其背靠中國大陸,外臨南海,戰時是兵家必爭之地,在和平年代則是中國與西方資本主義世界聯繫的最佳紐帶。

特別是60年代以後,中蘇交惡,「與世隔絕」的大陸將香港看成了唯一的一根救命稻草,香港藉此迅速發展成了大陸與西方經貿往來的最重要中轉站。

人和:在被英國殖民的半個多世紀里,香港逐漸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現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港府對經濟採用自由放任的政策,營造了一個自由寬鬆的環境。

高效廉潔的政府、健全的法制、成熟的資本市場和良好的產權保護等政策,使得外商投資對香港趨之如騖。

由此可見,香港的發家史當然靠的是自我的奮鬥,但也充分把握了歷史的進程,簡言之就是站對了風口。然而,這些機遇不可能再重演,很多優勢也在逐漸喪失,香港表面的繁榮之下,過度自由化的市場也給自己挖了一個坑,埋下一顆雷——房地產!

3、地產大佬的饕餮盛宴

香港地產行業的繁榮,始於60年代,但在60年代至80年代之間,並沒有產生特別龐大的地產企業,諸多地產大亨的猛然崛起,普遍在80年代以後。

如李嘉誠雖然在1958年即進軍地產,但其實一直以實業為主,直到他收購和黃之後,才開始大規模擴張。後來隨著其社會聲望的提高,開始成為高層的座上賓,權力與地產的結合開始發生某些神奇的化學反應,此後,李在地產市場風生水起,其財富大部也都來自地產行業。

憑藉地產行業的超額利潤,李嘉誠家族開始操辦港人的一切,其旗下企業涵蓋了香港的房產、電信、水電、天然氣等領域,香港七分之一的私宅物業、70%的零售市場份額、近一半的港口生意、香港主要的電信運營商都是李家的,一個香港人從出生到死亡,都繞不開李嘉誠家族,使得香港甚至有「李家城」之說。

圖為香港四大家族

李嘉誠的經歷並非個案,聲名赫赫的香港四大家族中的另外三家:郭得勝、李兆基、鄭裕彤無一不是地產起家,然後又憑藉炒房的資本進入權貴圈,掌控了香港,使得香港的社會結構嚴重失衡。

去年,據彭博億萬富豪指數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GDP估值進行計算髮現,香港十大富豪的總家產竟然相當於香港GDP的35%,世所罕見!

要知道,就連以種姓制度著稱的印度其十大富豪的財富也僅相當於本國GDP的5.2%,中國大陸更是只有1.4%,俄羅斯也只有8.8%。

另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的數據,1971年至2011年間,顯示香港財富分配公平程度的基尼係數上漲了25%,從0.43升至0.537。這是什麼概念——意味著其社會不公平程度已接近拉美國家!

而這種不公正是積累社會戾氣與仇恨的溫床,這在拉美國家屢見不鮮,而香港社會近年來不斷升溫的不滿情緒,正源於此。

圖為香港的住宅

每年,香港人在住房花銷上的消費消耗了國民收入的30%以上,但地產與建築業每年的產值之和佔GDP的比重不到10%,也就是說,香港房地產生產了不到10%的GDP卻拿走了整個社會收入的30%以上,是典型的吸血經濟。

血從哪裡來?自然是租房以及還房貸的年輕人,香港年輕人買房有多難?有個港片叫《維多利亞1號》主人公為買房拚命工作,干著多份兼職,偷賣公司資料,甚至勒死生病的父親騙得保險賠償,才勉強湊夠首付。

雖然這只是一部電影,但卻真實反映了香港年輕人買房的艱辛。對於香港的房價,只有財富金字塔頂端的人能夠坦然,絕大部分都是背著房子過活,形同蝸牛,不同的是,蝸牛的房子是天生的,港人是被別人強加的!

4、創新的不毛之地

對於香港,高房價造成的傷害遠不止於生活的壓力與社會的貧富分化,事實上香港的未來正在被高房價一步步扼殺!

早年,香港與新加坡同為港口城市,貿易發達,但是,與之對應的實業亦非常出色,其精工製造,一度全球聞名。然而,自80年代房地產大興之後,香港與新加坡,漸行漸遠。

目前,新加坡有世界排名第三的特許半導體(現在合併到了globalfoundry),有代工業僅次於富士康的偉創力,有著世界第三大石化基地,有世界第二大的海洋工程設備製造業,還有我們耳熟能詳的金龍魚等品牌。

然而香港能叫得出名的就只有幾個地產公司的名字和幾個玩地產起家的大佬,產業空心化程度驚人。

其實這也是香港老千股眾多的原因,因為多數香港企業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可盈利的業務可做,只好靠賭了!誰的賭技最高?當然是最會出老千的人,於是香港股市活生生成了一個賭場,這樣的股市估值低嗎?其實一點也不低,恰恰反應的是股民對香港企業前景的不看好。

比製造業空心化更嚴重的還有其創新能力的缺失。

由於房價高企,任何的創業在香港人看來都是天方夜譚,企業因房租不得不縮小規模,創業者只能在犄角旮旯處開一家創業型公司。在房租吞噬掉大多數利潤後,根本不可能有發展壯大的機會。

社會的所有資源被人們用來買房,躋身有房一族,然後收租,褥無房一族的羊毛,企業則是千方百計買地,造成科研領域的投入明顯不足,根據中金的數據,香港的研發強度僅為0.7%,是新加坡的三分之一,深圳的五分之一!

近年來,好不容易搞出來的一個數碼港,竟也硬生生做成了一個地產項目!建築在地產與無根金融之上的香港越來越像紅樓夢中的大觀園,外面用金粉塗飾著他曾經的輝煌,努力支撐著曾經的顏面,內里卻完全空心化,走向破敗與消亡。

曾經的香港電影為何沒落?背後折射出的就是高房價的重壓之下,香港市民社會的崩潰,如今的香港是富人頤養天年的地方,普通人的空間被不斷壓縮,生活只剩下苟且,哪有功夫去談詩和遠方?

而港片中那種草根性的情懷,大眾性的娛樂,兼容並包的氣度,是建立在平民文化和多元文化的根基之上的,失去了這兩點,自然也就失去了活力之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極簡金融幫 的精彩文章:

TAG:極簡金融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