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首屆南澳論壇專家演講《儒家哲學與生態文明的理論思考-以<中庸>為例》
演講人:程鋼
清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清華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副主任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智慧根本的著作,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這種智慧的源泉與中國文化的一脈相承,都是來自天地及自然規律。人是天地人系統的一部分,又是特殊的關鍵。人是天地所化育,生活在天地之間,所以符合天地自然規律的人的行為規範才是最智慧的,這是中庸所有觀點的本源。
《中庸》的生態系統觀:智慧與德性
1、《中庸》在開篇第一章就提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段話放在全書首章,是全書的總綱,說明性、道、教的含義與關係。
人的本性是上天賦予的,循著本性而行便是道。使道能不斷的實現,即按照道的要求不斷的修養便叫做教化。中庸之道便是各安其所,萬物才能正常茁壯生長。
人是天地人系統的一部分,又是特殊的關鍵。天生萬物,萬物有天然的造化規則,那就是生態。人與萬物都共同生存在一處天地,大家應各自按照各自的天然造化規則生存,天下間的萬物都早就走在它們應有的軌道上,也都在率著它們的性,而結出該結的果。
只是自以為聰明的人類,會受他們的七情六慾誘惑,擾亂萬物本性的特質與規則,使得萬物本性中的造化路線,偏離了應有的軌道。人類不應該任性按照他們自己的慾望去隨波逐流,去改造天地萬物,這就是生態文明。
2、《中庸》中提出「擇善固執」和「君子時中」的思想來規範生態文明建設行為,「擇善固執」的全句為」誠之者也,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我們人有「選擇」的固有的權利,「誠」告誡我們要主動積極,選擇對我們「善」的事情做。所謂「固執」也就是執著,堅持到底。即篤行之。「誠」的首要是主動積極的「擇」,「擇善」而不是「擇惡」。
「君子時中」就是要堅定信心,守一而中,須臾不離,即是執中精一。
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我們要積極主動參與生態文明建設,但是怎麼做才是」擇善「呢?
我們需要有5個步驟: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在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要順應萬物的生存規則誠心做好每一件事非要經過這五步不可。
首先我們要廣泛學習,旁徵博引,對事情有清楚、完整和有共識的認識,特別是當前的狀態;然後要推敲,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所以要審問,就像法官斷案一樣;再以後細緻分析,不要讓假象迷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這就需要細緻的思考:找出這裡面的主線;線索會很多,情況很多種,這就需要分門別類的梳理出來所以要明辨,根據不同情況作出反應;最後我們一旦決定了,就堅持做下去,不離不棄,守一而中。
3、講完做事,《中庸》又提出:」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天地萬物講究」中和「,」中「是一種靜止的、本初的、絕對的狀態,在生態發展的世界中,中這種狀態只是一種理論狀態,是自然本身規律,「和」是動態的,建設生態文明現實的狀況。
所以有句話講和而不同,因為有不同,所以才要和。如果沒有不同,那就是中。如果有不同而不能和,那就會失去平衡、失去控制,導致矛盾惡化,這就是不和。
人追求和的狀態,和以中的狀態為標準。推而廣之,中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本源本初本質,和是天下萬事萬物所追求的最為通達的大道。
當事物達到中和的程度時,天地就各就其位,各行其是,各自會正常地發揮出各自的功能,在這樣的和諧環境下,萬物就得到了化育,獲得了蓬勃的生機。
天地大自然都是如此,天地大自然所化育的人倫世界的一切物、事演化都是如此。
4、《中庸》提出對未來生態文明的期盼,」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只有堅守信念堅持生態文明的建設的人,能盡其本性,實現其本性,其他人以其為榜樣都能實現其界性,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則萬物的天性也可以得到實現了。
如果人人能發揚崇尚大自然、愛護大自然之心,由仁民愛民而愛萬物,珍惜萬物,就可以贊助天地的化育之功。人類為萬物之靈,可以以其智慧及能力讓大自然中的萬物得到適當的生存機會,人可以與天地並地而為三。
中國先秦的古人在幾千年前《中庸》中提出的這種天地人這種致極的構想,與我們當今所提出的建設生態文明的思想如出一轍。
儒家哲學通過對天地人之間關係的闡述,提出人為」天地之心「的論斷,人們應該尊重自然,順應天地自然之勢。這種致美的思想境界值得每個人去追求,並為之而不懈努力。
TAG:九地國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