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邯鄲記》醉了倫敦 黃粱夢醒來何處

《邯鄲記》醉了倫敦 黃粱夢醒來何處

中國網1月27日訊(記者阿蔓)1月25日19:30,話劇《邯鄲記》在英國倫敦哈克尼帝國劇院首演成功。

這部當代中國經典戲劇,是戲曲元素與現代話劇、古典語言與當代藝術的創意結合。講述一個人在夢中度過一生,卻在旅店裡無奈醒來的故事。盧生三次科舉不中,在客棧里等用飯時,沉沉睡去,經歷了結婚、中狀元、貶官、驅寇、封侯、賜死、免死、復官、拜相。盧生初心不再,同流合污,榮華富貴,人生也走到了盡頭。老闆來喚吃飯,他方知大夢一場。而一直遊走於現實之外的清遠道人,也就是操縱盧生夢境的「造夢人」,此時現身,度化盧生。

話劇《邯鄲記》導演、廣州話劇藝術中心董事長、藝術總監王筱頔告訴記者,該劇創作於2016年,是廣州話劇藝術中心為紀念「湯顯祖·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而創作的名著劇目。作為倫敦中國春節慶典文化活動的一部分,該劇走進了莎士比亞的故鄉,並拉開了2018世界巡演的帷幕。

「回頭笑,忙忙過了邯鄲道……」被譽為京劇界"男高音"的關棟天飾演清遠道人,仙聲造夢,妙音成戲。

李賀女扮男裝,反串演繹了盧生大起大落的一生。

驢、雞、狗等動物角色,也幻成魔幻人物形象。一個個華服重彩,黃粱夢裡走一遭。

世界頂級舞台造型設計師李銳丁,不僅繼承了傳統戲曲服裝的精緻,還將之轉換成了全新的當代觀感。

舞台上只有白幕橫貫,抽象極簡。白板上時而敞開一扇「任意門」,連接現實與虛幻。寫意的舞台虛實變換,猶如時空之門。

《邯鄲記》之所以能穿越古今,引發共鳴,一是因為它歷經數百年仍能反應現實問題。

在中國文化史上,湯顯祖是少見的富有哲學氣質的文學家之一。王筱頔帶領創作團隊將其藝術語言和哲學思想進一步當代化, 《邯鄲記》之所以有走出去的自信和底氣,就是因為能從美學和哲學層面,反映全人類問題。「莎士比亞的作品一直享譽全球,也是因為他的作品能反映最廣泛的人類問題。」

二是因為該劇巧妙地演繹了夢文化。文學創作中運用「夢」元素的歷史可謂久遠,但該劇的「夢」已不再單純作為情節構成了,而是藝術技巧結構的具有多層次的「夢」,已經形成了一種夢體系、夢文化。虛實相生,打破夢幻與真實的時空限制,如同《盜夢空間》。

此外,該劇結構獨特,採用兩層敘事:一層是清遠道人的冥思,一層是盧生的夢境。這種戲中戲,由情、夢、戲和人生交織而成。敘述者的話音從最隱晦的對存在和上帝的疑惑,轉換到近乎喜劇般的遊走於他筆下人物的內心;他注視著主人公,走入他的意識,傾聽他,後又退身。劇終,盧生不聽清遠的點化,寧願回到夢中。影子質疑本體,夢中人顛覆了造夢人的主宰身份。

清遠道人其實就是湯顯祖的影子,而盧生則是清遠道人的影子——影子的影子。他也是導演、演員的影子,是我們所有觀眾的影子。不管他演的是誰,我們都覺得他在演自己,在演我們每一個人。

是夢、是戲、還是人生?寫戲的湯顯祖模糊了作者與角色的邊界,戲中的清遠道人模糊了造夢人與夢中人的邊界,幕後的王筱頔模糊了戲與人生的邊界。使得《邯鄲記》在當下延續深刻的認知意義。

中國歷代讀書人大多經歷了對功名的追求、苦痛、了悟的過程。大多數中國文人的理想人生模式是:少年遊俠,中年遊宦,老年遊仙。

少年任俠使氣,中年得意宦海,老來修仙求佛。古今同一夢,一生在夢與現實,在出世與入世之間搖擺。一出《邯鄲記》引起人們共鳴,引發人們思考:在科技化、網路化、全球化的「邯鄲道」上,在追逐「成功」的路上,人們如何在出世與入世之間求得心靈平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網 的精彩文章:

特雷莎·梅:擁抱中英關係「黃金時代」

TAG: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