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陽明:慧能、神秀別打架

王陽明:慧能、神秀別打架

這是靜之兄第316篇原創,累計原創70萬字

01

禪宗把前輩祖師的一些暗含人生智慧的話頭或事情稱作公案。作為禪門中人,參話頭或者參公案是一項重要的功課,類似於儒家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為學功夫。

有個一千多年前的公案,事關我們每個人的幸福。

這個公案就是唐朝時兩個著名的禪師寫的兩首偈。這兩位禪師,一位是神秀和尚,另一位是六祖慧能。

02

神秀和尚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六祖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一般認為,六祖慧能的境界比神秀和尚的要高,他能看破各種名相,直透本質,看到實相,這個實相,非空非不空。

為什麼這兩首偈事關我們的人生幸福?這是因為如果理解不到位,很可能走入歧途,滑到追求功利上,這可就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一輩子別想安寧。

03

我們先來看一下神秀和慧能的本意。慧能的話,講的是人心的本體是無善無惡的。神秀的意思,卻是要用功去掉各種私心,恢複本體的明瑩。

慧能看本質,神秀重用功。這實際上並無高下之分,而是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如果說慧能可以看到心的本體是無善無惡的,神秀更看到了無善無惡的本心實際上是夾雜著不同的私慾,這更貼近普通人的生活,顯得更有實踐意義。

可是,人們總喜歡替聖人爭高下,通常把神秀的法門叫做漸悟,把六祖慧能的法門叫做頓悟,認為慧能的慧根更佳,神秀的慧根更次。

實際上,我們更推崇六祖慧能,恐怕更多的是看重他最後得到了五祖的衣缽罷了。這是一種功利心,以結果論英雄。

04

一個人的根器,先天賦予,個人無法抉擇。所謂根器的高低,即使有,與個人的幸福也沒有多大關係。

我們看很多天資聰明的人,由於不重視自我反省,最後淪為凡人,浪費了老天賦予的稟賦,令人嘆息。我們也看到很多天生愚鈍的人,通過省察克治,最後成為高人,比如曾國藩。

在修行的路上,無論根器高低,都處在同一起點。王陽明曾說,聖人也需要戒慎恐懼,不斷努力,普通人也可以頓悟,一時通透。

更何況,成為高人或者聖人,這也是一種結果。結果的好壞,決定不了幸福與否,不應該成為追求的目標。只有在做人做事的過程中不斷的循道而行、與道共舞,才能獲得幸福。人生唯一的目標,就是體驗道的妙不可言。

05

其實,神秀和慧能本人似乎沒有門戶之見,反而惺惺相惜,在道的路上,聖人們哪會在乎什麼高下,只聽道的。

我們可以通過兩則小故事,一窺聖人的胸襟:

當武則天要請90歲的神秀禪師為國師時,神秀禪師對武則天說:「我沒有這個資格,傳承衣缽是師弟惠能禪師。」這是慧能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皇帝的耳朵里。自此,就有了「南能北秀」的說法。

惠能對神秀大師也十分尊崇。比如,神秀曾派弟子志誠去參拜慧能,慧能對志誠說:「汝師戒定慧,接引大乘人;吾之戒定慧,接最上乘人。彼此悟解不同,見有遲疾。」這是說,大家追求的道是一樣的,只是針對的人群不同、法門不同而已。

可笑的是,聖人之間絲毫沒有芥蒂,他們的弟子們卻只顧門戶相爭,彼此打來打去的,好不熱鬧。

據《傳燈錄》記載,神秀的徒弟們就經常譏諷慧能:「能大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意思是說,一個做苦工、擔柴的苦行者,他憑甚麼資格能做到祖師呢?慧能的徒子徒孫們則老拿慧能曾被神秀的徒眾追殺,在獵戶中隱姓埋名15年的事來暗指神秀在背後下黑手。

說到底,聖人的徒弟們之所以會打來打去,都是為了一個名利,已經遠離聖人的智慧,非聖人本意了。所以,他們只能仰望聖人,卻永遠也達不到聖人的高度。

06

到了王陽明這,他試圖發明一個功法,既能消弭頓悟和漸悟的紛爭,又能為不同根器的人找到一個通用的法門。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四句教的實質,是把慧能的看本體和神秀的重用功合二為一。王陽明也說過,他的這一個法門是可以接引中人上下一切人的。對於根器好的人,可以頓悟,在心體上用功。對於根器稍差的人,可以漸悟,重點在去人慾上用功。

按理說,王陽明的「四句教」設計非常完美,確實可以幫助各種人去體道、用道。可是,人的慾望太強烈了,對於王陽明的這一功法,很多人都從功利的角度去看,總想免除看起來痛苦而艱難的戒慎恐懼,迅速跨越到頓悟,證得智慧。

由此形成所謂的「良知現成派」,他們的觀點大概是:既然心是無善無惡的,那還搞什麼苦修,率性而為就行了。只是他們忘了王陽明的教誨:率性而為,這是聖人做的事,對於普通人來講,只能是「困知勉行」,需要花「人一己百、人十己千」的功夫才行。

07

因為功利心的存在,生生把慧能和神秀推向對立,一千多年沒有消停,簡直拿聖人當消費品;因為功利心的存在,沒有聖人資質卻模仿聖人頓悟的弟子,把陽明心學的真諦拋之腦後,敗壞了這個學問,使聖人蒙羞。

或說,聖人離我們很遠,不關我們事。但是,幸福是我們每一個人畢生的追求,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功利心的力量之強,就連聖人的徒眾都無法抗拒,更何況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一旦沾上功利,就會離道萬里,難有幸福。

那麼,作為普通人,我們又能怎樣做?

這要分兩步走:首先去名就實,其次活在當下。

功利包括名和利,非要選擇,寧願拋棄虛名,注重實利。這還不夠,實利裡面,又包含用功和結果兩方面,應該立足於用功,活在當下,而不要關注結果。在用功的過程中,如果真能做到心無旁騖,也就離道不遠了。

微信號:靜之兄

心學純明,專治各種不痛快!

建議通過意念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之兄 的精彩文章:

萬物一體之仁是什麼東西?

TAG:靜之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