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強之時,為何不喜歡對外擴張?這份文件說得很明白了
原標題:中國最強之時,為何不喜歡對外擴張?這份文件說得很明白了
我們在學習中國歷史的時候,總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在中國古代很強大的時候,中國人沒有進行對外擴張,反而在晚清民國時期,國力衰敗的形勢下,受盡西方殖民者的欺壓凌辱呢?其實明朝的對外政策已經非常清楚的解答了大家的這個疑問。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頒布《皇明祖訓》,這份文件的內容主要是訓誡後世子孫應該如何治國理政,《皇明祖訓》共分為十三章,其中的《箴戒章》有「不征之國」條,這條祖訓基本上奠定了明朝的對外方針,朱元璋說:「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但胡戎與西北邊境,互相密邇,累世戰爭,必選將練兵,時謹備之。」
明太祖確定的「不征之國」有朝鮮國、日本國、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真臘國、暹羅國、占城國、蘇門答剌、西洋國、爪窪國、湓亨國、白花國、三弗齊國和渤泥國。
(15世紀時,朝鮮人繪製的明朝地圖)
「不征之國」一共有15個,這15個國家都位於中國的東部和南部,「限山隔海」,並不包括西北諸藩,對於西北邊境,「時謹備之」。這就說明了,古代中國的邊防重點是在西北,而不是在東南,這與晚清民國時期的邊防形勢完全不一樣,晚清民國時期,主要是以東南沿海的海防為重點,西北邊境的邊防次之。
「不征之國」確定以後,明朝還構建了自己的朝貢體系,明廷構建的「中華朝貢體系」實質上就是通過朝貢貿易的方式把周邊諸國納入到了自己的勢力範圍,是一種以中國為中心的國際關係體系。
鄭和下西洋與陳誠出使西域,都進一步鞏固了「中華朝貢體系」,在明成祖時期,來中國朝貢的國家和部族一度達到了65個,是明朝「朝貢體系」最繁榮的時期。
(鄭和下西洋時,榜葛剌國進貢給明朝皇帝的麒麟)
對於來中國朝貢的國家和部族,明廷都採取了「厚往薄來」的政策,明廷賞賜給他們的物品多於他們給明廷進貢的物品,這在無形之中加重了明朝的財政負擔,但是呢,卻促進了海外貿易的繁榮。
朝貢使臣來中國朝貢之時,明朝政府允許他們攜帶本國的土特產在會同館(設置在京師)開市,與中國民間的商人進行公平的貿易。洪武年間,明朝政府還在泉州、明州、廣州設立了三個市舶司來管理海外貿易。會同館與市舶司管理之下的對外貿易,屬於明朝官方允許的海外貿易。此外,還有民間私自進行的海外貿易活動,這種海外貿易活動,按照今天的話來講,就是走私活動。
明朝政府出於海防安全的考慮,對於民間私自進行的海外貿易,嚴厲禁止,這就是「海禁」政策,有所謂的「尺板不得出海」的說法。
明廷雖然厲行「海禁」政策,但是由於東南沿海地區耕地資源比較少,隨著人口的日益增長,這裡的居民迫於生計,不得不選擇出海經商,明朝政府對於這種民間貿易活動態度曖昧,雖然有海禁,但海外貿易卻非常的繁榮,到了隆慶年間,明廷正式放棄了「海禁」政策,允許民間與海外各國的商人進行公開的貿易活動,這在歷史上被稱為「隆慶開關」。
明朝初年構建的「中華朝貢體系」,促進了海外貿易的繁榮,海外貿易的繁榮,為中國帶來了什麼好處呢?
我們都知道,在工業革命之前,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這些手工產品,處於國際貿易體系的高端,屬於高科技含量的產品,而外國人只能用白銀購買這些產品,西方殖民者在美洲開採的大量白銀流入到了中國,撐起了中國明代以白銀為主的貨幣體系,這在世界歷史上叫做「馬尼拉大帆船貿易」,這條貿易路線東起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西至菲律賓的馬尼拉,每兩年可以往返一次,馬尼拉大帆船把美洲的白銀運送到菲律賓的馬尼拉,在這裡用白銀購買來自中國的產品,再把這些物美價廉的中國產品運送到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銷往美洲各地。中國的絲綢、瓷器和茶葉風靡全球,在全球市場上廣受歡迎,這就導致了有大量的美洲白銀流入到了中國,因為馬尼拉大帆船的船上裝的都是來自於中國的產品,所以馬尼拉大帆船往往也被稱為「中國船」,實際上這些大帆船本來就是中國人建造的,只不過從事「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的都是西班牙商人。
(大航海時代,中國人製造的帆船的樣式)
以中國為中心的「中華朝貢體系」在後來的歷史時期,被西方的殖民體系所取代而一去不復返了,西方國家一開始對海外殖民地採取的是赤裸裸的掠奪策略,熱衷於對外擴張,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隨著殖民體系的崩潰,開始轉變為以國際貿易為核心的策略來獲得自己在國際分工體系在地位,而早在明朝的時候,中國人已經懂得了這個道理,《皇明祖訓》這份文件與後來的朝貢貿易,很好的詮釋了一個強國如何處理自己與海外諸國的關係,如何獲得自己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地位,進而取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此國雖然落後,卻為亞洲小強,美國人無法征服,只有中國人能征服
TAG:騰飛說史 |